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油畫創作過程中,空間塑造所具備的重要性十分突出。本文將對油畫創作中空間塑造的幾種方法進行總結,分析各種方法的適用性,從而為油畫學習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油畫 空間塑造 透視 色彩 構成
空間因素在繪畫中所發揮的作用十分重要。本文將美術史、色彩學、透視學作為理論背景,對油畫創作中如何塑造空間感進行研究,也就是通過光線明暗、筆觸表現、透視法則以及色彩變化來對空間進行表現,從而對油畫中的繪畫語言以及理念進行更為深入的了解,并將其應用于繪畫實踐中。
一、空間的概念
從本質上來看,空間是物體周圍環境的立體位置,在開展繪畫創作時,空間是對所繪制物體所處環境的映射。許多古典油畫在進行繪制時,就制造出了很好的空間立體感,在畫面上實現了三維效果。隨著印象派的發展,畫家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對于客觀存在的物體不再嚴謹地再現,而是更為重視對自身的主觀表達,即在繪畫作品中將個人情感以及精神進行全面表達,因此平面化特征逐漸盛行。
二、油畫創作中空間因素的應用
(一)運用透視法則
在西方繪畫史發展的過程中,對于畫面空間的表現一直以來均較為重視,世界上第一幅根據透視原理而形成的透視畫出現的時間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創作者為雅典畫家阿嘎塔爾庫斯。隨著文藝復興的來臨,透視法得到更為廣泛的推廣。而焦點透視作畫的應用時間為15世紀后期,此時大量畫家在進行壁畫創作的過程中均應用了焦點透視原則,其中可作為代表作品的為《最后的晚餐》。達·芬奇在對該繪畫作品進行創作時,應用了對稱均勻的構圖法則。在畫面中,房屋和人物之間表現為三角形構圖,同時最前方的餐桌與人物均為直線型排列,和建筑物的后墻之間表現為平行線的關系,因此使得畫作表現出的情感十分堅固。而耶穌處于人物的中間位置,因此可對其主體作用進行凸顯。[1]除此之外,視覺中心點將各類形體消失線匯集,營造了較好的延伸感,對空間深度進行了體現,使畫面真實感得到凸顯。
(二)繪制明暗光線來暗示物體空間位置
在進行繪畫創作時,依靠明暗光線來對繪畫空間進行表達可追溯到15世紀初期。在這一時期,明暗畫法首先由卡拉瓦橋提出,即采用固定斜角將相對集中同時穩定的光源投射至繪畫作品的主體上,由此使物體的層次更為豐富,色階黑白分明,從而使深度效果更為真實強烈。來自洛巴畫派的卡拉瓦喬所創作的作品具備十分強烈的明暗對比,光線反差十分突出,其對整個歐洲藝術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創作的《參拜圣母》中,圣母與圣子所處的環境光線十分強烈,而對圣母進行參拜的人群則處于黑暗環境中,其通過這一強烈對比,可使圣母與平民的差距得到凸顯。除此之外,明亮光線可向左上方提拉畫面空間,將其向平面的對立方向推出,從而可取得三維景深的空間感。
(三)依靠色彩關系對畫面空間進行塑造
由印象主義開始,畫家對于色彩的強烈表現力引起重視,由此也使得畫家能夠更為有效地實現個性化表達,其在對世界進行觀察時,可應用光與色的美學視角,而并非單純依靠明暗度差異來實現表達效果。因此,畫家對于過去所應用的觀察方法與造型手法進行改變,依靠光色改變以及每日不同時間光線對色的影響,來獲取更為深層次的畫面空間。 [2]
(四)通過筆觸語言及畫面構成來對空間關系進行凸顯
在后印象主義時期,畫家將學院派所推崇的光影塑造空間的原則進行摒棄,通過筆觸語言以及畫面構成來對空間關系進行表達,同時對夸張的色彩語言進行運用,以幾何形物體來表現需要描繪的物象,由此取得具備空間感深度的三維畫面。
三、繪畫創作中的空間表現技巧
焦點透視在對視點位置進行設置后,依靠直立玻璃平面來對物體立體感的再現進行研究,尤其是由空間變化所導致的形狀改變。其可幫助創作人員再現物體由于空間距離而導致的形體改變,獲取更為真實的畫面感。同時,受到距離視覺效果差異的影響,在對視點位置進行設置后,可對主體進行有效凸顯,將空間距離拉大,可對宏大的場景進行展示。通常在對歷史場景或重大場合進行重現時,焦點透視法則較為適用。
在對人物隔閡感、人物懸殊的地位或是在對繪畫主題作用進行突出時,可應用明暗對比畫法。其可將畫面對比度增強,將人物之間的地位差異拉開。通過光線明暗對角色進行凸顯,從而有效烘托畫面氣氛。在對風景進行繪制時,則可依靠色調的冷暖來對空間感進行營造,通過將環境色、光源色以及客觀色進行有效處理,可使風景空間得到有效推進。
四、結語
油畫創作中空間塑造可應用的表現手段較多,但歸根結底核心取向為畫面表現內容以及情感訴求,這也使得油畫具備時代性藝術魅力以及藝術多樣性的特征,在進行空間塑造時,要根據具體的物體與需求來選擇相應的手法。
參考文獻:
[1]王霄.論邊緣線在油畫寫生中的空間意識傳達[J].大眾文藝,2019(14).
[2]蘇婉.淺析油畫藝術創作中素描的作用[J].戲劇之家,2016(09).
(作者簡介:李盼盼,女,碩士研究生,新鄉廣播電視大學,助教,研究方向:美術學<油畫>)(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