文/高太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

創新是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近年來,安徽始終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動作快、力度大、成效顯著,創新能力穩步提升。2019 年 10 月 27 日,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在京發布《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安徽區域創新能力排名第10 位,連續八年處于全國第一方陣。加快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安徽有基礎、有優勢、有潛力;著力下好創新“先手棋”,需要正視創新能力現狀,找準問題,精準施策。
2019 年,安徽區域創新能力排名第10 位,與上年相比,雖然排名沒有變化,但創新能力提升步伐不斷加快,在前10 名地區中,安徽提升速度僅次于重慶,明顯快于廣東、江蘇、北京等其他8 個地區。

圖1 2009—2019 年中部六省區域創新能力相對變化趨勢
在中部地區,安徽排名第2 位,僅落后于湖北,大幅領先于湖南、河南、江西和山西。從過去10 年中部六省創新能力變化趨勢看,安徽始終處于相對領先位置。2009—2011年,安徽創新能力在中部地區排名第3 位,落后于湖北和湖南;2012—2016 年,安徽處于中部領頭羊位置,連續五年排名第1 位;2017—2019年,安徽被湖北超越,但近兩年安徽追趕勢頭強勁,與湖北的差距明顯縮小(見圖1)。
在長三角地區,安徽區域創新能力稍顯落后,但與江蘇、上海、浙江的相對差距也在縮小(見圖2)。上述變化與安徽省委省政府抓創新、謀發展,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密切相關。

圖2 2009—2019 年長三角地區省(市)區域創新能力相對變化趨勢
作為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重要省份,安徽在區位、科技、產業、生態等多個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獨特優勢。對安徽而言,要牢牢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機遇,利用好豐富的科教資源,發揮好較強的產業與環境承載優勢,加快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持續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加快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報告》構建的區域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涵蓋知識創造、知識獲取、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5 個維度,包括創新實力、創新效率和創新潛力3 個層次。《報告》顯示,2019年安徽知識創造、知識獲取、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創新績效分別排名全國第 8 位、第 29 位、第 7 位、第 23位和第14 位。其中,知識創造和企業創新是安徽的強勢指標,但知識獲取、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均不盡人意,與安徽整體創新能力相比,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安徽知識創造能力位居全國第8 位,較上年下降2 位,主要是由于發明專利相關指標排名下降所致。《報告》顯示,安徽發明專利申請受理數(不含企業)下降4.8%,與之對應的效率指標“每萬名研發人員發明專利申請受理數”下降11.9%。安徽發明專利授權數下降18.7%,排名第7 位,與之對應的效率指標“每萬名研發人員發明專利授權數”下降24.8%,排名下降3 位,潛力指標“發明專利授權數增長率”排名下降5位。
安徽知識獲取能力位居全國第29 位,嚴重滯后綜合指標排名,成為安徽區域創新能力的短板。進一步分析發現,3 個二級指標“科技合作綜合指標”“技術轉移綜合指標”“外資企業投資綜合指標”分別排名第31 位、第 29 位和第 19 位。在科技合作方面,安徽“作者同省異單位科技論文數”“作者異省合作科技論文數”“作者異國合作科技論文數”排名全國中游水平,但與之對應的效率指標和潛力指標排名靠后。在技術轉移方面,安徽技術市場交易金額(按流向)排名第13 位,但每個項目的平均交易額僅150 萬,排名全國末位;此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購買的國內技術金額”以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國外技術引進金額”排名分別為第20 位和第23位,也處于相對落后位置。
安徽企業創新能力排名第7位,較上年下降1 位,但安徽在企業研發投入、研發機構數量以及專利產出等方面,均表現優秀。《報告》顯示,安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經費內部支出總額”提高17.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外部支出額”提高23.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數”提高13.7%,排名第4 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數”增長4.6%,排名第4 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萬名研發人員平均發明專利申請數”排名全國第1 位。

安徽創新環境排名全國第23位,較上年下降1 位,主要是由于科技企業孵化器增長率、孵化器創業導師人數增長率、科技服務業從業人員增長率等潛力指標排名下降所致。
安徽創新績效排名全國第14位,也落后于綜合指標排名。《報告》顯示,安徽經濟總量全國排名第13位,但人均GDP 僅排名第25 位;服務業產值占GDP 比重42.%,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全國排名第29位,這也是創新績效排名相對靠后的主要原因。
盡管《報告》從區域創新體系角度給各個地區創新能力給予了綜合評價,但考慮到指標體系的不完全性以及數據的滯后性,評價結果只是打開了觀察區域創新能力的一個視角,尚不能完全反映該地區創新能力發展的最新態勢及其存在的問題。結合安徽科技創新工作及其取得的成效來看,安徽創新能力正在快速提升,但在前沿基礎研究、科技成果轉化以及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尚有不足。
一是科技投入與創新需求還不匹配。2018 年,安徽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為2.16%,再創新高,但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地市間研發經費投入差異明顯。
二是高質量科技成果不足。2018 年,安徽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和增加值,較上年分別增長13.6%和13.9%,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但部分新興產業仍處于高端產業的低端環節,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

三是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不夠通暢。創新的關鍵在于科技成果轉化,安徽知識獲取能力大幅落后于周邊省(市),與安徽擁有的科教資源極不相稱,原因在于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不暢。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科技資源互通程度不夠,技術市場要素資源流動不暢,跨區域創新與產業協同不強,科技中介服務水平有待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投融資體系還不完善等。從過去一年的技術市場交易情況看,這一劣勢有所改善。2018 年,安徽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達354.5 億元,較上年增長31%;其中,吸納省外技術合同4399 項,成交額超過190 億元,大量省外先進成果開始在安徽落地轉化。
四是區域創新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安徽科技創新資源豐富,但分布極不均衡,大量創新資源集中在合蕪蚌地區,皖北六市明顯落后,尤其是一些縣域的科技創新能力較低。
安徽提升區域創新能力,著力下好創新“先手棋”,還需在基礎研究突破、產業創新引領以及創新環境建設等方面下功夫,真正實現創新“一子落”、發展“滿盤活”的時代格局。
一是強化基礎研究優勢。結合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以及G60 科創走廊建設的背景,在上海龍頭帶動下,安徽應攜手江蘇、浙江,共下“先手棋”,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等重點領域,發揮科教資源豐富的優勢,集中突破一批核心技術,打造服務全域的戰略科技力量,有力有序有效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二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安徽涌現了一批先進的科技成果,但在技術轉化方面還需要多下功夫,應進一步加強產學研的合作。改變科研人員考核評價體系,建立靈活的人才激勵機制,鼓勵科研人員開發面向產業需求的前沿技術,以產業需求引致科技成果創新,從源頭上實現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主動承接上海、江蘇、浙江創新資源,促進區域創新資源高效聯動和優勢互補,形成創新要素流動、技術落地轉化和創新成果涌現的生動局面。
三是做大企業創新長板。持續深化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數字經濟發展以及傳統產業升級等領域的合作,發揮企業創新優勢,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集群,大力發展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著力構建“高新基”全產業鏈體系,全面提升產業附加值。
四是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創新能力強不強,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當地創新環境好不好。安徽應進一步提升科技服務水平,推動科技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創新平臺向專業化升級,發揮政府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和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在留存、吸引和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下功夫,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