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28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2019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正在重慶如火如荼進行中。近6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會,來自國內外的843家企業參展。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等高科技產品在展會上大顯神通。國家電網公司展區展示了國內首套無人機移動機場,這里的無人機可以提前通過三維的航線規劃和高精度定位地圖,實現全自動飛行巡檢。參展商黃鄭表示:“我們主要采用的是一鍵式自主巡檢的操作方式,采用四架無人機協同巡檢,作業效率是傳統無人機巡檢的三到四倍,巡檢完之后我們采用圖像識別的方法完成故障定位。”
據統計,本屆智博會共有530個項目完成簽約,合計投資8169億元。項目數量和投資額均超過首屆智博會。這些項目覆蓋5G、集成電路、智能終端、人工智能等領域,涉及英國、德國、新加坡等國家。在國際形勢不確定的背景下,我國科技合作的吸引力不降反升的原因是什么?
行走華夏大地,多處涌動著科技創新的活力。位于北京昌平的未來科學城,十年前只是京北四座普通村莊。如今,這里已經成為北京科技創新的主平臺之一,國內第一家生產研發出心臟裸支架的企業誕生于此。樂普北京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魏戰江表示,這種支架降低了支撐期急性、亞急性血栓以及極晚期血栓的發生風險,完成了從血管再通到血管再造。“它是整個心臟介入醫療歷程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被譽為第四次介入治療革命。我們非常希望能有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能夠受益于中國的企業,中國的技術。”魏戰江說。
近年來,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余淼杰表示,科技創新正日益成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關鍵力量。余淼杰說:“面對國際經貿形勢的不確定性,我們的一個方案是兩條腿走路,第一條腿是貿易,第二條腿就是創新。所以可以看到,在上半年中,我國在新興產業的創新投入也好,產出也好,都是非常明顯的,而且這個速度也很快。”
據統計,今年1月到4月,全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43.9萬件。前5個月,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1.9%,其中,研發設計服務投資增長27.1%,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5%,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等新產品保持了兩位數增長。
良好的創新環境更加堅定了外資科技企業的駐足。在蘇州工業園區,專門做水處理的美國濱特爾公司,從2001年便來中國投資設廠,2018年的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濱特爾公司全球首席企業發展官約翰·杰科表示,雖然在美國加征關稅的影響下,企業今年已經多支出200萬元,但他們依然堅定地加大對中國的投資。約翰·杰科說:“我們的一些數據表明,我們對中國的投資每年增長速度在15%-20%,這是世界其他地區的兩到三倍,今年我們額外投資了600萬美元在銷售和市場方面。”
一方面是自身科技創新熱情不斷高漲;另一方面,我國對外國科技企業張開雙臂。日前出臺的《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19年版)》,對于鼓勵類外商投資項目,在投資總額內進口自用設備實行免征關稅政策。這讓諸如特斯拉之類的含有高科技元素的制造企業受益頗多。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說:“我們在上海的項目此時此刻正好進入設備制造、設備安裝的歷程,如果進口零部件變成一個鼓勵類的項目的話,對于我們整個項目無論是進度,還是成本,還是它的效率來講,都非常有幫助。”
科學研究需要互相交流,而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數據顯示,2018年,全社會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支出達到1.95萬億元,占GDP比重為2.15%,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薛瀾表示:“應該說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所作出的巨大努力是全世界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從九十年代中期起,中國對研發的投入每年都是兩位數增長且持續多年。”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閆敏表示,在世界經濟與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中國基礎科學研究正在奮起直追,由原始創新引發的經濟新動能,正在不斷塑造中國發展的新優勢。她說:“比如在集成電路方面的突破,在航空領域一些關鍵技術的突破,以及大數據、5G商用等等,很多技術已經真正應用到了生產領域。實際上我們新動能的發展,目前也是我們創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指出,我國要于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科技部部長王志剛透露,未來將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為經濟發展注入更強的原生動力。王志剛說:“把人才、項目、基地等創新資源優先配置到解決國家重大需求上,加大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投入。強化已有政策落實,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加強調研,及時出臺新的政策措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