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希權 編輯/青鳥

如果說身體上的傷害可以通過醫院的各種檢查來診斷、治療,那么受到暴力襲擊和猥褻后,受害者的心理創傷就像一個看不見、摸不著卻揮之不去的幽靈,如影隨形,一步步侵蝕著人的正常生活。
個體在經歷自然災害、戰爭、暴力事件、意外事故、重大變故等創傷性事件后,可能會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
創傷后應激障礙是個體在遭遇創傷性事件后,持續或延遲出現的深度悲傷,這一嚴重的精神障礙主要有三個核心癥狀。
一是闖入性記憶,創傷記憶容易以閃回或夢境的形式重現;二是躲避反應,受害者極力避免與他人談起受傷經歷,甚至變得自閉;三是喚起反應,過度警覺并難以集中注意力。
此外,一個重要的癥狀是與創傷事件有關的認知和心境方面的負性改變。由于對創傷事件的原因或結果持續性地認知歪曲,導致個體責備自己或他人。當事人對自己、他人或世界持續性放大的負性信念和預期,例如“我很壞”“沒有人可以信任”“世界是絕對危險的”“我的整個神經系統永久性地毀壞了”。由此產生持續性的負性情緒狀態,例如,害怕、恐懼、憤怒、內疚、羞愧,同時減少對重要活動的興趣或參與。
在個體遭遇到暴力事件后,需要關注其心理創傷。如果在事件發生后持續1個月以上仍有以上癥狀,就需要到醫院進行臨床診斷并干預,常見的治療方法有心理治療(含特殊治療)與藥物治療。
如果不及時處理,一旦遇到類似刺激,會引起更嚴重的心身障礙。在平時門診中接觸到的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其中不少伴隨抑郁、焦慮癥狀以及軀體癥狀。有些患者由于長期失眠而服用鎮靜藥物出現藥物依賴,甚至濫用;嚴重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則出現攻擊性行為,甚至自傷或自殺。
個體之前有無心理創傷疾病史或者精神類疾病家族史,也會影響其在遭受創傷性事件后的反應癥狀。此外,個體的心態也會起作用,是自己積極想方設法走出陰影,還是消極自暴自棄,不同的心態導致不同的走向。
由于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會出現不愿意與人交往、情感冷漠,而且,對此前暴力事件采取回避態度,身邊的家人和朋友比較難以進入患者的內心世界。那么,作為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的身邊人,該如何和他們相處呢?
在創傷性事件發生后,受害者會出現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紊亂,要允許他們有一段時間與這些癥狀相伴。家屬通常難以承受受害者一段時間所謂的不正常,其實這些都是受創傷后的正常反應。
家屬容易制止患者發泄情緒,但往往自己意識不到。要以陪伴、傾聽為主,建立起一個安全島讓受害者安心地表達自己想法和釋放情緒。
家屬不要用說教式的安撫來讓受害者停止表達,比如叫患者不要怕或者不要去想這件事,效果都是適得其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