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洋 劉文利
在兒童的不同年齡階段,對其進行性教育的內容、開展方式、教育形式都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和特點。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性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會對性教育實施效果產生影響的因素。
幼兒的性發展與身體發育、認知發展一樣,都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了解幼兒的性發展特點有助于解答幼兒是否需要性教育、性教育從何時開始、如何開展性教育等疑問。與此同時,只有了解幼兒的性發展特點、順應幼兒的性發展規律,才能夠為幼兒提供適宜的、符合其年齡段的全面性教育內容,促進幼兒的性健康。
美國國家教育目標委員會認為,學習品質主要包括5 個方面:好奇心與興趣、主動性、堅持與注意、創造與發明、反思與解釋。作為學習品質的重要內容之一,好奇心是兒童獲得智慧的關鍵。[1][2][3]胡克祖等人認為,幼兒好奇心的結構包括好問、喜歡擺弄、探索持久、好奇體驗、敏感和關注未知等6 個因素。[4]在幼兒階段,孩子會通過游戲等方式探索彼此的身體,也會提出有關性別或生殖的問題,如“我是怎么生出來的?”“為什么我有‘小雞雞’而妹妹沒有?”在這個階段,幼兒對自我身體的認知逐漸提高,會用俗語來描述身體結構和隱私部位。當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對性知識的好奇,這不僅是基于其認知發展的規律性特點,更是提示父母此時正是對孩子進行家庭性教育的好時機。此時給予幼兒積極的、科學的解釋和引導,既能夠滿足他們的求知欲,還能對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給予一定的支持。
有研究顯示,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對幼兒好奇心的發展有不同的影響。例如,具有民主、平等、和諧的教育觀念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好奇行為時能夠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他們會鼓勵孩子多提問與探索;而專制型家庭教養方式的父母,則會通過漠視、訓斥等粗暴的手段限制孩子的發言權,進而逐漸扼殺孩子的好奇心。[5]幼兒期是兒童好奇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珍視、保護和積極培養幼兒的好奇心,不僅能夠促進他們對知識的探索和掌握,而且對其一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兒童的情緒調節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人際關系及社會能力的發展。從孩子出生起,父母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和幫助孩子發展情緒調節能力,直至學齡前兒童最終達到情緒控制的內化。最新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抑郁與以杏仁核為核心的情緒腦環路的發育密切相關,而后者會受到遺傳與環境因素協同作用的影響。關注幼兒的情緒情感,首先需要父母關注自身的情緒表達對孩子的影響,如是否對孩子的需求給予積極的回應;與孩子交流時的面部表情、聲音語調是否包含積極的情緒態度,是否有目光注視;是否善于理解孩子的行為,能夠敏銳地“解讀”孩子的情緒狀態;能否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合適的支持等。[6]在培養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的過程中,父母自身的情緒調節策略發揮著重要的榜樣作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情境,都可能成為孩子學習情緒調節策略的內容。如父母因為孩子的缺點、學習成績不佳等責備、打罵孩子,夫妻或家庭成員在孩子面前發生爭執等,在這些行為的引導下,孩子很難學到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
父母越早與孩子談“性”,就越容易與孩子建立真誠的親子關系,消除不自在感,引導孩子以自信、坦然的態度面對與性有關的話題。這一切都基于父母能否為孩子建立一個輕松的談“性”的氛圍,因為父母自身對性的理解、態度以及行為表現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性發展及性觀念。例如,孩子問父母“這(陰莖)是什么?”“我是怎么出生的?”等話題時,如果父母因為尷尬而斥責孩子、含糊帶過或者拒絕回答孩子的問題,孩子就會從父母的排斥和緊張情緒中接收到不安全、被隱瞞的感受,這種感受將會帶給孩子不同程度的困擾,他們可能會用其他方式去獲取信息,而通過這些途徑獲取的信息可能是錯誤的,最終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如果回避孩子的性問題,孩子從父母那里得到的信息是“父母不愿意和我談論這方面的問題”,這會阻礙以后親子之間對“性”的討論。孩子擁有獲得性教育的權利,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應該基于孩子的性發展規律,用簡短、通俗易懂和適合孩子理解的方式回答他們提出的有關性的問題。這不僅能夠促進孩子對性知識的掌握,還有利于提高親子關系的質量,并且能夠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對于幼兒來說,最好的教育形式就是生活教育和機會教育。有效的家庭性教育需要父母與孩子在相對自然、非結構化的情境中進行。[7]
身體教育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對幼兒進行身體教育的過程中,除了幫助幼兒認識自己的身體,如身體部位的名稱、功能以及不同性別個體的身體差異外,還應培養幼兒對身體和自我的積極認識,學會保護并珍愛自己的身體。父母首先需要保障孩子身體的健康發展,包括為孩子提供科學營養的飲食和良好的生活環境,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等。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逐漸認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并學習到如何關愛和善待自己的身體,形成對自己生命的悅納。
幫助幼兒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個過程中,教會幼兒身體部位的科學名稱是第一步,這不僅有助于幼兒養成健康、積極的身體意象,還對保護幼兒身體健康以及預防幼兒性侵害具有積極意義。如在身體不舒服的情況下,幼兒能夠準確說出身體器官的名稱,可以讓父母或醫生更快速準確地知道如何幫助他。國外相關研究顯示,在性侵未成年人罪犯的自述中發現,性侵罪犯會避開能夠準確說出生殖器官名稱的幼兒,因為這表明幼兒已經了解了人體的安全區和私密區。[8]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無論孩子是通過語言還是行為向父母尋求幫助時,父母一定要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和引導。如當年幼的孩子不敢走進沒有開燈的臥室并向父母尋求幫助時,父母應該蹲下身抱抱孩子,給予他安慰,而不是指責孩子膽小,強迫他去挑戰、嘗試。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無法對自己產生的恐懼進行有效的調節,父母及時的安慰和積極的引導可以幫助他排解消極情緒,同時也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安全感。
研究顯示,兒童6 歲之前的性別平等教育至關重要,他們會受到社會文化、家庭環境、教育等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性別刻板印象。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避免性別刻板印象對孩子的影響,給予孩子更多的選擇機會,讓孩子在選擇中發現自己的興趣、發展自己的潛能、建立健全的人格。例如,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類型、服裝顏色,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尊重孩子的理想等。在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如果父母在帶有性別刻板印象的環境下成長、生活、接受教育,在教育下一代時,難免會有意無意地因性別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為方式。幼兒時期是個體性別角色觀念萌發和發展的基礎階段,也是性別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應當關注孩子的性別教育,并提高自身的性別平等意識,避免性別刻板印象對幼兒的成長及身心健康造成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