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瑩
系統式家庭治療將家庭作為整體,以系統、動態的視角看待家庭成員的心理問題,通過改變家庭成員圍繞癥狀所展現出來的交往方式,達到治療癥狀的目的。系統式家庭治療采用的技術主要有:循環提問、差異提問、陽性賦義、家庭雕塑等。系統式家庭治療者認為,家庭系統會在青春期階段進行重大的轉換,大多數家庭在經歷了一定程度的困惑和混亂之后會逐漸改變家庭規則和限制,重新調整家庭結構,使青少年獲得更多的自主和獨立;家庭成員的問題不全是個人的問題,而是家庭系統的功能出現了障礙。
因此,本文假設:如同家庭成員和家庭的關系一樣,學生、教師與班級也是一個與家庭類似的社會生態系統,學生、教師與班級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的,并且主要表現在課堂上。可以將系統式家庭治療理論應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從學生、教師和班級層面著手,根據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特點,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以主題的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可持續發展。
筆者結合本校學生的特點,以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關系三大主題為例,嘗試將系統式家庭治療理論應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
悅納自我,就是無條件地接納自我,指個體能正確地評價自己、接受自己,并在此基礎上使自我得到良好發展。初中生的自我意識處于形成和發展階段,具備了獨立評價自我的能力,自尊心明顯增強;自我評價不穩定,常會過高或者過低地估計自己;自我評價趨向于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出現心理封閉,表現為思想上的封閉和談吐上的寡言。
有研究指出,男生在自我評價上的水平明顯高于女生,表現為對自己的身材、外貌、智力等方面的滿意度高,情緒穩定性、主導心境以及興趣愛好的廣泛性等方面的自我評價高。因此,在“悅納自我”的課程中,可以更多地利用班級系統中男生自我評價高的資源,對那些自我否定的學生進行積極影響,從而幫助他們客觀認識自我。
進入初中后,學習的難度不斷增加,為適應這些變化,學生需要不斷調整對學習的認知,同時選擇合理的學習策略和方法,以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到偏科問題時,有的學生是因為不喜歡某門學科的老師,有的學生是因為不擅長某門學科。偏科只是表象,系統論思想認為,在學生與某一學科老師的學科系統中,成員逐步變化、成長,學科系統也隨著成員的改變相應調整,如果學生出現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該系統出了問題,這時就需要探究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模式。日常學習中,每個系統成員都會對其他成員的行為進行行為賦義,并據此做出相應的行為反應。比如,小晨在歷史課上畫漫畫,歷史老師當眾批評了他的行為。小晨心想:其他同學做小動作老師也沒有說什么,為什么只批評我,一定是老師在針對我,真討厭。教師應學會陽性賦義,找到學生行為背后的積極意義,給予肯定,并提出建議:“老師從你畫漫畫的行為中看出你很喜歡畫畫,充滿想象力,也非常專注。如果你在歷史課上也能集中注意力,想象書本上的歷史故事,尋找到趣味就更好了,老師期待你接下來的良好表現。”
進入初中后,一方面,同伴關系在學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友誼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和情緒的穩定起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初中生與父母的關系也在發生變化,逐步出現情感、行為、觀點上的脫離,與父母不再像以前一樣親密,會反對父母的干涉和控制,喜歡獨立思考、分析、判斷。例如,在“人際關系”主題的課程中,教師創設了情境故事:課間,小明把腳隨意伸出了過道,小琛走路時不小心被小明絆倒了。小琛罵道:“你故意整我呀?有本事我們打一架!”并推了小明一下,小明一個踉蹌,跌落在地。小明本心生愧意,被小琛這么一推也不甘示弱,開始反擊。在班級系統中,教師可以運用循環提問技術:“如果你是小琛,被絆倒后,你會怎么想?有什么情緒出現?”“你覺得小明會怎么想?”“你覺得老師和周圍同學會出現什么反應?會如何看待他們兩人的行為?”通過一系列的循環提問,澄清問題背后的關系,激發學生發現系統中的問題本質,學會主動、自發、理性地思考,進而收獲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