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勇 張小路(安徽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


在世界工業化進程中,制造業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伴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序幕悄然拉開,先進制造業已成為發達國家和地區重振制造業的主攻方向,也將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作為以高新技術為先導、高附加值產品為主體、傳統優勢產業為基礎且管理先進的制造產業,先進制造業是當今制造業中技術創新最活躍、科研成果最豐富、產業影響力最大的領域。
先進制造業集群是一個產業空間、地理概念,往往以產業區或產業基地為依托載體。韋伯的“工業區位論”、胡佛的“集聚經濟理論”、佩魯的“增長極理論”等經典區域經濟理論分別從要素稟賦、規模經濟、集聚經濟等不同角度揭示了先進制造業集群形成與發展規律。結合國內外學界對先進制造業集群標準的界定,安徽先進制造業集群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先進性”,即產業屬于先進制造業;二是“集群性”,即先進制造業在特定區域的地理集中或空間集聚發展。
安徽居中靠東、沿江近海,又處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區位優勢顯著。40 多年來,安徽抓住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奮力崛起,實現了從一個傳統農業大省向新興工業大省的華麗蛻變。經過多年的積累,安徽制造業已取得一定成績,為先進制造業集群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安徽制造業產業集群形成了以13 個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為核心,14 個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為抓手,24 個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基地、101 個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95 個安徽省特色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為重要支撐發展的制造業產業集群。
安徽擁有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行業覆蓋面廣、工業門類齊全。擁有家電、裝備制造、汽車、電子信息等一批重點產業,形成了以汽車、電子信息(家電、新型顯示、集成電路)、裝備制造(電纜、核心裝備零部件、密封元器件、航空、軌道交通)、化工、生物醫藥、智能語音、量子信息等為代表的制造業產業集群。
安徽先進制造業主要分布在全省15 個地市,形成了以合肥為一軸,蕪湖、蚌埠為兩翼,輻射全省發展的格局,如圖1 所示。
近年來,安徽省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積累了豐富經驗,但與長三角其他省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仍存在產業先進性不夠、產業規模性不足及產業布局不夠合理等問題。

圖1 2018 年安徽省先進制造業區域分布
安徽省現有的部分制造業產業集群,仍然依托原有特色產業、基地(園區)整合或拓展而成,繼續遵循粗放式、機械式的發展方式,產業整體創新度不高。與長三角發達省市比,安徽高層次新興產業明顯不足,高端產業低端環節現象依然較為嚴重,產品附加值低。如蕪湖航空航天產業,中電科鉆石飛機定位僅為民用,產業層次不高。重點制造業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對外依存度高,缺乏核心產品和技術。如汽車產業,發動機等核心技術大多依賴進口。
目前,安徽大多產業僅依靠一至兩個龍頭企業帶動,全產業鏈協同優勢未能充分顯現。如智能語音領域的科大訊飛、節能環保領域的國禎、軌道交通領域的馬鋼等明星企業,在各自領域內一枝獨秀,但集群內其它配套企業未能很好嵌入產業鏈,知識、技術等要素外溢效應無法釋放。部分產業發展仍處于探索或起步階段,如量子信息技術、云計算和大數據產業,規模較小、產業松散,配套和產業鏈體系尚未完善。各市的產業集群整體相對集中,但個體規模較小、缺乏相互協作,產業發展尚未形成合力,集群效應不明顯。
地域空間產業結構較為松散,中心城市區域輻射擴散、服務帶動性不強。過于依賴省會城市合肥,皖南、皖北、皖西等地區布局較為薄弱,技術、空間外溢效應不足。由于戰略眼光與動態考量不足,部分地區一些發展前景好但底子不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未得到足夠重視。集群內企業之間產品趨同,在研發、設計及營銷、品牌等環節合作關系較弱;行業龍頭企業,僅立足于本市、本省,跨地區、跨國兼并重組和股權投資等意識和程度不夠,未能很好地“走出去”。
為正確引導安徽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發展,綜合產業的集聚性、產業的先進性及產業鏈的完整性等因素,本文挑選10 個先進制造業產業并對其進行聚類,分為“兩個梯隊”,如表 1 所示。

表1 安徽省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梯隊情況一覽表
第一梯隊是新型顯示、智能語音、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及零配件等四大核心產業;第二梯隊是集成電路、機器人、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材料、量子信息等六大潛力產業。未來,通過產業鏈的進一步完善、集群的進一步集聚,力爭通過10~15年將第一梯隊打造成有重大影響力的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將第二梯隊培育成有較大影響力的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安徽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大致可為4 個階段:
第一階段,培育主導企業。通過企業內部化優勢,使若干個具有相當規模和實力的特大型核心企業,利用其自身的規模和功能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進行相對集聚或有效重組,形成龍頭企業,進而產生規模和功能上的集聚效應,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第二階段,打造產業集群。圍繞省內若干先進企業制造環節和工序的調整、分割,帶動一大批同類企業、配套企業、相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通過外部化優勢在某一時間和空間范圍內集聚,形成相互關聯、相互配套、相互競爭的產業集群,表現出群體競爭優勢和集聚發展的規模效益。
第三階段,促進區域性經濟圈的形成。依托省會合肥區域性中心城市,通過具有核心競爭力產業集群的輻射功能和協同效應,帶動皖南、皖北、皖西、皖東各城市的產業發展,在省內城市間形成城市圈。利用城市間產業分工形成產業鏈,進行一體化生產制造,在資金、信息、技術、人才、商品等資源配置上形成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區域經濟共同體”。
第四階段,長三角先進制造業集群一體化發展。著眼于區域一體化國家戰略背景,立足安徽本土資源和產業基礎,統籌全省不同區域、不同層次及不同類型區域性經濟圈要素資源,積極嵌入長三角地區,與江蘇、浙江、上海等兄弟省市抱團共建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力爭為我國塑造經濟增長新動能、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做出安徽示范。
培育一批技術開發能力強、核心業務突出、行業份額較大的世界級核心龍頭企業,培植一批年銷售收入達百億的跨地區、跨行業甚至跨國經營的大型企業集團。力爭通過5~10 年的努力,核心企業自主掌握關鍵技術,部分技術處于世界制造業領先地位。持續打造一批規?;洜I、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安徽制造”名牌產品,以名牌產品帶動名牌企業發展。大力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行動和“安徽工業精品提升行動”,提升安徽制造供給質量和效率。開展“精品安徽”系列宣傳,全面提升“皖商、皖企、皖品”新形象。
利用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中介機構間的有效整合和互動,發展公共研發平臺,創新信息網絡服務體系,促進成果轉化,加快推動創新集群的形成。順應制造業分工細化趨勢,把延長企業鏈作為制造業集群發展主脈。民營經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來源,也是安徽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的主體。持續促進民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進一步落實完善政策,減輕企業稅費負擔,解決好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積極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常態化推進“四送一服”雙千工程,依法保護企業家人身、財產安全。
依托制造業集群建設,按梯度培育和發展各地優勢支柱產業,延長產業鏈,促使全省各類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及高新區向產業集群區轉型。加快全省高速公路、鐵路、信息、航運等通道建設,以合肥為區域中心,全面對接皖南、皖北、皖西、皖東等快速交通網,構建大交通網絡。以資本、技術、信息、人才等要素建設為重點,加快全省大市場建設。構建以合肥為“一軸”,皖南、皖北為“兩翼”的大市場網絡,在產業分工、投資準入、信用信息等方面推進“一體化”進程。區域間共建企業信用監管體系,逐步形成區域經濟共同體。
著眼于區域一體化國家戰略背景,圍繞長三角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長三角“一市三省”要制定完整的產業集群中長期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協調各區域先進制造業布局和發展,實現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防止產業結構趨同。推動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兄弟省份可共同使用大科學裝置。打造科技協同服務體系,融合長三角“一市三省”軟硬件平臺資源,為長三角地區共同服務。進一步加強政策的規范性與協調性,打破各省市間行政壁壘,規范市場秩序,促使長江三角經濟圈制造業整合和協調,早日實現一體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