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正龍/江蘇省農產品品牌發展中心
錢視忠/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農業農村局
近年來,南京市高淳區積極探索在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開設“田間課堂”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學模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實踐證明,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形式,已日益成為帶領農民進入市場的有效組織形式,成為帶領農民共同致富的重要載體,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上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合作社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上具有其他組織無法替代的機制優勢。合作社是成員(農民)自己的組織,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組織。合作社不以盈利為目的,農民自愿組織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和主要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抱團闖市場,另一方面是為了通過合作提高自己的市場經營管理水平增強創業能力。合作社理應要組織成員開展技術培訓、營銷培訓、品牌培訓、電商培訓以提高其現代經營知識水平,理應要開辦專賣店、電商平臺(網店),統一品牌,組織幫助社員銷售產品從而實現增收。這是合作社機制所在,是區別于其他市場主體根本所在。
合作社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上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農民專業合作社一般是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成立的互助性經濟組織。成員和合作社的需求是一致的,成員的需求,就是合作社所追求的目標。這種同一性,使合作社具備了在職業農民培育上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既是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也是利用者,這種雙重性也使得合作社在職業農民培育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新型職業農民內在要求是培養農業多項領域的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懂感恩、有誠信、講奉獻的新型農民,而農民專業合作社涉及的產業領域廣、產銷環節長,與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從事農業的領域、環節有較高契合度。首先,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是依托當地主導產業、優勢產品而成立的,在對農民進行培訓時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其次,合作社培訓內容不僅僅局限在農業生產技術環節,還可以根據成員的實際需要擴大到農產品的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經營環節。再次,合作社也可結合成員實際提供農業政策法規、合作社知識、現代農業管理等方面的學習培訓,增強成員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合作社精神。合作社可根據市場信息及時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時組織農民(成員)培訓。
互幫互學是合作社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上的顯著優勢。合作社里有種養能人、龍頭企業帶頭人、農業專業技術人員、鄉土專家、有營銷經驗的經紀人以及村里有聲望的村干部等各類人才資源,可以整合利用各類人力資源,為成員們提供互幫互學的平臺。這是其他市場主體所不具備的優勢。通過互幫互學可以增強合作社凝聚力,促進合作社的規范化建設。同時推動合作社和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合作,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加快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農業科技成果的轉換和利用。推動合作社利用政府給予的政策、資金和項目等方面支持,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更精良的設備設施等。推動合作社利用自身的資源,建設合作社自己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地、開設田間學校、田間課堂等。
從發展實踐來看,發揮合作社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上的作用也存在一些困難,包括部分合作社經濟實力不高,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育投資少,影響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效果和層次;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大多是本鄉本土的傳統生產型農民,相對缺乏現代型人才;農民培訓硬件投入少,設施條件不高。建議通過以下手段加以改進提升。
發揮合作社組織機制優勢。目前,人們對合作社的認知度還不高,多數合作社沒有按合作社原則和運行機制運作。必須加大對合作社知識的培訓,特別是加大對合作社理事長合作社知識培訓,以提高合作社運作的規范性,充分發揮合作社組織優勢和機制優勢,特別是激發合作社在培訓成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上的活力和積極性,使合作社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上互幫互學,自我服務、共同提高的獨特優勢和潛力得到激活和充分涌現。
強化對合作社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經濟組織,是互助性組織,是自治性組織,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加強對社員的教育培訓,提高社員的合作意識、生產經營能力是合作社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政府對合作社所期望的,是合作社公益性所決定的。目前,政府對合作社的政策支持主要集中在合作社產品加工銷售、品牌培育等市場營銷環節。強化對合作社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上的政策支持,加大對合作社培訓能力建設扶持,促進合作社規范運作,將會極大推動合作社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上的積極作用。
支持社會各界和合作社聯合開展培訓。出臺政策、加大資金投入支持發展合作社教育培訓事業,探索有效的聯合教學模式和機制,扶持科研院所和社會各界和合作社聯合教學,構建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育體系,推動人才下鄉,發揮合作社和社會各界兩個積極性。一是扶持合作社建設高質量的實訓基地,使實訓基地成為既是合作社生產基地,也是合作社與社會各界聯合教學的實踐基地。二是扶持合作社引進科研院所和社會各界的專家學者及農業領域的高端人才到合作社兼職教學。三是鼓勵支持社會各界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熱心人士投身參與合作社職業農民培育事業中來,大力提倡鼓勵提供志愿服務,為其提供政策支持。
創新合作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方法。一是探索政府委托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社會化服務的方式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育,在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地,根據不同產業要求,開設具有產業特色的田間學校。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要根據本社產業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設置培訓課程和教學內容,增強實用性,強化田間教學,使社員能學以致用。三是加強教師配備,與科研院所長期合作,一方面聘請專家教授授課,另一方面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鄉土專家”授課,提高培訓質量。四是拓寬培訓渠道。合作社要加強與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業協會等主體合作,拓寬培訓面,多途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五是創新組織培訓方式。利用網絡、QQ群、微信群、公眾號等現代通訊手段和培訓手段,吸引更多的農民參加培訓,引導更多的農民、青年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參加到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中來,投身農業領域創業、就業。
建立新型職業農民與合作社相互促進機制。在推動合作社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過程中,一方面加快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進程,另一方面注重發揮新型職業農民在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健康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充分發揮新型職業農民懂技術、會管理、講誠信、有奉獻的職業經理人作用,把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成合作社帶頭人、合作社企業家,推動合作社規范健康發展,推動合作社與新型職業農民相互促進、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