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貽芳 周 蔚
2019年5月,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同志到蘇州調研職業教育并給予充分肯定。一個月后,教育部會同發改委、財政部在蘇州召開全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現場會,將蘇州職教經驗作為新時代樣板推向全國。2020年9 月28 日,部省共建整體推進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打造高質量發展樣板啟動大會宣布了建設全國首個以城市群為單位的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蘇州要認真落實中央和省關于職業教育改革、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部署要求,切切實實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服務產業升級、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不斷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使蘇州職業教育在制度創新、模式創新、理論創新等方面,成為可推廣可復制的高質量發展樣板。
一是搶抓機遇、服務國家戰略的關鍵舉措。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將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定位于“一極三區一高地”,即未來長三角區域將建設成為全國發展強勁的活躍增長極、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和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蘇州地處長三角區域核心位置,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蘇州產業基礎好、門類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多、產值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高質量的產業支撐。
二是推進蘇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根本還是要靠創新和人才。打造職業教育發展樣板,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推動蘇州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妙計良招。建設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進一步發揮企業在深化產教融合中的重要主體作用,積極優化人才、技術、管理等創新要素供給,既補齊教育人才短板,又補齊產業創新短板,打造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三是提升蘇州產業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內在需求。打造職業教育發展樣板,能夠促進蘇州的教育改革優勢、人才富集優勢和技術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的能量源與驅動力,能夠推動產業鏈條不斷創新,能夠促進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增強產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產業企業需要與教育鏈條對接,因此產教融合越來越成為企業的自身內在需求。隨著清華大學等一眾985 高校在蘇州設立研究院,蘇州大學等高校形成與行業高度鏈接的協作共同體,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實施“職教集團、產業學院、企業大學、企業學院、現代學徒制”等產教融合工程,產業企業與職業教育已初步形成“轉型升級、合作雙贏、共同發展”的良好態勢。
四是推動蘇州市教育領域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求蘇州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必須以開放科學的方法,構建復合多元的教育生態,提升人才供給質量。打造職業教育發展樣板,將企業一體化納入蘇州市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體系,有利于促進企業技術技能、工匠精神、先進管理、創新文化等要素融入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創新創業全過程,能夠有效發揮企業開展實踐教育、對接市場需求、激活創新源頭的優勢,促進人才需求側融入供給側,以“開門辦學”促進蘇州市教育領域人才培養改革不斷深化。
蘇州職業教育要打造高質量發展樣板,與蘇州國際化大都市和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相匹配,突破點在如下五個方面。一是要進一步深化產業需求與人才供給的匹配。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必須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情況下,要縮短蘇州高質量、高水平的教育實力轉化為生產力和創造力的時間與過程。二是進一步優化強化支撐融合的產教布局。進一步建設優化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布局隨動產業布局、產教緊密結合的運行平臺,提升產教利益相關度。三是進一步強化企業的主體性和積極性。進一步加強企業在產教聯盟、職教集團和產學協作組織中的話語權,提升其參與積極性。四是進一步貫通促進融合的信息渠道。產業鏈還需進一步了解、跟蹤和參與教育鏈的人才培養過程,教育鏈還需進一步了解、轉化和提升產業鏈的產品生產工藝。五是進一步破解體制機制的改革障礙。進一步通過產業學院、協同創新中心等市場化的中間平臺化解體制障礙,通過規范財務管理制度破除激勵機制的瓶頸,通過人才、財稅、用地等政策促進企業的積極性。
一是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圍繞打造新型顯示、軟件和集成電路、新材料、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等千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建立產教融合聯合體,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型園區、校區、行業群和企業群。積極創建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新職教產業園”。以打造“就業在蘇州”公共服務品牌為重點,優化就業創業環境,建設勞動者就業創業首選城市,讓每一個勞動者在蘇州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二是圍繞創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的總體目標,立足10 個行政市(區)、14 個國家級開發區、7 個綜合保稅區以及自由貿易試驗區等載體,以蘇州市10 大重點產業轉型升級及創新需求為突破口,以名城名企名校融合發展、小中高本碩職教體系統籌發展、產教園區一體化創新發展為落腳點,形成“百企牽頭、千校共建、萬企共享”的產教融合校企命運共同體,打造“產業高峰+教育高峰”的產教融合雙面繡,形成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產教融城蘇州模式”。
一是緊扣“一體化”,深度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把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立足蘇錫常、服務長三角、輻射長江經濟帶,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優化職業教育和培訓布局。力爭到2022年,新增3~4所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10 所左右引領職業教育發展的國家“雙高計劃”高職院校和省領航職業學校,建設50 個與我市先導產業相匹配的職業院校專業(群),培育一批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二是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著力推動由“辦”職業教育向“服務”職業教育轉變,進一步擴大職業院校自主權,建立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職業院校制度。
1.同步規劃產教融合和經濟社會發展,將產教融合發展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修編以及區域發展、產業發展、城鄉建設和重大生產力布局等專項規劃。發揮蘇州市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領導小組作用,做好產教融合政策設計。
一是推進產教融合納入全市發展規劃與分項規劃。將產教融合試點建設任務與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整體設計,同步推進。在各市(區)、開發區、保稅區和自貿區發展規劃和重點產業發展規劃中,明確產教融合任務,統籌優化產業和教育結構,同步推進產教融合發展政策制定、要素支持和重大項目建設。
二是健全產教融合領導機構。依托蘇州市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領導小組,加快建立全市產教融合資源共享、專業特色共建、招生就業聯動、人才共育共享及社會服務共擔等機制。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制定蘇州市產教融合發展規劃以及校地、校企合作計劃并組織實施;制定蘇州產教融合工作的具體管理辦法、評估考核辦法及其他相關規章制度;建立項目質量保障體系,監督制度落實;構建政行企校合作交流渠道,搭建合作平臺,協調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科技研發、社會服務、國際合作和創新創業等工作。
2.推進職業教育融入區域產業體系,構建專業與產業的隨動機制,加大對職業教育的供給。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重點建設企業牽頭的產教聯盟、校企合作平臺,完善產教園區融合的支點建設。
一是立足產業結構調整專業布局。順應蘇州重點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群發展需要,不斷優化職業教育布局,支持、鼓勵與引導職業院校開展專業調整,適當超前于產業發展設置專業。未來5 年新增一批中職專業點、高職專業點、高職本科專業點、專業碩士點、應用型博士后流動站等,基本覆蓋蘇州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崗位。加大對“雙一流”學校、應用型大學、國家“雙高計劃”職業院校、國家中職改革發展示范學校的專業建設支持力度,發揮優質學校、優質專業的引領示范作用。
二是扎實推進產教聯盟集團化辦學。圍繞蘇州市重點產業,由產教融合型龍頭企業牽頭,在政府和行業的指導下,成立一批錯位發展的產教聯盟。每個聯盟須團結20 所不同類型的學校,吸收100 家企業成員,積極與本科院校、高職院校探索股份制、董事會、產業學院等混合所有制體制改革,為院校的科技成果轉化搭建平臺;開展相關行業規范和標準的實施,推進1+X證書制度。
1.搭建產教融合信息共享平臺。將高等院校人才供給與社會人才需求深度結合,實現學校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畢業學生信息和企業用人需求的數據共享、信息共享。
一是建立“線上一站式服務通道”。依托蘇州市校企合作服務平臺,建立集人才供需、校企合作、項目研發、技術服務、專家項目評估、金融咨詢等功能于一體的線上服務載體。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建立分別以個體、學校、企業為主體的服務窗口及通道,實現院校、行業協會、人力資源部門的數據共享和路徑共用。進一步簡化人才招聘、社會求職、項目合作、技術共享等具體功能節點的線上流程,全面實現載體服務功能信息化。
二是建設“蘇州產教融合電子地圖”。融合產業地圖、企業地圖、院校地圖、人才需求地圖、生產現場視頻和教學過程視頻等大數據信息,全方位展示區域性的產教資源分布,通過橫向和縱向對比與匹配,展示企業的常態化需求和階段性任務,展示學校教學常態和實踐過程,為高等院校的專業建設、資源建設、師資引進、實訓開展提供建設依據,為企業與學校合作共育、挑選人才提供參考。
三是樹立“產教合作高端對接”品牌。常態化、制度化組織開展產教對接活動,形成產教對接高端品牌。以蘇州現有的“技能英才周”“人才高峰論壇”“高校青年博士進企業”等品牌項目為基礎,探索建立線上線下同步開展的人才共育、共享、共用、共展活動,打造“校企合作項目對接會”“產業人才供需洽談會”“蘇州高技能人才技術交流會”這3 個具有地方產教融合特色的常態化、品牌化對接項目。
2.貫通校企雙向交流互聘路徑。形成“人才共育、資源共享、路徑暢通”的產教融合新路徑,建成“企校雙向求學路徑暢通、師資雙向互聘制度暢行”的創新人才培養新路徑。
一是貫通企校雙向求學路徑。發揮學校學歷提升、課程體系完備、人才聚集等立德樹人優勢,為企業員工進校求學搭建平臺,提升員工學歷與素養,中高職院校和應用型大學每年為企業員工提供學位;借助企業的先進技術、設備、管理體制機制及完備的人力資源培養體系,為學校學生進企學技搭建平臺,推進“識崗、習崗、頂崗”實踐教育,提升學生技術能力與企業崗位能力的吻合度,產教聯盟每年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
二是貫通師資雙向互聘路徑。創新推行校企“共聘、共管、共考、雙薪”人事制度,校企聯合優化教與研的環境,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技術服務水平。校企混編教師團隊,共同開發課程資源、共編教材、共制人才培養方案、共商專業建設、共研關鍵技術等,實現科研創新團隊與教學團隊的融合發展,發揮“項目聚人、項目用人、項目育人”的鏈條效應,培育一批懂技術、能生產、善研究的產業高端技術人才,凸顯平臺“人才+”的模塊聚合功能,開展高端人才創新創業項目孵化,促進項目成果及時有效轉化為企業生產力和教學案例資源。
3.打造產教融合創新教學團隊。著力打造蘇州高水平產教融合創新教學團隊,建設“國家工匠之師”“國際工匠大師工作室”和“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培育工程。
一是加強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支持力度。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構建地方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和院校深度融合的教師隊伍建設機制,探索建立由政府牽頭,普通高等學校與職業院校、行業企業聯合培養教師的機制,制定蘇州市關于深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實施細則。依托蘇州市教師發展中心,不斷完善院校教師發展的規劃、培訓、評價與服務體系,建立有序開展教師培訓、教學改革、研究交流、咨詢服務的長效機制。依托產教融合推進教師共同培養,促進地方高等院校教師提升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生產實踐、國際合作與交流等能力。蘇州市教師發展中心牽頭,發揮央企、國企、大型民企的示范帶頭作用,支持企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到各類院校任教。全面落實職業院校教師5 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制度,建立符合現代職業技能培訓要求的教師分級培訓模式,培育一批具備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能力的教師。建立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培訓評價組織多元參與的“雙師型”教師評價考核體系,將師德師風、工匠精神、技術技能和教育教學實績作為職稱評聘的主要依據。
二是加大對國家級工匠大師和教學團隊的培育力度。實施“國家工匠之師”培育工程,打造師德高尚、技藝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青年骨干教師等高層次人才隊伍,提升教師“既能上講臺、又能上機臺”的職業教育能力,培育一批蘇州的“國家工匠之師”。實施“國際工匠大師工作室”培育工程,培養一批長期奮戰在傳統工藝制作一線、技藝精湛、精益求精的優秀勞動者,建設一批參與國際展示、代表蘇州形象的蘇作工匠大師工作室,形成國際化影響和品牌效應。實施“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培育工程,建設集人才培養、技術服務于一體,資源共享、機制靈活、產出高效的人才培養與技術服務創新團隊,發揮教師團隊教學、實踐、創新的集群優勢。
4.培育產業教授、產業導師團隊。建立“蘇州高端人才兼職教師庫”,大力提升蘇州高校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水平。開展“產業教授百人計劃”和“產業導師工作室”建設項目,培養省級以上產業教授,打造產業導師工作室。
一是引導校企人員雙向交流。研制出臺《蘇州市產業導師選聘管理辦法》《蘇州市職業教育教師職稱評聘實施辦法》《蘇州市職業院校教師聘用管理辦法》《產業導師工作室建設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加大統籌,依托地方高校、職教集團、地標企業等,建立校企人員協作共同體,建設完善校企人員雙向流動、相互兼職的常態運行機制。
二是推進兼職師資建設。制定政策支持高等院校聘請市級以上勞動模范、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鄉土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兼職授課。建立“蘇州高端人才兼職教師庫”,鼓勵和推行蘇州地區高等院校兼職教師人才共享。
三是選聘產業教授。由政府牽頭,與蘇州地方高校聯合開展選聘工作,每年選聘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在全省同行業中有較高的認可度和影響力、有較強的組織協調和語言表達能力、事業心和責任感較強、作風扎實、有奉獻精神、身體健康的企業家、技術專家和高技能人才擔任蘇州產業教授。
四是建立產業導師工作室。擇優選聘一批優秀企業家擔任蘇州產業導師,成立20 個以上產業導師工作室。探索產業導師全面參與院校人才培養,提高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實現“對接產業定模式、對接企業定學生標準、對接崗位定課程、對接學生定教法”,形成校企“共把方向、共享資源、共建課程、共同育人、共同評價、共定訂單”,在專業設置、師生培養、課程開發、技術研發等方面實現整體提升。
1.建立基礎教育階段職業啟蒙教育制度。推動基礎教育中滲透職業生涯教育的改革,啟動“基礎教育階段職業啟蒙教育行動計劃”,養成和喚起學生“公正的勞動方法”“嚴謹的勞動習慣”和“真正的勞動熱情”,為未來的專業或職業選擇奠定基礎。
一是推進小學職業感知、初中職業認知、高中職業生涯規劃的系列職業啟蒙教育。持續大力推進《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加強中小學職業體驗教育的指導意見》的實施,逐步建立與完善基礎教育階段職業啟蒙教育內容體系。市級層面率先制定《蘇州市中小學生職業體驗中心建設標準》,每年從職業院校遴選建設8~10 個省、市級中小學生職業體驗中心。在規模以上企業、博物館、旅游基地等中認定一批企業職業體驗館、職業實踐中心,形成學校、企業兩類體驗基地。注重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職業興趣、職業認知、職業傾向的啟發、發現和培育,指導學生制定職業規劃,提升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勞動與技術課程學習實施水平。
二是加強勞動教育認知。積極貫徹落實“職業教育活動周”活動,挖掘體現新時代中國職教特色符號,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職業體驗項目,講好職教故事,將職業元素根植于中小學生內心,培育勞動職業素養,貫徹“德智體美勞”的教育方針,大力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新時代風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良好氛圍。大力推進校企聯合開發、共建與共享勞動教育資源,學校層面實施“1+N+N”工程,每個學校至少開設一門勞作課,建設N個校內(外)勞動實踐基地,每個班級建設N 個校內(外)“開心小農場”“科學試驗田”等項目。
2.整體推進中、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堅定辦好中等職業教育的戰略定力,繼續保持中等職業教育招生相當規模與比例。聚力發展類型協調、特色鮮明、質量優良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
一是強化中等職業教育領航發展定位。堅持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圍繞蘇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納米技術、人工智能”四大先導產業,指導創建扎根江蘇、引領全國、世界水平的一流中職學校。通過實施領航計劃,形成以領航學校為龍頭,現代化示范性學校為主體,市內各類中等職業學校錯位發展、特色發展、協調發展的新格局,辦好就業有優勢、創業有本領、升學有渠道、終身發展有基礎的中等職業教育。
二是樹立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標桿。大力推進省級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重點打造納入“雙高計劃”的高職院校,將其建成為在全國具有領軍地位、專業建設水平高、國際化程度高、成果豐碩的卓越高職院校,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高等職業院校標桿。推動大企業參與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運用大數據分析蘇州市人才資源的結構性調整,引導和指導高等職業院校構建人才培養結構動態調整機制,以適應蘇州市重點產業鏈、創新鏈的需求,及時更新辦學定位和專業、課程體系。鼓勵高等職業院校開展長學制應用型人才培養試點,支持“雙高計劃”高等職業院校舉辦本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服務蘇州市對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開展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協同創新。深挖產業經濟轉型升級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現實需求,深究職業教育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成長規律和培養模式,實施“職業教育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推動大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辦學,暢通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成長路徑。
一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引導國有大型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改革,以科技應用與研發能力培養為主線,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實施本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層次的協同育人,不斷完善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的科學定位。鼓勵與引導蘇州轄區內的高等院校積極申報專業學位碩士點,培養應用型高層次技術技能研發人員。推動政府主導、大企業參與建設支撐蘇州產業特色發展的應用型本科大學,支持大企業聯合應用型本科大學、大型科研院所等申報建設專業學位碩士點。
二是校企聯結開展科技攻關。鼓勵與引導蘇州轄區內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博士后流動站聯合企業,承擔面向產業的重大技術攻關項目。政府牽頭,鼓勵大型企業、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和高等職業教育聯合組建三級產業技術研究院。推動政府層面的一級產業技術研究院攻關面向產業的重大前沿技術項目,學校、企業、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層面的二級產業技術研究院攻關面向行業的共性關鍵技術項目,高等職業院校專業群層面的三級產業技術研究院攻關面向企業的共性關鍵技術項目。
4.建設城市學分銀行推進終身教育?;緦崿F在蘇學?!敖虒W資源共享、學分通存通兌、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互融互通”,為學習者搭建終身修業與獲取文憑的橋梁,營造“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學習環境。
一是推行1+X 證書制度與學分銀行建設。組建1+X 證書項目研究團隊,推動1+X 證書制度的深層實踐,申報建設一批1+X 證書考核培訓基地,實現1+X 證書專業覆蓋率達90%。拓寬技術技能人才持續成長通道。在蘇州國際教育園開展“學分銀行”試點,園內高職院校部分專業、課程實行學分互認,推出一批公共選修課供跨校共選。
二是制定統一認定標準。研制《蘇州城市學分銀行學分認定標準》,實現“校企同標、學分互認互通、通存通兌”。主要認定入行學校優勢課程學分、1+X 技能證書學分、典型崗位生產實踐學分、技術創新學分等類型學分,實施相應學分生產單位申請、學分銀行認定委員會集體議定的認定程序。
三是創新學分運管模式。蘇州城市學分銀行實施“政府主導、行企參與、市場化運作、績效化考評、品牌化展示”的運行管理模式,持續推進校企“共商、共建、共管”體制機制的革新與完善,明確學分生產者的責、權、利(學分生產者可獲學費),確定學分使用條件,保障學習者權益。
5.搭建企校貫通和校校貫通的橋梁。構架“校企優勢合作、校校貫通暢行”的育人格局,形成“名企名校優勢合作之橋示范引領、各層學校貫通育人之橋暢行并進”的良好局面。
一是搭建名企名校優勢合作之橋。依托龍頭企業的先進技術、設備、管理體制機制及完備的人力資源培養體系,探索混合所有制建設,打造名企名校合作項目以示范引領。遴選重點產業行業標桿企業,深度開展校企協同育人改革,開展技術研發、產品開發和緊缺人才培養。緊密對接特色企業,組建校企資源開發共同體,重點建設規范化的技術課程、實習實訓和技能評價體系,提升職業院校承擔專業技能教學和開展實習實訓的能力,提高企業職工接受教育培訓的覆蓋面和質量。
二是搭建各層學校貫通育人之橋。落實《江蘇省高質量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攻堅計劃(2018—2020 年)》,制訂《普高與中職學生雙向交流實施方案》,遴選設市(區)開展雙向流動的試點工作,按照系統培養、全面培養、終身教育的理念,創新辦學形式,擴大優質資源供給,拓展學生成長路徑,鼓勵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教師互任、課程互換、學分互認,暢通普通學校和職業院校之間的轉學、升學路徑,推動普高與中職學生雙向交流,為人才個性化成長搭建立交橋。
創新多元投入的產業學院試點建設機制。完善社會各方參與產教融合的體制機制,支持領軍型企業和高校合作舉辦混合所有制性質產業學院,推動校企依法合資、合作設立實體化機構,實現市場化、專業化運作。
一是鼓勵多元投入,推進開展職業學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辦學改革試點,允許企業以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依法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支持地方政府和民辦職業學校合作舉辦混合所有制性質的職業學校或二級學院。對舉辦職業學校的企業,其辦學符合職業教育發展規劃要求的,各地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給予支持。注重發揮國有企業等骨干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辦好做強職業學校。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建設企業大學,圍繞企業及行業需求開展技術技能培訓。
二是引導產(企)業學院、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重點面向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國家和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世界技能大賽集訓基地、產(企)業學院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設立市財政專項,以更大力度支持企業依托或聯合高校共建產(企)業學院、企業工作室、工程技術中心、勞模(大師)工作室、創新實踐基地中心、創業孵化基地等,更大力度地支持院校通過場地、設備租賃等方式與企業共建生產型實訓基地和技能競賽訓練場地等。對開展新型學徒制培養的企業,根據不同職業(工種)的培訓成本,按規定落實培訓補貼等政策。
三是創新現代學徒制與企業新型學徒制模式。實現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區域全覆蓋,形成具有蘇州特色的現代學徒制度,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打造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協同合作、具有蘇州城市特色的產教融合雙面繡。校企雙方廣泛開展市場調研,立足蘇州本地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情況,參照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結合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以及企業工作崗位實際需要,共同制定蘇州市現代學徒制專項標準體系,包括各行業的師傅遴選標準、學徒評價標準、專業教學標準、學徒等級認定與職業等級晉升標準等,基本形成蘇州區域內統一標準的學徒培養、評價和升級體系。
四是建設一批優勢先導產業的職教集團。以蘇州市優勢產業鏈為基礎,重點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納米技術應用、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先導產業,啟動市級高水平職教集團建設。進一步筑牢“校企主導、政府推動、行業指導、學校企業雙主體實施”的命運共同體,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的組織和指導作用,持續發力,強化服務,引領行業內企業創新驅動,帶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支持職教集團或行業企業學院開展政策宣講、產需對接、技術交流、業務培訓、項目管理等公共服務項目,形成教育鏈、產業鏈和行業協會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
五是建設一批優勢產業主導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在已有蘇州市現代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示范組合和定點實習企業、市級優秀企業學院的基礎和優勢上,進一步創新企業大學(學院)“育訓結合”的蘇州范式,進一步激發產教融合型企業的重要主體作用。制定并實施《蘇州市產教融合企業評定標準和遴選辦法》。通過產教融合試點企業,推動校企深度融合并筑牢“資源共用、成果共享、專業共建、人才共育、實訓共擔、文化共融”的命運共同體,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新型學徒制、“三教”改革和1+X 證書試點等重點項目。
1.推進蘇州職業院校教育融入蘇錫常區域創新體系。充分發揮蘇州職業教育在人才集聚高地和科技創新基地的作用,全面激發蘇州職業院校的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構建校地相互融合的發展共同體。
一是大力推動蘇州職業院校走出蘇州,推動職業院校與行業領先企業聯姻合作,形成產教融合創新載體。通過建立蘇錫常龍頭企業與職業院校對接平臺,集聚教育資源,吸引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有效服務蘇錫常三地的行業企業,并通過院校資源促進蘇錫常都市圈的產業轉型升級和向高端發展。
二是促進蘇錫常三市的名城名企名校融合發展。積極鼓勵與引導蘇錫常三市重點產業的龍頭企業,按照“名企名校、創新驅動、協同提升、融合發展”的總要求,與蘇州、無錫、常州的研究型大學、應用型大學、職業院校等開展精準合作,使之成為蘇錫常一體化創新驅動發展的強大引擎。進一步推動蘇錫常各類院校教育對接重點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融入三市的創新體系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發揮對城市建設的支撐引領作用。推動高校整合各類資源、平臺、要素,與行業骨干企業、中小微企業建立緊密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
2.融入都市圈“一體化”體系建設。蘇州攜手無錫、常州,從“一體化”平臺建設到“一體化”文化涵養,致力于在招生、人才培養、企業就業等方面的全方位深度合作,真正達到“一體化”共建共享。
一是落實一體化的考試招生制度。參與蘇錫常都市圈教學標準編制工作,建立都市圈中職學校統一招生平臺,實行都市圈統一考試標準、統一考試方式、統一招生錄取。同時,以蘇州職業教育市內一體化推動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一體化。擴大現有的蘇州職業院校教學聯盟、后勤聯盟、學生工作聯盟、產教融合聯盟等的規模,增加專項投入,引導昆山、常熟、張家港等縣市參與職業教育聯盟的活動,擴大在線課程、師資、企業等共建共享的規模與成效。
二是以“擴招”為切入點,推進跨企業、跨院校的合作,并逐步推進三市的招生一體化。落實國務院關于“面向社會人員開展全日制學歷教育”的要求,嘗試三市“擴招”信息互通機制,鼓勵三市職業院校和企業之間形成更加開放的招生與就業機制,確保擴招生源在蘇州、無錫、常州市域入學工作靈活方便。同時,相關畢業生在工作地點發生變化時,可通過綠色通道辦理快捷轉學手續,建立靈活學習與就業機制。
利用蘇州豐富的科教資源,整合在蘇各類高校優勢,通過從制度創新、模式創新到理論創新的不斷循環,積極實踐并開展應用研究,破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困局。
1.從制度創新、模式創新到理論創新。通過在制度創新、職教體系完善、供給側改革、開放辦學、環境營造等幾個方面破局,不斷總結,實現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一是以制度創新破局,突破職業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瓶頸。通過職業教育制度的優化,提升改革創新的治理現代化水平。加強黨對職業教育的引領,明確職業教育類型辦學方向;供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協調發展,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改革職教高考,搭建職業教育類型人才選拔培養立交橋。
二是以職教體系完善破局,突破職業教育體系的貫通成長界限。構建小中初高本碩一體化的職業教育體系實踐研究,實現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貫通。加強現代職教體系的理論研究,為改革與發展提供支撐與引領。
三是以供給側改革破局,突破職業教育區域發展不平衡局面。加強對職業教育的政策與資源供給,提升職業教育的辦學水平。優化區域職業教育布局,形成蘇南的節約型共享發展模式;建設職業教育標準體系,發揮標準對建設的引領作用;加強對師資隊伍與信息化建設的支持,促進“三教改革”;推進質量評價與教學評估方式轉變,以評促改。
四是以開放辦學破局,突破職業教育多元辦學格局的困境。發揮多元主體參與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推進作用,形成改革合力。建立健全企業參與辦學的激勵與引導機制,推進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辦學形式改革;積極用好《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江蘇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的政策優勢,引導社會的資金、信息、技術、項目等資源向職業教育匯聚。
五是以環境營造破局,突破社會對職業教育價值的認識誤區。扭轉對職業教育的政策限制與歧視,逐步建立向好的改革發展環境,提升職業教育的認可度、滿意度和貢獻度。利用改革創新試驗區部省共建、專項政策供給和新興產業對接的后發優勢,高標準高水平建設現代職教體系,形成改革高地;弘揚工匠精神,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打造江蘇職業教育的品牌。
2.構建一體化研究平臺,開展理論與實踐研究,重點進行職業教育基本類型特征研究、價值導向研究和特色職業文化研究。
一是創建高職發展研究中心。實施政行校企四方信息聯動,重點研究高等職業學校治理結構、專業體系、培養模式、招生入學制度等關鍵領域改革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為蘇州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提前預判產業發展對產業人才結構、技能、素養、數量等的需要,定期發布相關調研或咨詢報告,為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內涵建設等提供決策依據。
二是開展職業教育類型特征的基本理論研究。構建蘇州職業教育科研機構體系,繼續加強“雙元制”“現代學徒制”“企業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省內職業教育研究團隊合作開展課題研究,支持在太倉市建設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研究中心,在常熟市建設英國現代學徒制教育研究中心,支持蘇州工業園區成立創新創業發展研究中心。
三是開展職業教育價值導向研究。組建高水平的蘇州市職業教育研究專家團隊,形成定期交流機制,針對職業教育面臨的青年技能培訓、公平教育機會、職教質量與形象、資金投入、創新研究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挑戰,研判職業教育發展趨勢,針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共性問題開展國際合作研究,開展職業教育價值觀研究。
四是開展特色職業文化研究。加強蘇州市區域文化、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的研究,營造對職業教育的普遍共識與特色文化,提升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非遺技藝傳承創新,建設一批蘇州市職業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偨Y提煉蘇州市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典型案例,通過在國家和省級主要新聞媒體開設相關欄目、組建宣講團等方式,大力宣傳職業教育對都市圈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開展對“適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理念等的專項研討活動。
展望未來,蘇州將持續不斷地狠抓執行落實,以部省共建整體推進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打造高質量樣板為契機,在職業教育改革創新上重行動、出實招、破難題、求實效,在國家職業教育高地“大寫意”中,用心繪好蘇州“工筆畫”,在全國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大潮中勇當熱血尖兵,貢獻蘇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