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璐璐 圖┃文

2012年8月,在北京城邊村的木蘭花開社區服務中心,麗霞和美霞在打工姐妹們一起粉刷的墻前面拍下了照片。

《姐妹:城市鄉村,一樣追夢》刊發于2017年3月2日《南方周末》B14-15版,為本報長期攝影項目Female?Focus之一,獲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

二手義賣店的建立是為了滿足廣大的打工人群需求。在這里的衣服經過洗滌消毒,以每件衣服5-10塊的價格出售,滿足打工者的需求。城中村中的打工者是這里的常客。

2017年2月,又到了要交房租的日子,每年不斷漲價的房租是壓在麗霞身上最重的負擔。起初機構的每個人每月只有微薄的生活補貼,因為沒有資助金2011年一年補貼也沒有了,四個人的吃住都在機構,大家一天三頓都是饅頭。依靠朋友的幫襯、愛心企業的捐助,她們努力堅持。

2019年6月,云南西雙版納植物園。看著越走越遠的女兒麗霞說:“我和她都要學會分離。”2019年9月,瑞卿踏上美國的土地開始了大學生活。

左上:15歲的美霞在鄉里的照相館拍了這張照片。右上:2015年,麗霞來到蘆村,這是木蘭機構在北京租住的第二個辦公地點。如今這里在逐漸拆遷,不遠處的高樓依稀可見。左下:在女兒的幫助下,媽媽終于圓了自己的心愿:拍了一張美麗的婚紗照。右下:2012年2月,瑞卿站在媽媽麗霞老家河南蘭考的土地上。這個12歲的少女不知道八年以后她會踏上美國的土地。

2012年2月,春節河南南陽。這個背景是美霞的丈夫。和許多為了生活遠隔兩地的打工夫妻一樣,美霞和他也是如此。逐漸習慣了分離成為生活的常態。

2015年,因為工作調動,美霞到全鄉鎮最偏遠的一所小學教書。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騎電動車往返40公里的路程。這是一所學生不超過一百人的小學,教師只有9人。這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2016年縣里教育局派來三位年輕的特崗教師,結果第二天就走了倆,說太遠了,想象的差距太大。

2017年,在為這個蘭考縣最偏遠的小學改善教育環境的過程中,美霞也逐漸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和努力的方向,露出了燦爛的笑容。美霞也在公益機構慢慢接觸到圖書繪本。

2016年7月,美霞來北京參加鄉村微型學校發展研討會并作為嘉賓分享了題為“鄉間追夢的蝴蝶”的網絡課堂經驗。

2016年7月,美霞參加完研討會寫道:“如果每一所小學的老師有激情、有情懷,就是能改變鄉村教育的現狀。”美霞的兒子大學畢業后,受母親的影響和啟發選擇留在杭州的一家公益機構工作。
美霞和麗霞是鄉村里出生的雙胞胎姐妹。生活中,闖蕩城市的麗霞和留在鄉村的美霞有各自不一樣的際遇,她們對照彼此的軌跡,慢慢明白城市并不完全是夢想的“烏托邦”,而鄉村也不全然是“落后”的,無論在哪里都可以追尋自己的夢想。
在鄉村教學的姐姐試圖走出鄉村,來幫助鄉村的孩子打開天地;而城里的妹妹則敞開心懷,接納那些和她一樣來城市打拼的女子。她們都在努力地改變著,不僅僅為自己,也為更多女性以及更多渴望改變的人。
這是女性的故事,也是鄉村三代人改變、追夢的故事。
美霞和麗霞是一對雙胞胎姐妹,出生在河南蘭考縣的一個普通鄉村。長大后姐妹倆開始了不同的人生。美霞成為了鄉村小學的一名教師,她對這份工作兢兢業業,卻依然無法改變鄉村教育滯后、凋零的現狀。麗霞走出了鄉村去深圳打工,親身經歷了一個打工者的酸甜苦辣,從公益機構的一名志愿者開始踏入公益行業。
2009年11月,麗霞和幾個志同道合的伙伴自掏腰包在北京東三旗村村口一家倒閉的飯店二樓租下了一個不到40平米的空間,成立了“木蘭花開社區活動中心”,為打工姐妹服務。為在北京生活、工作的外來基層打工女性提供服務和幫助;尤其關注女性打工群體的精神生活,幫助她們盡快融入城市生活。
在北京靠近六環的城中村麗霞的機構幾乎每年搬一次家,不斷提高的房租是機構每到年關最大的難題。這里成了附近打工女性的心靈港灣,她們在這里抱團取暖相互安慰,互相激勵。她們見證了這個公益機構的成長過程。
麗霞的女兒瑞卿是典型的流動兒童,小學到中學都在打工子弟學校上學。麗霞注重培養瑞卿獨立、豁達的個性,在給予尊重的同時給她足夠的信心。鼓勵她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2018年瑞卿獲得uwc兩年全額獎學金,今年考取美國St.Olaf全額獎學金。2019年夏天母女倆進行了一次畢業旅行,看著女兒的背影,麗霞說:“我們都要學著如何分離。”
因為工作調動,美霞到全鄉鎮最偏遠的一所小學教書。她從鄉村教育的現狀中逐漸認識到行動的力量,她把網絡課堂帶到學校。沒有經費和電腦,在妹妹麗霞的幫助下姐姐美霞從北京收集了幾臺二手的老電腦,手拿肩扛地帶回學校。讓村里的孩子能用電腦共享優質的師資條件。閱讀課、繪畫課等一系列的課程給這所鄉村小學帶去了生機和活力。美霞的兒子大學畢業后,受母親的影響和啟發選擇在揚州的一家公益機構工作。
美霞、麗霞的媽媽是典型的鄉村女性,一輩子操勞,總是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家里人的最后。雖然是鄉村女性,但是她有文化不重男輕女,從小就支持姐妹倆去讀書受教育。從最開始對麗霞做公益的不理解、擔心到后來的支持理解。媽媽也逐漸向麗霞敞開心扉,說出了自己沒拍過婚紗照的遺憾,在麗霞的幫助下圓了自己這個心愿。
美霞和麗霞這對鄉村姐妹從對自身命運的不服輸到學著如何認識自我,如何實現夢想。她們的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遇到過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困惑,努力實現著看似不可能的夢想和自身的價值,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影響了身邊的許多人。她們的親身經歷展現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美霞和麗霞這對姐妹的命運,是中國眾多鄉村女性命運的一個縮影。她們出身農村,屬于人生可能性并不太多的起點。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部分女孩出嫁留在鄉村,一部分女孩走出鄉村,希望在城市里尋求改變生活之路,而回不去的鄉村和融不進的城市又成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她們所面臨的問題和困惑具有當代社會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從鄉村到城市打工女性,大約有9718萬左右的群體值得更多的關注,也需要被更多的人看到她們生活真實的樣子。記錄她們的存在是這個時代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