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市五通橋區人民醫院 李樹清
許女士今年42歲,一年前因為上腹隱痛在某醫院做了胃鏡檢查,結果發現長有直徑約1.6厘米的息肉,當時內鏡下鉗取并送病理,結果顯示為絨毛狀腺瘤伴輕度異型增生。醫生告訴她,這種息肉不是很好,有一定的癌變傾向,以后要定期復查。
不少胃部不適的人做胃鏡檢查時,都會發現長有息肉。對此,大家普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息肉會不會長大?對身體有什么影響?會不會變成胃癌?下面就給大家詳細說說這個問題。
胃息肉是一組起源于胃黏膜上皮或黏膜下的胃內局限性隆起性良性病變。隨著內鏡檢查的廣泛應用、檢查適應證的轉變及對相關疾病預防意識的增加,胃息肉的檢出率逐年升高。就目前看來,胃息肉早已成為除慢性胃炎、胃癌以外臨床常用的診斷名詞。
胃息肉大體上可以分為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特殊息肉這幾種。
腺瘤性息肉常單發,多見于胃竇部,此類發育異常的上皮細胞,常在慢性萎縮性胃炎和典型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的腸化生的胃黏膜上皮上出現,占胃息肉的10%~25%,其發生率隨年齡而增長,男性比女性多見(2∶1),屬真性腫瘤,癌變率很高,達40%左右。其中尤以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一般當息肉的直徑超過2厘米時需警惕惡變。對于這類息肉,最簡單和最佳的處理方法是內鏡下摘除。內鏡治療息肉簡便,損傷小,費用低,多數為1次性治療,少數需分次切除。通過內鏡定期隨訪,還可發現息肉復發,并給予及時治療以防止癌變。內鏡治療包括高頻電凝切除法、微波灼除法、激光法、尼龍絲及橡皮圈結扎法、氬離子凝固術、冷凍法、射頻法、酒精注射法等,可結合具體病情,聽從醫生建議選擇術式。
增生性息肉目前臨床上以此類息肉占比最大,可見于胃組織的任何部位中,于胃竇部常見,從幾毫米到幾厘米大小不等,大的增生性息肉通常可有蒂或有亞蒂。一般不會癌變,但是可能會帶來消化道癥狀,根除幽門螺桿菌后,大約40%的會完全消退;有大約0.4%~1.76%的癌變幾率,這在醫學上屬于小概率事件,但如果息肉比較大(>2cm),建議切除。
胃底腺息肉叫Elster囊腫,分散發性和家族性兩種。前者可能和長期用質子泵抑制劑(拉唑類藥物)有關,異型增生灶發生率<1%,所以基本不會癌變。后者大約25%~41%會發生不典型增生,癌變率較高。兩者在內鏡下難以區別,所以建議切除后做病理檢查。
特殊的胃息肉比較少見,包括錯構瘤性息肉:多發于胃竇,常為單發,無惡變傾向;異位性息肉:多為良性;家族性息肉病:多發于胃竇,約5%為腺瘤性,約50%~90%的患者存在十二指腸腺瘤和壺腹部腺瘤,多為惡性。
通過上述介紹可以總結如下:胃息肉不是胃癌,但是胃息肉有可能惡變成為胃癌,是胃癌的一種前期狀態。因此,患有胃息肉的患者應提高警惕,定期復查,必要時進行手術處理。
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現上腹部輕微疼痛與不適,比如惡心、厭食、消化不良、體重下降及腹瀉等癥狀;息肉表面如有糜爛、潰瘍,可發生間歇性或持續性出血,多表現為糞潛血試驗陽性或黑便;位于幽門部的帶蒂息肉,可脫入幽門管或十二指腸,而出現幽門梗阻的表現;息肉生長于賁門附近時可有吞咽困難。年紀大于45歲、長期抽煙酗酒、有腸胃息肉史、有腸息肉家族史的中老年人和做過腸胃手術的人,若出現上述癥狀,一定要提高警惕,盡快做胃鏡排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