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亦弛 編輯/甄知
我首先希望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對科學這個詞的看法。科學這個詞不是用來攻擊、貶低和控制他人和其他學科的工具。科學是思考的代言,也就是說:一個有能力思考的人,才有可能理解科學的涵義;只會用語言攻擊他人的人是不會思考的人,所以他們不懂科學。
我在這里說的思考可以被分為兩類。我把這兩種思考類別暫時命名為:(1)客觀證實性思維;(2)主觀證實性思維。

我所說的客觀證實性思維就是我們當代所理解的硬科學: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大數(shù)據(jù)等。這些科學的一些分支運用的證實原理是:從客觀世界收集看得見、摸得著的證據(jù)(比如細胞分裂規(guī)律、化學反應等);再進一步,在這些從客觀世界收集的證據(jù)之上發(fā)展學科理論。
我在這里沒有貶低客觀性科學觀的意思。客觀證實性是非常重要的。科技發(fā)展需要這種思維模式。
客觀證實性思維非常適合對“物”和“體”的研究。物體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當代社會非常崇尚客觀證實性思維。一些當代科學家甚至認為客觀證實性是科學的唯一思維模式。我并不贊同這類科學家對科學的態(tài)度。我認為這樣的態(tài)度過于狹隘。
對某種科學觀的執(zhí)著是好事情,但是對一種科學觀的過于執(zhí)著有時會導致思維的局限、僵硬和死板。這種局限性的僵硬和死板其實是在阻礙科學的發(fā)展。
科學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在當代的科學發(fā)展階段,我們在這個龐大的體系面前還顯得非常渺小。事實是:我們暫時還沒有辦法看到和理解作為一個整體的科學。一個非常偉大的科學家可能也只看到了科學的一個分支或部分。比如愛因斯坦,他是物理和數(shù)學學科的巨人、天才。但非常可惜的是:他沒有看到人類情感層面的科學性。
既然我們知道科學是一個龐大的體系,我們對其的理解還不夠全面,那么我們就應該想辦法提升我們對科學的思考能力。基于我對科學的有限理解,我希望暫時把科學定義為:科學基于證實性,并不斷在演變、更新、進化、發(fā)展和整合。
我對科學的這個暫時性定義的目的是想告訴大家:科學本身不是不會變化的。“永恒不變”是我們?nèi)祟惖闹饔^幻想,是沒有科學性的。如果你仔細觀察:我們身邊的事物、人和我們自己其實都在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不斷發(fā)生。也就是說科學本身是一個不斷在發(fā)生變化的“流動體”,而不是一個永恒不變的“固體”。
科學的流動性和變化性給很多人帶來了非常大的恐懼。一些人沒有辦法承受科學的未知性,所以他們會選擇禁錮在當代崇尚的科學思維模式中(比如客觀證實性思維)。這種思維禁錮的原因是:因為對“未知”的過于恐懼,所以去選擇“已知”和“全知”的庇護。

我在上面談到了客觀證實性科學觀及其利弊。我下面來談談其局限性。
我在這里想介紹兩個詞組:“向外”和“向內(nèi)”。“向外”指的是在“我”的這個感覺的外面(身外,體外,心外)。“向外”可以被理解為客觀性。“向內(nèi)”指的是在“我”這個感覺的里面(身內(nèi),體內(nèi),心里)。“向內(nèi)”可以被理解為主觀性。是不是科學不能用客觀性和主觀性來衡量,而應該用是否能證實來判斷。當代人很會向外看和運用客觀證實性思維,但是我們?nèi)狈ο騼?nèi)看的主觀證實性思維能力。
主觀性研究方法和客觀性研究方法乍一看貌似有非常大的區(qū)別,但其實不然。
客觀性證實思維方法(外觀法):向外找證據(jù),并在證據(jù)的基礎上推斷理論和結論。
主觀性證實思維方法(內(nèi)觀法):向內(nèi)找證據(jù),并在證據(jù)的基礎上推斷理論和結論。
我在前面提到了:客觀性證實思維非常適合對物體的研究,但不適合對非物體的研究。在這個世界里,不是所有東西都是物體。我們不能只淪陷在物化的思維模式中。
人類情感(喜怒哀樂等)不是物體。不是物體不代表它們不存在,不代表他們不能被證實。
當有人說人類情感不能被證實所以它們是虛幻的時候,他其實是在說:用客觀證實性方法,我們無法證實人類情感的存在性。說人類情感不科學、不真實的人其實是在躲避心理創(chuàng)傷帶來的痛苦感覺。他的躲避行為本身其實就是情感存在性的證據(jù):因為痛苦,才需要躲避。痛苦本身就是一種感覺,一種情感。
上面寫的這個推理其實就是我所說的內(nèi)觀法,即主觀證實性方法。心理的抑郁,焦慮,強迫,恐懼,被害感等是主觀,內(nèi)在現(xiàn)實。用外觀法來研究人類主觀現(xiàn)實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外觀法適合客觀科學,而內(nèi)觀法適合主觀科學。
精神分析就是運用內(nèi)觀法探究人類內(nèi)部情感世界的工具。它們是內(nèi)觀科學。內(nèi)觀科學看的是“我”“我的感覺”“里面”,而外觀科學看的是“我”的外面。人類心理的痛苦坐落在“我”的里面(主觀性),所以內(nèi)觀法更適合對其進行研究。

外觀法尋找的是一個外在的定律,一個一成不變的定論,一個平均值。比如精神疾病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DSM,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就是一個以外觀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產(chǎn)物。在心理學界用外觀法的目的是希望找到一個診斷心理疾病的手冊(醫(yī)生從你的心外去看你的心里)。我覺得這種方法是有限的。這就是為什么DSM總在改版。因為DSM中希望找到一個公認的定論。但隨著社會和人類心理的演變,DSM發(fā)現(xiàn)以前下的定論不再適合描述當代社會中患者的癥狀。DSM陷入了一個不斷希望向外下定論,不斷修改定論的怪圈里。我覺得DSM的本質問題是在于他只想看到癥狀,而缺少了希望看癥狀背后的本質的科學態(tài)度。DSM沒有看到每個人心理現(xiàn)實的獨特性和不可比較性。
精神分析其實彌補了DSM的缺陷。心理問題既然是主觀現(xiàn)實(心理學把它稱為主觀幸福感),就需要用主觀、內(nèi)觀方法來探究。在人類心理層面,我們找不到一個外在的適合所有人的定律。精神分析做的事情其實是在幫你尋找、探索一個適合你自己的內(nèi)在定律(這個定律叫作:演變、發(fā)展、成長)。
現(xiàn)在,即使是在醫(yī)學界,我們也開始談論個體化醫(yī)療(Personalized Medicine)。我們以為我們吃的藥對每個人都會產(chǎn)生一樣的效果。其實不然,個體化醫(yī)療所做的事就是在了解了一個人的特殊體質的前提下,把藥物做得更適合這個人的體質。

精神分析就是在心理層面尋找個體化醫(yī)療的工具。只有當你能夠開始探索你獨特的內(nèi)心世界(內(nèi)心的創(chuàng)傷和你對它的獨特反應)的時候,你才有可能找到“解決辦法”。向外抓個定論,抓個其他人的解決辦法是徒勞的,因為它們不會適合你獨特的心靈。精神分析是在幫助你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解決辦法”。 這個“解決辦法”是在你探索自己獨特心靈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勇氣和努力研究出來的。心理治療師沒有辦法給你現(xiàn)實的解決辦法,但他可以在你的自我心靈探索的艱苦道路上給予你適當?shù)膸椭椭敢?/p>
換句話說:精神分析是在幫助你找到研究自己心理的方法。“解決辦法”是在找到、運用和改進這些適合你自己的研究方法之后產(chǎn)生的。
最后我想說的是:只有一個勇敢的人才有能力對科學觀進行思考。有能力思考的人才不會迷信科學或宗教。更先進的科學會在未來的某個文明時期發(fā)生。它或許會發(fā)生在內(nèi)觀與外觀,客觀證實和主觀證實思維的交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