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渝 易明 寧金波
經鼻間歇正壓通氣(NIPPV)是一種無創通氣模式,是在經鼻持續正壓通氣(NCPAP)的基礎上給予間歇正壓。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RDS)及早產兒頻繁呼吸暫停(apnea of premature,AOP)是極早早產兒及極低出生體重兒早期呼吸管理最常見的問題。NCPAP 作為早產兒主要的無創通氣模式,已普遍應用于早產兒初始呼吸支持,但NIPPV 作為早產兒初始呼吸支持模式的研究及報道較少。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的方法,比較NIPPV 和NCPAP 早期應用在極早早產兒及極低出生體重兒呼吸管理中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9 月在本院住院的極早早產兒94 例。納入標準:出生時間<30 min;出生胎齡<32 周;出生體重≤1 500 g;有自主呼吸且無須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排除標準:合并畸形,包括嚴重先天性心臟病,呼吸道、消化道畸形及其他重要器官畸形;合并先天性發育異常可能影響預期生存或神經系統發育。按入院時間編號分組,奇數為NIPPV 組(n=45),偶數為NCPAP組(n=49)。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NIPPV 組采用Sophie-conventional 小兒呼吸機給予NIPPV,初調參數如下:呼吸頻率25 次/min,吸氣末峰壓(PIP)18 cm H2O,呼氣末正壓(PEEP)5 cm H2O。當設定參數降至呼吸頻率<15 次/min,PIP<14 cm H2O,PEEP<4 cm H2O,吸入氧濃度(FiO2)<30%,患兒無呼吸暫停及心動過緩時可撤機。NCPAP 組采用鴿牌小兒NCPAP 持續氣道正壓通氣系統給予NCPAP,初調參數:流量4~8 L/min,PEEP 6~8 cm H2O。當設定參數降至PEEP 4 cm H2O,FiO2<30%時患兒無呼吸暫停及心動過緩時可撤機。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1)輔助通氣相關指標。治療1 周后,比較兩組機械通氣率、肺表面活性物質(PS)使用率、呼吸暫停次數及程度。呼吸暫停標準及分級評分:呼吸停止時間>20 s,伴有心率減慢<100 次/min 或出現青紫、血氧飽和度降低和肌張力低下。臨床分級:Ⅰ級(1 分):有呼吸暫停發作,但能自行恢復;Ⅱ級(2 分):發作時需用氧氣鼻前部刺激才能恢復;Ⅲ級(3 分):上述方法處理無效,需足底刺激才能恢復;Ⅳ級(4 分):一般刺激無效,需經復蘇面罩加壓給氧輔助通氣才能恢復自主呼吸[1-2]。(2)出院時相關指標。比較兩組重度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PD)、無創輔助通氣時間、用氧時間、住院時間及死亡情況。重度BPD:對于出生胎齡<32 周的早產兒,生后累計用氧28 d,校正胎齡36 周時FiO2>30%或需機械通氣[1]。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M(P25,P75)表示,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 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NIPPV 組男21 例,女24 例;胎齡27~32 周,平均(30.15±1.46)周;出生體重790~1 450 g,平均(1 284.39±155.05)g。NCPAP 組男24 例,女25 例;胎齡26~32 周,平均(30.42±1.38)周;出生體重720~1 470 g,平均(1 307.04±130.96)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治療1 周后輔助通氣相關指標比較 NIPPV 組機械通氣率、PS 使用率、呼吸暫停次數及程度均低于NCPAP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出院時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全部治愈出院,無死亡病例。NIPPV 組重度BPD 發生率低于NCPAP 組,且無創通氣時間、用氧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NCPAP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1周后輔助通氣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兩組出院時相關指標比較
早產兒出生后面臨許多呼吸問題,包括RDS、呼吸暫停、BPD 等,這些問題都與早產兒預后密切相關。早產兒生后呼吸支持策略很多,如氣管插管,但有可能導致的喉頭水腫、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和BPD 等嚴重并發癥[3]。對于出生胎齡<30 周的早產兒,生后7 d 仍需要有創機械通氣的早產兒發生BPD 的風險比應用持續氣道正壓通氣(CPAP)的早產兒要高4~8 倍,且有創機械通氣不僅引發肺部局部的炎性反應,還會引起早產兒系統性炎性反應,因此在早產兒呼吸支持時使用無須氣管插管的無創呼吸支持技術,對于減少肺損傷尤為重要[4-5]。NCPAP 作為無創呼吸支持模式,治療RDS 的效果已被大量臨床研究證實[6-8]。然而仍有較大比例的重癥RDS 新生兒患者盡管使用了NCPAP 通氣技術最終仍需氣管插管機械通氣[9-10]。
NIPPV 是在NCPAP 基礎上給予間歇正壓通氣的一種無創通氣模式,近年來NIPPV 治療RDS 的報道逐漸增多,顯現出一些優勢,尤其在氣管插管拔管后呼吸支持,表現出優于NCPAP 的療效,逐漸在新生兒病房應用并推廣[11-13]。本研究結果顯示,NIPPV 組機械通氣率、PS 使用率、呼吸暫停次數及程度均低于NCPAP 組(P<0.05);NIPPV 組重度BPD 發生率低于NCPAP 組,且無創通氣時間、有創通氣時間、用氧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NCPAP組(P<0.05)。當前認為NIPPV 在新生兒呼吸支持方面優勢與其以下作用機制有關:(1)有效支撐上呼吸道;(2)改善肺復張并維持功能殘氣量(FRC);(3)對分鐘通氣量和潮氣量的雙重改善;(4)減輕早產兒呼吸暫停癥狀;(5)減少呼吸功和胸壁變形,特別是在同步模式下;(6)改善胸腹同步性;(7)減少病理性肺的潛力[14-15]。同步經鼻間歇正壓通氣在氣體交換功能方面具有更多的優勢,可顯著增加經皮氧飽和度和氧分壓,與CPAP 相比具有更高潮氣量及分鐘通氣量,減少吸氣用功[16]。NIPPV通過在NCPAP 基礎上增加一定頻率的間歇正壓,增加潮氣量和分鐘通氣量,從而增加氣體交換,具有更強的呼吸支持作用[17-19]。文獻[20-21]研究顯示使用NIPPV 作為呼吸支持的初始模式相較于NCPAP 可以降低BPD 的發生率,在改善早產兒呼吸暫停方面較CPAP 也更具優勢,與本研究相符。
綜上所述,NIPPV 作為一種有效的無創通氣模式,應用于極早早產兒及極低出生體重兒早期呼吸管理中,在減少呼吸機使用率、縮短呼吸機使用時間、減少PS 使用、降低BPD 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等方面優于NCPAP,但仍需大樣本量多中心的隨機對照研究來證實,并評估NIPPV 與NCPAP 在更大的患者人群中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