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市面上做電商的產品開始忙著堆內容,做內容的產品急著接電商。巨頭悉數入場后,內容種草和砍價拼團兩種社交帶貨的形態,從分庭抗禮逐步走向融合。
內容型社交帶貨,從最初的小紅書到抖音等內容(導購)平臺,本質是將產品的參數、性能、功能、使用場景、使用效果通過內容表達遷移到產品上,從而構建產品信任力。短視頻、直播帶貨只是一種表現形式,從圖文到短視頻到直播,提升的是信息傳達的效率。而最終帶貨的轉化效果,反映的還是內容生產者構建產品信任力能力的強弱。
當前內容帶貨者的理想狀態,是通過不斷構建單個產品信任力,積累受眾的信任,晉升為專業領域KOL(關鍵意見領袖)。
現實中,通過“逐步積累+偶然運氣”去打造一個頭部KOL是極其困難的。于是有人便打起了明星、大V的主意,跨界帶貨,其本質是希望將其公信力遷移到商品上。但實際由于某些明星、大V對產品本身疏于了解,導致構建產品信任力失敗、直播帶貨翻車事故頻發。
從實際ROI(投資回報率)來看,明星帶貨的性價比不高,也不是所有商家品牌都能玩得起。為解決優質帶貨內容生產能力的不足,內容平臺通常的“三板斧”是搭建PCG(項目協調組)生產團隊、簽約批量孵化的KOL、挖掘野蠻生長的素人。另一方面,為了圓素人們一個大V夢,類似拍攝、剪輯等提高內容生產力的配套工具(如剪映)也是層出不窮。
而據觀察,目前市面上還沒有出現以“貨”為服務對象、提高內容生產力的工具,或許我們并不需要花大力氣去“造星”。
跟內容社交帶貨相比,分享型社交帶貨則不必絞盡腦汁地去做內容。一般情況下,用戶對內容生產者熟悉與認可程度越高,就越不依賴于內容構建的商品信任力。這里的“內容生產者”可以是其他素人,可以是明星大V,也可以是親朋好友。依靠熟人介紹,就能輕易跨越用戶的信任門檻,節省了用戶購買決策環節的思考成本。越是熟人給你種草,越容易不加思考的“買它”。
分享型社交帶貨,如“拼多多”,本質上是利用熟人關系構建出產品的信任力,將對人的信任遷移到了商品上。同時利用砍價、拼團獲取低價的玩法激活了人的社交屬性,提升了信息傳播的效率,也就是所謂的裂變。
那么分享型社交帶貨是否還存在其他切入點呢?將購物流程進行拆解,可得到以下幾個關鍵步驟:獲取商品信息;聯想使用場景;產生需求動機;購買決策;支付;購買完成;使用。
從購物流程角度分析:“拼多多”是在用戶支付前利用的熟人關系進行裂變,而“返利網”則是在用戶購買后利用的熟人關系進行裂變。
相關鏈接
社交電商發展空間巨大
@央視財經評論員、三網融合行業專家包冉:
社交零售正在強勢崛起,互聯網經濟發展新趨勢與商業挑戰,是每一個現代企業都必須面對的課題。任何一個企業家都應該順應時代,積極擁抱發展戰略的轉型,才可望在分享經濟與社交電商風起云涌的關鍵時刻,立于不敗之地。
@原京東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騰訊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閆德利:
互聯網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正在不斷提升,移動社交電商將是下一個趨勢和風口。移動互聯和社交電商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現代零售業態的變革,使得網絡零售的規模和就業人數正在持續加速的變化中。隨著智能終端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移動端已經成為電子商務的新入口,以碎片化、場景化、社交化等為特征的移動網購新模式,正在挑戰基于PC 端的傳統購物模式,而充分利用社交電商發展的新一輪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