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波 張勝軍
職教治理是社會利益各方通過多種方式共同管理職教事務的活動,包括治理主體、治理客體、治理目標、治理方式等。在大力提倡職業教育治理的當下,要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有效治理,明晰“三教”改革視域下職教師資隊伍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解決措施。
隨著現代職教體系建設工作的推進,職教立交橋已慢慢建起,職業教育成功探索出“3+2”“3+3”“3+4”“5+2”等多種學制。職業院校在學科建設、專業設置、教師評價上均偏向學術化。特別是在教師選擇上,按照學術成果高低來選拔新教師,難免有失職業教育辦學要義,忽略了職教人才培養技能化的特點。職教師資要理論知識扎實,實踐技能嫻熟,謹防“實踐的學問化”和“理論的技能化”。行業企業、職教集團、社會等對職教師資要求頗高,對職教師資培養培訓沒有熱情或不愿參與,缺乏責任感。應用型本科正處于大力發展階段,很多細節還沒有理順,如專業設置、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等。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本科還不能實現無縫銜接,讓職教師資苦于應付。治理情境發生變化,但治理主體的權變治理模型卻未能隨之做出相應調整。
據統計,我國中等職業學校與高職(專科)院校的專任教師合計為137.54 萬人。[1]這個數字看似龐大,但對于為數眾多的職業院校來說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在高職擴招200 萬的政策背景下,部分退伍軍人、下崗工人等社會再就業人員要進入高職進行深造,師資缺口會更大。同時,教師來源單一、結構固化,很多學校的教師在崗位上都是“單打獨斗”,沒有形成團隊合力,成長緩慢。具備治理能力的職教師資數量缺乏,無法滿足職教治理的需求。
教材內容陳舊、更新遲緩、形態單調、質量欠缺,與行業產業生產實踐相脫節。缺乏線下與線上相配套的一體化教材。教材均由任課教師選定,沒有專門機構對其可行性、合理性、科學性進行論證。大多數教材以學科為中心,理論性太強,實踐性不足,研究性不夠。[2]教材內容在企業與學校、工作與學習等方面未能體現出明顯的跨界性,在知識與技能、教育與產業等方面也未能體現出足夠的融合性,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思想更沒有在知識體系中得以體現。
當下的職教課堂教學存在滿堂灌、填鴨式、閉門造車的現象,無法激發職校學生的學習興趣,人才培養質量不高。教學不能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情境感不足,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得不到充分鍛煉。教學以教師為主體,完全由教師控制課堂,有去學生化的傾向。教法遵循學科體系,多圍繞理論進行教學,缺乏實踐,教學與技能分離。
第一,政府管理職業教育、行使權力時,責權界限不分明,常出現互相搶權、越權的情況,遇到問題時又會出現權責不清、互相推諉的情況。例如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在管理上有交叉,職業教育管理歸屬權有爭議,利益相關者為了爭取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各出奇謀等。第二,技能資格等級證書證出多門、相互重復、多重收費,導致教育行政部門管理難度大。各類證書含金量也值得商榷,不少證書對就業與薪酬沒有實際參考與利用價值,辛苦考到的技能證書被閑置,導致學生出現后悔考證的心理。
第一,職教教師多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機會在企業一線磨煉技術技能,導致其實踐教學能力不足,教學中對很多行業中出現的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不了解,操作環節不熟練,技能不精深,指導學生時也就無法做到精益求精。第二,當下有很大數量的職教教師還不是“雙師型”教師,缺乏既能教理論又能教實踐的實力,理實一體化教學深度不足、效果欠佳。
第一,教材內容多是理論知識的序化出現,實訓實踐展現不足,可讀性差,任務過多,學生一拿到教材便有壓力,更無法提起學習興趣。第二,有的教材即使配備了光盤,能夠再現實踐操作情境,但囿于讀盤沒有參與感,教師講課時單調乏味,學生學習熱情不高。
教法還是沿襲學科體系下的教學模式,理論為導、口述為主,缺乏實踐性與參與性。教學方法沒有加入職業教育的特有元素,無法實現由學科體系向實踐體系的教法跨界;沒有加入技術技能的特有元素,無法實現由單純理論向動手操作的教法跨界;沒有加入行業企業的特有元素,無法實現由關門辦學向產教融合的教法跨界;沒有加入能力培養的特有元素,無法實現由素質提升向擇業就業的教法跨界。
善用有效性權變模型,明確各治理主體間的責、權、利,做到責任明確、權利平等、利益公平。目前學校建立、教師準入、學校招生、教學評估、設備購置等工作均由政府主管,政府需要轉變角色,把權力下放到學校、行業企業甚至教師個人,鼓勵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形成多主體參與、共同協商、合作共贏的模式,推動產業結構的創新、轉型和升級,促進經濟發展,實現利益最大化。職業院校要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經費投入、制度保障等。不管是師資的引進、培養、培訓,還是師資的考核、管理、評價,職業院校都應做到公開、公平、公正。
第一,提升教師德行修養。培養“四有”好教師,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創建師德檔案,密切跟蹤記錄教師的德行信息,嚴格執行“師德一票否決制”,督促教師行為規范,打造一支能吃苦、規模大、留得住的教師隊伍。第二,培養智能型教師。提高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讓教師角色從課堂的主導者、主持者轉向課堂的指引者,讓教師由“教書匠”向“賦能手”轉變。第三,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組建“雙師”團隊,提升教師在行業企業的技術攻關能力。建立兼職教師庫,聘請大國工匠為師傅,聘請正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為教師,讓企業家、能工巧匠、外聘教師到職業院校兼職講授技術技能課。第四,打造和諧教師團隊。協調教師間的關系,構建良好教師心態,營造良好的師資團隊文化。抓教師教育科研,拓寬、延伸教師科研領域,打造研究型的職教師資群體。加強校內各種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建設,除了常規的教研組、備課組以外,還要成立青研組、教師讀書會、比賽智囊團等各種組織,用學習把教師凝聚在一起。第五,設置教師獎勵制度。促進職教師資隊伍管理向扁平化、透明化邁進,保障師資隊伍的合法權益。健全激勵機制,及時肯定教師成績,優績優酬、多勞多酬,激發教師的積極性。第六,完善教師培訓系統。建立管理培訓機制,通過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培養教師。創設青年教師成長工程、卓越名師塑造工程,搭建成長展示平臺,助力職校師資迅速成長。
1.開發標準課程。進行課程整體設計,改革課程標準,優化課程體系,明確標準(課程標準、資源體系)、流程(設計、開發、過程、驗收)、團隊(課程設計師、教學名師、行業專家、技術員、結構化教師教學小組)、評價(評審、驗收)等工作內容。構建課程資源開發中心,通過智慧教室、未來教室、虛擬實訓室、3D 交互體驗室等開發校企雙元教材,再基于職教特點構建實踐導向課程。將“課崗證賽”一體化知識融入課程標準,“課”指職教課程體系;“崗”指就業需要的關鍵能力、核心能力、可遷移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證”指1+X 證書制度,將X 證書融入課程體系;[3]“賽”指各種技術技能大賽及教學大賽。線上線下課程資源同步開發,打造精品課程。設計模塊化課程,共建共享課程資源,底層共享、中層融合、高層互選,開發職教“金課”。針對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設計一批對應課程,因材施教,助力更多的學生、教師在大賽中出彩。
2.打造經典教材。構建融合新工藝、新技術、新流程、新規范的理實一體化教材體系,建立教材更新、修訂制度。建立具有職教特色的教材開發機制,服務于地方產業,將行業企業建設標準、工程案例融入教材。基于網絡精品課程打造智能教材,如云活頁教材、電子學材等。開發教材長效管理機制,成立專門的教材管理部門,設立教材庫,對教材選用認真審核、及時把關,確保優質教材進校園。創設教材情境,從現實的生活情境出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調動學生積極性。
1.推動課堂改革。職業院校應開發在線課堂,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進行在線講授、演示、討論等,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由知識課堂向智慧課堂轉變。成立產業學院,與領軍企業合作建立冠名班,搭建產品生產流水線,建立企業課堂。利用校中廠、廠中校開展實踐教學,實現做中學、訓中學、研中學、創中學。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素養。
2.改進教學方法。開發智能教法,探索具有職教特色的、能運用于各種職教教學場景的教學法,如工作過程教學法、行動導向教學法、任務導向教學法等,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再現教學情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利用學生的碎片時間,鼓勵學生進行非正式化學習。鼓勵私人訂制學習方式,按照學生的特點設計符合其特征的教學模式。按照任務邏輯將知識序化,對學生進行實時學情分析,讓學生在實踐情境中建構職業素養。
3.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進圈子:讓教師融入職教圈、科研圈、學術圈等,在圈子里磨礪、成長為熟手型教師、骨干型教師、專家型教師。搭平臺:搭建大師工作室、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塑造教師的職業精神。強實踐:讓教師加入校企協同創新中心,承接企業委托項目與課題,鼓勵教師通過參加教學競賽,參加國培、省培、校本培訓等,全方位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
4.建設學分銀行。將實習課程、安全課程、專業實踐課程有機銜接。根據學生學號進行賬號分配,對理論課程進行學分認定;對實訓課程進行成果認定,如技能等級證書、職業資格證書、企業技能培訓、發明創造、專利申請等,認定合格的給予學分。學生將各種學分儲存于學分銀行中,實行學分兌換制。同時推行彈性學制,學生達到畢業要求的,允許其進行電子注冊,獲得相應畢業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