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曉紅
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有什么特征呢?姜大源教授對此有精辟的闡述:第一個特征是跨界,職業教育以學校與企業聯姻的跨界合作為其協同育人的結構形式;第二個特征是整合,職業教育以產業與教育鏈接的整合需求為其生存發展的社會價值;第三個特征是重構,職業教育以共性與個性并蓄的框架重構為其制度創新的邏輯工具。
現階段,之所以特別強調職業教育的類型,實際上是針對我國職業教育從普通教育轉型而來并一直沿襲著普通教育特點、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都亟待大刀闊斧改革的現狀提出來的。現代職業教育不僅要求貼近市場、貼近行業企業,更要求與之“全方位對接”和“深度融合”。其辦學主體是多元的,學習地點是跨界的,課程內容是與職業標準對接的,認知規律是與職業成長規律相融合的,課程開發和教學實施是偏重知識應用、技能積累與職業能力提升并重的,教師與企業工作人員是可以相互兼職兼薪的,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是應該互通銜接的。
教學是彰顯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的主要方面,涉及課程、教材、教師、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德育滲透、教學評價等諸多要素。那么,職業教育“跨界、整合、重構”的類型特色與思維必然要體現在以上諸要素中。
教學工作的重點和邏輯起點在于課程建設,教材是課程的依托。長期以來,職業院校的課程結構偏學科化,缺乏整合,脫離生產實踐,育人效果不理想。因此,應從典型工作任務出發重構學習內容,一門理實一體化課程對應一個典型的綜合性工作任務。通過若干相互關聯的一體化課程的學習,讓學生獲得某一職業崗位的從業能力和資格。教材應按照從實踐到理論(而不是從理論到實踐)的邏輯結構進行,理論服務于實踐,夠用實用,并盡可能與相應的職業資格考核對接、融合。
組建校企合作的研發團隊共同開發課程與教材,并建立動態修訂機制。企業專家最了解對人才的能力需求,學校教師最懂得教學如何實施才能達成目標,課程專家最擅長將工作任務轉化為教學任務,理想的課程開發團隊應該由這三類人員組成。
相對于普通教育教師常年講授同樣的內容,職業院校教師備課的難度、深度、廣度要大很多。不斷更新的教學內容,必須跨界尋求合作才能整合重組的教學資源,精心設計、熟練操控才能使學生愛學、學會的教學活動,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科學配比與結合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這些無一不是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跨界協作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形成的巨大挑戰。因此,要著力建立并培育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這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現實需要,也是重中之重。
職業學校的學生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們是青少年學生,教學必須符合其身心發展規律;另一方面,他們是“準職業人”,教學過程中要培育其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因此,工作過程教學法、教學做合一教學法、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理應成為職業學校教學的主體方法。
課程表是學校教學組織形式的一個顯性標志。目前,相當一部分職業院校的課程表與普通教育學校并無太大區別,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些職業院校尚未按照技術技能的學習規律來安排教學,更深層次的原因或許是我們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規律、學習規律、教學規律還缺乏認真的研究。
職業學校的實習是教學計劃的有機組成部分,應分段進行、逐步推進,從完成簡單工作到完成完整工作任務有一個漸進過程。除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實踐外,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工匠精神的熏染教育也要貫穿在學生實習的全過程,切實落實“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標,幫助學生完成從“準職業人”到“準社會人”的過渡。
隨著高職擴招、學分銀行等要求的逐步落實,職業院校的學歷教育與技能培訓等教育形式同時存在,接受學歷教育的中職、高職學生與接受技能培訓、擴招教育的社會來源學生共處一校、在一個課堂里學習的情景會越來越常見,這也對職業教育教法的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尊重差異、分層教學、分類指導的原則和策略必須進一步細化和落實,職業教育的育人質量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核心,對教育教學的評價也要具有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點。
首先,職業教育辦學的開放性決定了評價主體的多元性。職業學校需要引進教育系統外部的評價主體,形成行業企業、用人單位和第三方機構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引進職業規范、行業標準、用人單位要求等作為評價的重要依據。其次,職業教育教學要素的復雜性決定了評價過程必須公開公正。評價要基于各所學校、各個專業的實際情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評價的辦法和過程要公開透明,接受廣泛監督。
辦學主體的多元性、辦學過程的開放性決定了職業學校教學的獨特性,職業教育的教學要真正從內容到形式體現類型特色絕非一日之功。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重要文件的頒布,職教辦學的外部環境在逐步改善,各方資源在聚集和整合,部門之間、產業之間、行業之間、區域之間的合作框架正在搭建,“大職教”的體系特征日益顯現。但所有的設計和愿想最終還須落實到教學過程中、落實到課堂上,才能化作學生的素養與本領,職業教育的價值才能真正得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