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書山
現階段,隨著多層螺旋CT(MSCT)和超聲、MRI 等體檢影像學技術的持續發展,同時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斷中,胰腺囊性病變的臨床檢出率和發病率也隨之增加[1]。MSCT 具有掃描速度快和高空間分辨率的多種優勢,在胰腺疾病的臨床診斷中廣泛應用,成為檢測胰腺囊性病變的最優方式[2]。胰腺囊性病變在病史、組織起源、臨床影像學表現、臨床治療和預后效果均具有明顯的差異,所以增強其診斷、鑒別診斷的能力,可為臨床治療和預后提供重要的依據和基礎[3]。本研究分析了胰腺囊性病變診斷中MSCT 的臨床應用及影像學征象,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2 月本院收治的胰腺囊性病變患者54 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均進行病理檢測;均進行MSCT 臨床檢查;符合胰腺囊性病變的臨床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存在嚴重的心、肝等重大器官疾病;存在精神障礙;耐受性較差;資料不完整。其中男24 例,女30 例;年齡1~80 歲,平均(48.0±1.4)歲;病理結果:34 例腫瘤性囊性病變,20 例非腫瘤性囊性病變。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儀器為安科ANATOM 64 多層螺旋CT(生產廠家:深圳安科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LightSpeedPro16/CT 機(生產廠家:美國GE 公司)。其利用MSCT 內的CARE DOSE 4D 智能劑量軟件實施掃描。掃描參數包括:管電壓設置為120 kV,管電流為90~160 mA,螺距:0.985~1,層厚:0.6~1.25 mm;重建5 mm 的層厚和間隔。全部患者均在檢查前應該8~12 h 內禁食,掃描前為擴張機體的胃腸道,應該口服800~1 000 mL 溫水,同時對呼吸頻率進行引導,掃描操作應在屏氣狀態中完成,全部患者在進行平掃后,利用高壓注射器通過手背靜脈注射的方式,向患者機體按照2.5~3.0 mL/s的流速注入非離子型對比劑,非離子型對比劑主要由碘海醇、碘普羅胺組成,其總劑量為80~100 mL,從動脈期-靜脈期-平衡期整個過程最長需要270 s,隨后實施三期增強掃描。MSCT 影像應該由兩位或兩位以上的高年資主治、具有豐富腹部影像診斷經驗的專業醫生在未獲取與患者相關的任何臨床資料和病理結果時,對全部臨床MSCT 圖像資料進行獨立分析,如診斷結果存在異議,應共同協商且慎重進行診斷。
1.3 觀察指標 (1)MSCT 對胰腺囊性病變的診斷符合率。(2)54 例胰腺囊性病變患者腫瘤病變類型的分布情況。(3)比較非腫瘤性與腫瘤性囊性病變的影像學征象。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MSCT 檢測結果 MSCT 對胰腺囊性病變的診斷符合率為96.3%(52/54),見表1。

表1 MSCT檢測結果 例
2.2 54 例胰腺囊性病變患者腫瘤病變類型的分布情況 34 例腫瘤性囊性病變患者中漿液性囊腺瘤(26.5%)發生率最高,其次為實性假乳頭狀瘤(23.5%)、囊腺癌(14.7%);20 例非腫瘤性囊性病變患者中,假囊腫(75.0%)發生率最高,其次為胰腺真囊腫(15.0%)、腸源性囊腫(10.0%)。見表2。
2.3 非腫瘤性與腫瘤性囊性病變的影像學征象 腫瘤性囊性病變囊腫多發、位置在胰腺管遠端和存在腹壁結節的例數多于非腫瘤性囊性病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54例胰腺囊性病變患者腫瘤病變類型的分布情況

表3 非腫瘤性與腫瘤性囊性病變的影像學征象 例
現階段,MSCT 在胰腺囊性病變臨床上普遍應用,其能夠清晰地分辨其本身的性質,主要包括兩種類型:非腫瘤性囊性病變和腫瘤性囊性病變[4]。本研究中,54 例胰腺囊性病變患者的病理結果為34 例腫瘤性囊性病變,20 例非腫瘤性囊性病變,MSCT 對胰腺囊性病變的診斷符合率為96.3%(52/54),表明MSCT 對胰腺囊性病變的診斷價值較高,為隨后的治療和預后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增強治療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中20 例胰腺非腫瘤性囊性病變患者,包括15 例假囊腫(75.0%),3 例胰腺真囊腫(15.0%),2 例腸源性囊腫(10.0%);34 例腫瘤性囊性病變患者包括9 例漿液性囊腺瘤(26.4%),4 例黏液性囊腺瘤(11.8%),5 例囊腺癌(14.7%),8 例實性假乳頭狀瘤(23.5%),2 例導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5.9%),4 例胰腺癌伴囊變(11.8%),2 例胰腺囊性轉移瘤(5.9%),說明在胰腺囊性病變的臨床診斷中應用MSCT 能夠清晰地將病變類型顯現出來,具有極高的分辨率,使得臨床診斷更加科學、可靠,更具有參考價值。主要是因為MSCT 中將傳統的單排探測器改進為多排,同時使用了先進的圖像重建技術,較大程度上提高了掃描速度[5]。在應用過程中,能夠在一次屏氣的時間內利用較薄的準直對整個胰腺進行完整的掃描,一方面既能夠清楚地顯示出血管和其附近組織、臟器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明顯提高了分辨力,極大地改善了相應的圖像質量,促進MSCT 血管成像[6]。
本研究結果顯示,腫瘤性囊性病變囊腫多發、位置在胰腺管遠端和存在腹壁結節的例數多于非腫瘤性囊性病變(P<0.05),說明在進行胰腺囊性病變的臨床診斷中能夠依據MSCT 的圖像中囊腫形態、病灶位置和是否存在腹壁結節等方面區分胰腺非腫瘤性囊性病變和胰腺腫瘤性囊性病變。具體征象為胰腺非腫瘤性囊性病變:(1)假囊腫,在MSCT 圖像顯現為胰腺單房囊性密度影極低,其中并不存在分隔和實質成分,無清晰的邊界,壁薄[7]。囊壁比較厚者,其具有均勻性,隨增強而持續強化[8]。胰腺附近脂肪間隙圖像較模糊,同時存在滲出性變化和腎前筋膜增厚等多種影像學征象[9]。(2)胰腺真囊腫,以單層立方上皮作為內壁,其主要分為兩類,先天性類,其MSCT 圖像其屬于一類單發或多發囊性病灶,胰腺自身不存在胰腺炎征象;潴留囊腫類,其體積普遍較小,近端存在結石或者腫瘤[10]。(3)腸源性囊腫,胚胎或發育過程中形成的囊腫,多發育腸系膜部位,并與腸腔無相通性,囊內壁為腸黏膜上皮,外層則屬于一類纖維結締組織和薄層平滑肌[11]。胰腺腫瘤性囊性病變:(1)漿液性囊腺瘤,多發于胰頭部,大囊型漿液性囊腺瘤CT 征象具有較低的單房囊性密度影,囊壁線樣呈輕度強化狀,邊緣分葉狀[12]。病變多發于胰頭和分葉,壁強化并不明顯。微囊型CT 征象為蜂窩狀,囊小,中央瘢痕具有纖維性,存在鈣化情況[13]。(2)黏液性囊腺腫瘤,位于胰腺體尾部。單房、多房,壁內存在大小不同的分隔和壁結節。CT 征象表現為腫瘤顯現為多房水樣且具有低密度,因內含黏液質量的不同,所以其內密度具有一定的差異[14]。壁厚薄并不均勻,存在壁結節,增強后其囊壁、分隔等出現不規則的強化[15]。(3)導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MSCT 征象為囊性腫瘤與胰管相通且存在壁結節,同時十二指腸乳頭、副乳頭發生擴張[16]。(4)實性假乳頭狀瘤,MSCT 征象表明囊性腫塊中存在壁結節且屬于一種囊實相間的腫塊[17]。增強掃描后,囊腫內的囊性成分無明顯強化情況[18]。由于假乳頭區腫瘤將纖維血管作為軸心產生假乳頭結構,其中的實性成分的圖像顯示為明顯強化,且呈現漸進性強化的特征[19]。(5)胰腺癌伴囊變、胰腺囊性轉移瘤,MSCT 征象表明機體內的胰腺體積局限性持續擴大,內部的囊性密度比較低,增強掃描后病變部位邊緣出現輕度強化的現象,普遍存在胰腺附近脂肪間隙消失和臨近血管遭受侵襲、肝臟轉移和腹膜后淋巴結轉移等多種不良現象[20]。
綜上所述,將MSCT 應用于胰腺囊性病變診斷中,能夠清楚地顯現胰腺囊性病變的性質、胰腺周圍形態學變化等具體情況,從而提高胰腺囊性病變的臨床診斷,同時為術前評估患者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等提供有價值的重要依據,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