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生代”電影導演賈樟柯作為這一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在電影的時空藝術方面有著許多思考。從他的影視作品中我們發現,他關注時空藝術和空間藝術的處理,并從中引申到城市空間里的生活狀態和人們內心的精神世界。山河已逝,故人依舊。本文將從《山河故人》的電影時空藝術出發,對電影的音樂、時空場景、時間點進行評析。
關鍵詞:時空藝術 《山河故人》 空間 場景
在電影創作中,每個導演對于空間的運用都有他們自己的思考,電影的空間處理對電影創作中的結構形式和表現方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賈樟柯導演當然也不例外地出彩于新生代的結構特色,他更傾向于在電影中使用敘事語境與風格論。賈樟柯電影中變與不變的城鎮空間、城市空間反映出了社會生活、社會背景以及人們的精神世界。電影的空間對于賈樟柯導演的創作意義很大,在《山河故人》這部電影中,賈樟柯的時空藝術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跨越時空場景的情書
影片中的山河場景有兩處:故鄉和遠方。第一個場景:沈濤、晉生、梁子是很好的朋友,三人一起在山西老家出生。三人一起約好開車去黃河的第九彎玩,但是看著冰冷的荒山、解凍的大河、綿延的浮冰,每個人都想起了自己的心事,心緒幾乎要被這大自然的冷酷無情所吞噬。突然,鏡頭拉遠,煙花響了起來,三人呈三角關系站在河灘邊上,三角戀的關系確立了。三人抬頭看煙花,面對解凍的大河、明亮的煙火、不遠處的高山,他們滿懷憧憬。跳躍的沈濤看向了晉生,梁子低下了頭,煙花結束。該場景描寫展現了人在自然和山河面前是多么的渺小,猶如滄海一粟。第二個場景:沈濤和晉生來到黃河邊,沈濤在黃河邊點燃雷管,這個意象是在暗示梁子與晉生之間的矛盾,巨大的爆炸水幕預示著梁子將離開大眾的視野。鏡頭越來越遠了,黃河邊上此刻只有兩個人在。依然是遠處的大河、浮冰、高山,老友卻變了。兩處場景有著不同的人,其時空思辨也不同,時空不同的人的心境也隨之變化,暗示著這個時代的變化之大。
二、畫幅與時間點的完美契合
電影根據畫幅和時間點分別使用了三種畫面比例,從1.33:1到1.85:1再到2.35:1,通過不同的時代感給觀眾帶來不同的暗示。電影使用了時間點和畫幅比例變化的框架式結構來反映時空的移動,電影將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點的畫幅完美契合,以1999年、2014年、2025年三個時間點為界,三段式地講述他們的愛情糾葛,空間性向時間性轉化,時間點的變化使畫幅比例也隨著改變。影片是由三個故事展開講述的:1999、2014、2025,直指過去、現在和未來。1999是一個重要的節點,新世紀——2000年即將到來,沈濤要在這里做出選擇,是跟著梁子還是晉生。2014年,沈濤在電影中說的那段話意味深長,從這句話的意思中可以看出,他們的分別是必然的,這些場景中的人顯得非常蒼白無力。生離死別在人的世界里顯得那么自然,更是人的常態,影片正是詮釋了我們人世間的這種狀態。2025年是思念好友和遠方親人的一年。
三、視聽時空的流動音符
影片《山河故人》有著音樂符號化為意象的電影表達手法。賈樟柯習慣用真實的聲音處理方式,除了自然環境的聲音之外,影片中重復運用了兩首非原創音樂,包括葉倩文的演出歌曲《珍重》,和寵物店男孩的《Go West》。重復出現的音樂不僅僅為了烘托氣氛,更多的是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以及增加故事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視聽語言中的音樂在影視作品中的作用有很多,《山河故人》就采用了香港著名歌手葉倩文的《珍重》為背景音樂。“請各自珍重”在兩支歌曲的多次重復之中打破了時空的凝固,為電影賦予了人文情懷。聲音是一種聽覺上的藝術,其有著時間和空間上的聯系,影片插曲最終與片中主人公的情感產生了一定共鳴,同一首歌曲三次在電影中出現,三人都聽到了這首歌。感傷的旋律預示著三人未來的相互離別、糾結不清與互相牽絆。一首《珍重》在影片中被播放了多次,并且每次播放的時間和場合也不同,表達的意義自然不同。
四、結語
時空的構建在一部電影中從來都不是為了簡單地體現人文情懷,但是對于賈樟柯導演來說,時空的構建具有豐富的電影藝術效果。在電影《山河故人》中,導演賈樟柯再一次表現出了時空的美。他把電影的符號元素、契合的音樂以及電影的時間點完美結合,是一部敘事完美又能得到視聽享受的佳作。《山河故人》做出的探索無疑是成功的,對之后的影視作品起了標桿的作用。以時空的變化來展示故事的背景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證明了電影的時空藝術是可以打破敘事結構和人文情懷的。
參考文獻:
[1][美]麥克唐納.大眾文化理論[M].上海:科倫科自由出版社,1957.
[2]李宗桂.文化批評與文化重構[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
[3]王宏建.藝術學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4]侯瑤.賈樟柯電影敘事語境與風格論[J].電影文學,2014(23).
[5]劉明洋.從《小武》到《山河故人》:賈樟柯的變與不變[J].藝術廣角,2016(01).
[6]王雪雯.《山河故人》的時空思辨[J].藝術科技,2016(07).
(作者簡介:江永,南昌航空大學文法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