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以符號學基礎理論為依據,分析空間符號的表意特征、知覺認知向概念認知的轉化、空間符號的創新,以期為相關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符號學 空間 意義 感知 應用
符號學于19世紀由語言學家斐迪南·德·索緒爾提出,是研究符號作為社會生活一部分的作用的科學。符號是意義活動,用以表達與解釋意義,為文化現象提供內在的邏輯結構。符號是被認為攜帶意義的感知。①
空間設計是實踐性學科,設計者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過程中,急于完成對某一特定主題、對象的實踐任務,不重視系統的理論解釋,注重經驗而缺乏對理論體系的總結和分析。符號學作為空間設計研究的突破口,能有效地解決空間設計理論無的放矢的狀態,為空間設計理論的創新性研究提供新的可能。對于展陳空間設計學科來說,研究符號學有助于為其提供內在的邏輯結構,使這一學科科學化。
一、空間符號的表意特征
(一)空間符號表意文化信息
空間符號指在空間設計中代表意義的形式,具有表意特征,指代具有一定內涵和價值的文化和信息。
空間符號在空間設計中起到重要的表意作用。一個空間的意義不能靠文字描述,不能靠語言講述,而是靠具有表意特征的符號來傳達。通過符號學的基本理論,聯系人類空間行為特征,確立空間符號的特點。
在空間設計中,需要結合設計主題,將文化信息呈現出來,如果把文化的原型完全羅列出來,恐怕會造成雜亂無章的局面,既不能有優化的審美體驗,又很難合理地傳達出信息內容。于是,空間設計往往將“把握內涵呈現價值”上升為空間設計的核心理念,即以符號形式反映深刻文化內涵的方式。②
(二)符號表意需要文化認同
符號表意需要建立在厚重的文化基礎之上,需要集體的文化認同。19世紀末,有一位退休在家的清朝官員王懿榮,為了治病四方搜尋“龍骨”,即深埋地下數千年的大型動物的肩胛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 “龍骨”上竟然還布滿了數千年前先人所鐫刻的、由線條構成的各種“紋樣”,經過研究,這些竟然是殷商時代的文字。自此引發了發掘殷商甲骨的熱潮。這些被發掘出來的,契刻有紋樣的龜甲、骨片就被稱之為殷商甲骨文化。③如果沒有對歷史文化的認同,“龍骨”之上的紋樣,也只是信手涂鴉的圖案而已;而因為有了文化認同,“紋樣”就成了文化的符號,向后人訴說著歷史的故事。
(三)符號表意具有時代特征
在不同的階段,空間的設計存在不同的流行風格,比如 “田園風”“工業風”“新古典風”,這些風格必定是源于特定歷史時期,與一些約定俗成的符號相聯系的。拿“工業風”來說,這一風格的產生,主要歸因于制造業逐步衰落,閑置的工廠廠房與設備增多。于是很多設計師利用這些閑置資源,將其美化裝飾,變成有價值的裝置或者空間。
二、知覺認知向概念認知轉化
研究空間符號如何幫助人的大腦執行將知覺認知(sensory knowing)轉化為概念認知(concept knowing)的任務。包括兩個基本種類的概念——具體的和抽象的。具體概念(concrete concept)是這樣一種心理形式,它的外在所指物能夠以一種直接的方式被展示和觀察,而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則是外在所指物不能被直接展示或觀察的心理形式。
空間符號傳達過程中的三種意義形式,包括空間符號的發送者所要傳達出的意圖意義、符號信息所要傳達出的文案意義、符號接受者所呈現的理解意義。這三種意義的理想狀態是一致且相關聯的,但在實際應用中卻出現偏離。意圖意義是“可能有”的意義,文本意義是“應當有”的意義,接收者提供的解釋意義是“實現了的”意義。④因此,空間符號設計方法論重點在于解決三種意義如何相互關聯,有效傳達。
三、空間符號的創新
空間符號在空間設計實踐中已經得到一定重視,然而空間設計者在符號的使用上缺乏使用方法的依據。空間設計學領域迫切需要一種統一而有效的整體式理論框架,既能完整地解釋人的空間行為模式,又能為空間設計工作提供符合人的行為的設計方法論。
空間設計中的符號運用,如電影創作一般,將人物造型作為某種模糊性的符號代碼,把形象之外的信息暗示給接受者。在多種符號代碼的交織互動中,營造出某種電影意境和美學氛圍,使觀眾產生聯想和想象,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效果。⑤
四、結語
本文將符號學基本的理論研究與空間設計專業相結合,提出了空間符號的理論體系,結合應用案例研究空間符號在空間設計上的創新應用方法。在創新應用的時代背景下,相關研究者應采用多維度視角,與科技手段相結合,結合人的環境心理特征與人類行為模式特征,繼續創新空間符號應用方法論。
注釋:
①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40頁。
②郭旭陽:《基于展示主題內涵呈現的展館空間創新設計》,《藝術工作》,2018年總第16期,第100頁。
③張憲榮,季華妹,張萱:《符號學Ⅰ——文化符號學》,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2頁。
④饒廣祥:《廣告符號學教程》,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6頁。
⑤米高峰、郭鍵、王少杰:《結構主義——符號學視域下的電影服裝造型設計研究》,《藝術工作》,總第19期,第91頁。
(作者簡介:孫虹霞,女,碩士研究生,魯迅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展陳空間設計)(責任編輯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