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生態農產品逐漸成為國民餐桌上的寵兒,生態食品深加工也將是未來行業發展的方向。生態認證作為生態產品的權威標志,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選購食品的可靠參考。貼上生態認證標識,意味著食品生產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飼料添加劑等物質,是健康的保證。不過,在以往的印象中,生態種植的產量似乎總是上不去。
目前國內生態行業的發展可以概括為以下兩點。
第一,生態行業是朝陽產業,目前認同生態的人群數量還有限。生態產品正在成為高端人群的高關注類別,目前還處在擴大市場規模的過程。
第二,目前的生態產品,還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由于生產、物流、終端和消費者意識等多方面的限制,生態農產品在現階段還是屬于高價格產品的類別,也正因為如此,生態企業的利潤還較為充分,發展空間潛力巨大。
生態食品認證新標準十分嚴格,生態蔬菜的獨立包裝上除了需貼上生態認證標簽、認證單位之外,還需要有17位數字構成的生態碼。同時,申請生態認證的每種產品,每出產一次都要接受一次檢測,農殘指標不得檢出。20多個農殘指標由“限制數量標準”變為“零殘留”,均要求不得檢出,這對基地和企業來說只能用“嚴苛”來形容。
生態食品判斷標準有三點:
第一,原料來自于生態農業生產體系或野生天然產品。
第二,生態食品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生態食品生產、采集、加工、包裝、貯藏、運輸標準,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激素、抗生素、食品添加劑等,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及該技術的產物及其衍生物。
第三,生態食品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必須建立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生產過程控制體系和追蹤體系,因此一般需要有轉換期,這個轉換過程一般需要2-3年時間,才能夠被批準為生態食品。
總體而言,生態種植的產量要比傳統種植的產量低1/4左右。不過生態種植的產量變化很大,有些生態耕地比傳統種植方式的產量低很多,而另外一些卻和傳統農業的產量相當接近。
哪些因素會影響生態種植和傳統種植方法的產量差距呢?
農作物的品種十分關鍵。生態水果和產油種子只比傳統農業的產量低3%-11%,而生態蔬菜和谷物的產量會比一般的同類作物低26%-33%。
土壤條件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研究發現,在酸堿度比較中性的土壤里(pH在5.5-8.0),生態耕地的產量會和傳統耕作方式的產量比較接近,但是在這個范圍之外,傳統農業從產量上來說,優勢就比較明顯了。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在強酸或強堿的土壤里,作物更依賴化肥中的磷,而生態生產方式很難給這些作物提供足夠多的磷。
另外,生態農業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表現也很不相同。在發達國家,生態農業的產量比傳統農業要低20%,而在發展中國家,生態農業產量要低上43%。此外,生態農業還很依賴具體的耕種管理措施,營養補充和害蟲管理都很重要。
據分析,生態生產方式的限制因素很可能是氮肥。如果給生態作物施加更多的氮,產量就會有所提高。而為傳統農業種植的作物施加額外的氮卻不會有明顯的增產效果。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生態肥料(如動物的糞便)中的氮元素往往釋放緩慢,難以滿足作物生長的需求。在生態作物中,只有豆類植物和多年生植物受氮肥的限制較小。這是因為前者有更好地利用氮元素的能力,而后者具備更長的生長周期,有足夠的時間等待生態肥中的氮慢慢釋放出來。
目前,我國市場上初級生態產品占80%,加工產品占20%,但僅是最簡單的加工。生態食品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認為,生態農產品結構應80%是加工產品,20%是初級鮮活產品,如蔬菜水果。我國生態農業處于初級階段,產品較為單調,初級產品多。因此,生態食品深加工將是未來行業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