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水市水務局,甘肅 天水 741000;2.天水市應急救援服務中心,甘肅 天水 741000)
渭河是黃河第一大支流,發源于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流經甘肅天水,陜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渭河由武山樺林進入天水,自西向東橫穿武山縣、甘谷縣和麥積區,在天水境內全長275.35km,流域總面積11695km2,占全市總面積的81.7%。流域內有較大的牛頭河、葫蘆河、藉河、榜沙河、散渡河等一級、二級支流22條,多年平均自產地表水資源量為10.01億m3[1-4]。渭河是天水市人民賴以生存的生命河、母親河,但生態環境脆弱、治理難度大、水資源匱乏、洪澇災害頻發一直是其固有特征。近年來,地方黨委、政府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深入推進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全面推行河長制,落實“一河一策”治理措施,有力推動了生態環境持續改善。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5],渭河的治理保護也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推進渭河流域天水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2.1.1 天水市水資源現狀
天水市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南部的西秦嶺是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嶺北為黃河流域上游渭河水系,面積1.17萬km2,占總面積的81.7%;嶺南為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面積2622km2,占總面積的18.3%。天水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5.4647億m3,多年平均入境地表水資源量9.4271億m3,多年平均自產加入境水資源量24.8918億m3。天水市境內共有河流溝道800多條、淤地壩70座,其中:流域面積在50km2及以上的河流有124條,天水市內總長度5240.5km;流域面積在100km2及以上的河流有71條,天水市內總長度2167.2km;流域面積在1000km2及以上的河流有3條,分別是渭河、葫蘆河、牛頭河,市內總長度379.0km。年均降水量500mm,蒸發量1294mm,人均水資源占有量433.2m3,畝均水資源占有量270.0m3,人均水資源量為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5,為全省人均水資源量的2/5,是典型的資源性缺水地區。
2.1.2 天水市水利設施現狀
天水市現有水電站6座,總裝機容量12530kW;水庫9座,總庫容2384萬m3;萬畝以上灌區27處,其中榜沙渠、南嶺渠、通廣渠3處為重點中型灌區。截至2019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積83.06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4.05萬畝;建成集中供水工程375處,解決了全市289.9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457.5km2,治理程度達到74.48%;新修改造高標準梯田491.89萬畝,占宜修坡耕地面積514.96萬畝的95.52%;建成堤防1109km;建成市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管理和共享系統1個,縣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7個。
截至2019年底,天水市水利發展史上投資最大的天水城區引洮供水工程建成通水;惠及秦安、甘谷、武山3縣33鄉鎮105.41萬人的引洮供水二期天水配套工程、甘谷縣城鄉引洮供水城區工程和曲溪城鄉供水工程相繼開工建設;張家川富川水庫、秦州區關峽水庫正在有序推進;白龍江引水工程、張家川縣東部供水工程等前期工作順利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加速建設,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實,河湖長制運行見效,水利防洪保安、水資源保障、水環境保護和服務民生能力顯著提升。
2.2.1 流域水生態持續改善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市政府編制了《渭河流域天水段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等文件,扎實推進流域綜合治理、水源地保護等生態環境保護“十大工程”,爭取并實施一大批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渭河流域水生態環境得到大幅度改善。堅持不懈整治農村環境、農業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污染、工業企業水污染,建成和在建6個縣區8個重點建制鎮污水處理廠,有效維護了水生態安全,加入以甘陜2省6市區為主體的渭河流域環境保護城市聯盟,參與渭河流域水環境保護聯防聯控、流域生態補償、污染處理及生態保護項目申報聯動、跨界環境事故協商處置,形成共商共治渭河流域生態的大格局。
2.2.2 干支流治理成效顯著
搶抓國家實施大江大河主要支流治理等政策機遇,相繼修建渭河主干支流堤防1109km;建成市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管理系統和各縣區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有效應對了歷次特大暴洪災害,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積極實施小流域治理項目,綜合治理小流域223條,建成萬畝以上灌區27處,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457.5km2;全面推行市、縣、鄉、村4級河湖長責任制,推進“一河一策”系統治理;開展“清四亂”“全域無垃圾”等專項行動,完成渭河、藉河等7條干支流疏浚治理,整治平復河道1004km,關閉拆除砂場220家,封堵入河排污口75個。天水境內河湖面貌得到顯著改觀,“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逐步顯現。
2.2.3 水資源節約有效利用
堅持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不斷優化水資源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劃定全市4.27億m3的“用水總量控制紅線”,建立了覆蓋市、縣兩級行政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控制指標。2019年,全市萬元GDP取水量62.0m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24.1m3,分別較2015年下降19.0%、14.7%,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90.0%。高度重視農田水利基礎建設,先后實施式山、秦安、甘谷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以及高效節水灌溉及五小水利、灌區渠系及配套建筑物、農田水利設施和公益性水利工程維修養護等工程,建成有效灌溉面積83.06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55.4萬畝。
雖然渭河流域天水段在水利建設、水生態保護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隨著城市、人口、產業規模的快速擴張,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抵御極端自然災害的能力、項目建設與產業融合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渭河流域天水段水資源總量不足,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433.2m3,畝均水資源占有量270.0m3,人均水資源量為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5,為全省水資源量的2/5,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最低需求1000m3的標準,承載天水市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能力有限。
天水市地處六盤山地、隴中黃土高原梁峁溝壑區,植被較差,地貌起伏不平,地形支離破碎,是黃河中上游水土流失面積較為集中、流失程度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干旱、洪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繁多發,生態環境脆弱。目前,天水市水土流失面積9642km2,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67.78%。
渭河流域天水段河流水資源量季節性變化較大,枯水季節徑流量小,流域水體稀釋自凈能力差,河流季節性污染突出。隨著城市、生產生活廢水不斷增加,渭河流域天水段水生態環境容量接近極限。
水資源短缺且時空分布不均是天水市基本水情,農業用水占比大,水利基礎薄弱,現有的蓄、引、提、機電井等水利工程標準低,農業灌溉技術比較落后,用水效益低。流域、區域水系連通程度低,地下水資源過度開發,水資源配置能力不足。
天水市位于黃河流域渭河中上游,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深入實施天水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對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此,應重點聚焦“生態安全、供水安全、防洪安全”三大目標任務,認真謀劃渭河流域天水段生態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
堅持山水林草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堅持在治理中補短板,以渭河及重點支流為骨架,以小流域為單元,以封育修復為主,實施生態清潔小流域、坡耕地綜合整治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加快渭河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鞏固提升天水藉河示范區成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211km2,建設淤地壩250座,低標準梯田提質增效50萬畝,構建渭河流域生態安全屏障。嚴格河湖長制各項工作制度,完善河湖長制體系建設,鞏固深化河湖監管成果,推進“一河一策”系統治理,建立“一河一檔”,規范河湖管理,加強河湖水域岸線保護,系統謀劃河道清淤整治及河湖庫水系連通項目,實施渭河干流天水段、葫蘆河水質保障及水生態修復工程,打造渭河干流天水段生態長廊[6]。
注重挖潛開源,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期治水思路,統籌謀劃一批打基礎、管根本、利長遠的重點水源項目,爭取納入頂層設計,跨區域加快引調水工程建設,加快推動引洮供水二期配套工程、白龍江引水工程、天水曲溪城鄉供水工程、天水市東北部供水工程(花園水庫)、清水縣湯峪水庫、麥積區紅崖河水庫等重點水源工程落地建成。聚焦農村供水水源保障體系,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采取水源建設、管網改造、水質提升、信息化建設,統籌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科學謀劃城鄉供水水源的相互連通、相互補充、相互保障工作,推進“源頭”建設水庫等樞紐工程、“中端”建設調蓄設施、“終端”改擴建高位水池等農村供水提標達標項目建設,持續加快農村飲水工程規范化建設及制度化管理,建立從“源頭”到“終端”的水源保障體系[7]。
緊緊圍繞中央加快防洪薄弱環節建設政策機遇,系統實施渭河干流及支流治理,實施渭河干流、榜沙河、葫蘆河防洪治理工程,新修改造堤防162km,實施渭河流域中小河流薄弱段系統治理,鞏固和提升渭河干流重點河段防洪標準,加快形成完整的防洪工程體系;重點實施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和54條山洪溝道治理工程,統籌實施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提升干旱地區應急供水和抗旱灌溉能力,持續完善“山洪災害”預警體系和非工程措施建設,建成雨情旱情預警體系,開展白家河、藉河智慧生態河道試點建設,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構建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防洪減災體系。
堅持節水優先方針,落實國家節水行動,大力發展節水產業和節水技術,加快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新建武山縣西梁灌區、秦州區藉河灌區、秦安縣西部灌溉工程和武山縣干旱山區農田水利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實施27處萬畝灌區節水改造,打造現代化高效節水灌區和發展智慧農業,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73.5萬畝,配齊現代化智慧農業設施和設備,優化種植結構,發展節水產業。全面實施節水型社會建設,推進工業、生活節水,加快高耗水工業節水技術改造,推廣節水工藝和技術,增強全民節水意識。強化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堅持水資源剛性約束,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制度,建立取水計量、水質監測、水資源監控體系,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持續加強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生態流量管控,建設監管、監測信息化平臺,健全生態安全監測預警機制,提高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平和綜合監管能力,推進水土資源集約利用,推動渭河流域天水段高質量發展。
2019年8月和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先后在甘肅蘭州、河南鄭州視察了黃河,并專門主持召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對黃河治理保護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發出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本文結合工作實際,為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謀劃推動渭河流域天水段生態保護的角度,通過闡述渭河水資源現狀、水利設施現狀,在深度調研的基礎上,認真總結了渭河流域天水段生態保護治理成效,重點分析了渭河流域天水段存在的一些問題,針對問題,聚焦“生態安全、供水安全、防洪安全”三大目標任務,提出了推進渭河流域天水段生態保護治理的4條對策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