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品祥,張翼然,2,賈光軍,陶迎春,2,祝曉坤,左效剛
(1. 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北京 100038; 2. 北京市地理信息中心,北京 100038)
歷史文化街區作為記錄城市發展與演變的特殊文化載體,對延續城市脈絡、實現文化精神有著重要的作用,是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1-2]。歷史文化街區又為城市居民的空間場所,是人們生活、居住的聚落地[3-5]。目前公布的北京市歷史文化街區中,老城范圍內共計33片,包括南長街、什剎海、大柵欄、南鑼鼓巷等區域,共計約2.0×105km2,占老城總面積的32%左右。
建筑物頂部即第五立面是構成城市肌理的重要基本單元,在北京城市建設發展和演變進程中,顏色多樣、形態各異的建筑物屋頂,成為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承載體[6]。建筑物的第五立面是展示城市風貌的重要視角,對城市的空間格局、肌理形態有著重要的影響[7-9]。新一輪北京市總體規劃中提出“保護老城傳統建筑色彩和形態特征,加強老城第五立面管控,以傳統坡屋頂形式為主……”[10]。建筑物的第五立面是在自然條件及文化傳統作用下沉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重要歷史產物,反映著歷史街區不同于其他地區景觀的獨特特征,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中的重要要素之一[11-12]。
通過測繪手段開展對歷史文化街區數據的生產加工[13-16],以基礎1∶500比例尺地形圖、地理國情監測等成果為作業底圖,對三維實景模型進行房屋數據采集。數據生產過程經過了二級檢查、一級驗收等質檢環節,實現了覆蓋全、現勢性強的房屋數據成果(如圖1、圖2所示)。
城市在不同年代背景、生活模式的引導下,產生了不同的建筑物及其第五立面形態,并塑造成不同的城市的結構體系和空間肌理格局。北京經歷了明清兩代的興盛建造、近代、新中國成立后等不同時期的發展,最終形成了當前的城市肌理。歷史文化街區內房屋建筑格局與當代建筑風貌截然不同,呈現房屋單體體量小、數量多,空間上緊湊、密集的街坊式空間格局和平房院落為單元的特點(如圖3所示)。城市肌理中蘊含著大量歷史建筑,反映著城市的結構形式和形態特征,記錄著北京特色的歷史痕跡,也是城市未來發展中需要繼承和有機發展的重要基礎。
房屋建筑是在地理環境、文化、經濟社會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不同的建筑物的用途、年代、材質下的第五立面呈現出多樣的色彩格調和形態特征。歷史文化街區的色彩隨著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逐漸沉淀形成,主要經歷了封建時期和近代殖民背景兩個時間段,見表1。
(1) 傳統封建時期:受到傳統禮制的影響,北京老城的建筑體制遵守了嚴格的等級劃分。按照功能可以大體分為皇家和民間建筑兩大類。皇家建筑中以皇城、國子監為代表的最高等級的建筑以黃色的琉璃瓦屋頂為主,宗教類型的建筑常用白色色調,如白塔寺;民間的建筑基本上是灰色為主,混合以藍色的臨時建筑房屋。
(2) 近代殖民背景時期:隨著社會制度的變革,北京由封建都城向近代化城市轉變。東交民巷作為當時的使館區,形成了與傳統風格不同的西洋建筑群;中華民國時期有了首次北京城市規劃,在前門地區建造了一批商業化的西式建筑。近代化建設使得北京舊城在傳統明清建筑基礎上,增添了西洋化、現代化元素(見表1)。

表1 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特征
北京舊城的城市色彩以傳統風貌為基礎,經過不同時空的延續和發展,集中體現了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色彩是復雜、多元的,不同街區各有特點,情況均不同;總體來看,歷史文化街區第五立面是以灰色為主色調,黃色為特定的輔色調,并混合著藍色、白色等其他色調(如圖4所示)。
按照房屋實體的占地面積進行統計,歷史文化街區的房屋以20 m2以內、即傳統小體量平房為主,這部分房屋的數量最多,建筑規模占比并不大,如圖5所示。
歷史文化街區內的房屋建筑中,平房的個數約占房屋總數的95%。平房區的歷史風貌是承載舊城歷史街區文化底蘊的主要載體,坡屋頂、灰瓦形式是在風貌保護和文脈繼承中的重要的風貌。平房區中不符合歷史街區風貌的屋頂形態并不少見,如圖6所示,是需要改善和整治的部分。
新一輪總體規劃中提出,“以大片青灰色房屋為基調、以傳統坡屋頂形式為主”的老城整體建筑風貌和形態。歷史街區的風貌管控、色彩控制中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與傳統色調風格不一致的臨時加蓋建筑。在多種因素的作用及長久的累積下,在舊城的傳統胡同院落內,散亂分布著大量的自發性建造的臨時建筑。臨時建筑的特征表現在藍顏色、彩鋼瓦材質,零碎分布在胡同的各個角落(如圖7、圖8所示)。
“藍屋頂”作為一種自下而上的自發性改造模式,群體性強,零散、密集的分布在平房居住區,加蓋建筑依附原有的建筑而建,逐步占用原四合院內的公共空間,經過了相當一段時間的發展和演變,形成了現今的格局(如圖9所示)。臨時建筑的存在,首先是從城市肌理形態角度而言,對原來傳統狀態的破壞;另外從第五立面的視覺感知來看,打破了原“四合院—胡同”的灰色調體系,是需要在舊城保護、城市更新過程中需要改造的對象。
歷史文化街區有著厚重的歷史價值和時代烙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舊城更新改造過程中面臨很多的現實問題,城市更新與舊城保護出現了矛盾。歷史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既要挖掘和延續歷史文脈,又要賦予其與順應時代發展、與城市要求相吻合的功能。建筑的第五立面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在舊城風貌延續方面有著重要的位置。在街區的傳統風貌修復中,應當加強對第五立面的綜合整治,以期有效延續和傳承歷史文脈,恢復北京老城的歷史風風貌,突出街區特質,營造高品質的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