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浩玥
摘 要:自然保護區是森林草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文介紹了自然保護區劃分,管理設施建設,管理標識設置以及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為自然保護區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管理設施;標志;信息管理系統
自然保護區作為一種重要的生態系統,主要包含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遺產資源,是一種生態類型較為齊全,各種資源分布比較合理的自然保護體系。以典型的自然地理區域為主要保護對象,保護區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一些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在保護區內集中分布,地質資源主要有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海域、海岸、島嶼、濕地、內陸水域、森林、草原,以及一些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化石分布區、溫泉等自然遺跡。在長期的生態形成過程中,自然保護區自然形成了護衛環境的生態屏障,在保存自然資源本底、維護生態系統穩定、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生態產品和服務、滿足公眾美好需求、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國家自然保護區管護系統的建設意義重大。
1 自然保護區劃分
1.1 核心區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需要進行科學研究,收集相關數據,科學研究人員和數據調查人員必須要進入的,應當依據研究證明和數據收集證明,向核心保護區的管理機構依法提交進入申請,明確活動計劃安排,管理機構應認真核實,進行批復進入。
1.2 緩沖區 可以進行科學研究,動態觀測等活動。嚴禁任何旅游人員和團體進入,嚴禁開展各種生產經營活動。因環境監測、學生實踐、動植物標本采集等對生態無破壞的活動時,應向保護區的管理機構申請,提交相應的計劃和活動安排,管理機構認真核實,批準進入。
1.3 實驗區 保護區管理機構應對實驗區進行統一管理,合理安排,堅持保護優先,適當開展保護區科學數據收集、學生教學實踐活動、旅游人員的參觀體驗等活動。管理機構應堅持原則,設定開發和保護方案,嚴禁進行破壞性的、污染性的活動和項目。制定長遠計劃,積極開展生態系統的修復和重建。根據自然保護區的典型自然資源分布、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及周邊地區人為活動情況等因素,依據《自然保護區工程項目建設標準》,各建設項目均安排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或區外的周邊地區。
2 管理設施建設
自然保護區管護系統的建設內容主要包括管理站、管護點、門禁哨卡、圍欄、生態恢復項目、綜合服務用房等。
2.1 管理站 管理站的職責主要由包括行政執法、事務管理、信息咨詢、綜合服務等。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地質災害較少,水、電、通信、交通條件較為便利的地址,還應盡量避開特殊地貌景觀或歷史文化遺跡鄰近區域。管護站的常備設備包括辦公、通信、采暖、照明、巡護、取證、消防、衛生、應急救護以及外業調查等設備。管護點建筑面積為80~120m2,保障2~3人的基本工作和生活需求。管護點建筑用房包括業務用房、宿舍和廚衛等。
2.2 門禁哨卡 在人員和車輛常出入的道路路口處應設置檢查哨卡。在入口或臨時性、季節性管制的路段、道口設置門禁系統或架設道閘桿或欄索等簡易管控設施。檢査哨卡設值班室、值班宿舍及處置場所,配備監測設備、監控設備和宣教設施等。在人員活動頻繁、放牧地段、危險性動物出沒地段適度設置圍欄(網)。
2.3 生態恢復項目 退化、人工化或者破壞嚴重地段可開展棲息地恢復、生境恢復等生態恢復項目。生態恢復在科學調查和論證的基礎上,按照先試點、再推廣的原則逐步實施。恢復方式和措施如下:(1)自然生態系統恢復:以自然力為主,不改變生態系統結構。(2)野生生物種群恢復:根據主要保護對象的生態學、生物學特性適度輔以人工輔助措施,開展拯救繁育。(3)棲息地恢復:采取控制燒除、植被恢復與控制和生境改造等措施恢復。(4)森林、草原與草甸類型生態恢復:采用封育、人工控制減少干擾、人工林窗和地表環境改善等措施恢復。(5)濕地恢復:采取引水蓄水、圍堰、疏浚、生物島、水位控制、污染防治、基底修復、外來有害物種清除、退耕(田)還濕、退牧還濕和退養還灘等綜合措施恢復。(6)植被恢復:以鄉土植物為主。(7)生物種群復壯、擴繁、重建,采取人工輔助措施。
2.4 綜合服務用房 因設置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站,需要工作人員進行行政辦公,所以應建立綜合服務用房。綜合服務用房主要用于行政事務處理,保護區內的主要信息溝通,以及保護設施的后期保障等。綜合服務用房選址應有利于開展保護、管理和科研等業務活動,便于宏觀控制措施的實施。建設地點以建通便利為主,最好具有便利的水源、電源,保護林地和耕地,不占或少占農田。依據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工作人員數量、設施設備的多少等情況,確定建筑面積,避免房屋閑置,避免建筑體量過大、造型設計或建筑選材過于復雜,應反映地方特色,與環境協調。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已建的綜合服務用房,一般在合理范圍內的,不應擅自搬遷重建。綜合服務用房應主要包括業務用房、公共用房、服務用房和設備用房。房屋設置上業務用房應包含行政管理用房和業務管理用房,公共用房應包含會議室、檔案室、資料室和圖書閱覽室等,服務用房主要設置有儲藏室、職工宿舍和餐廳等,設備用房主要設置有配電室、控制室等。綜合服務用房室外工程包括停車場、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以及環境綠化等。
3 管理標識設置
目前,自然保護區管理標識建設尚不完善,特別是尚無專門管理機構和尚未完成確界的自然保護區,管理性標識建設幾乎屬于空白,已有標識存在大量的不規范現象。為了使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制度讓大眾容易理解,一目了然,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可設置管理標識,主要包括意象性標識、指示性標識和警示性標識3類。(1)意象性標識:主要指界碑、界樁等,宜設于自然保護區入口及邊界、人為活動頻繁區域及各功能區邊界,以1000m的間距標準設置界樁,根據實際地況,陡峭山脊、進人困難地段可適當放寬間距。(2)指示性標識:主要起到指示作用,通常設于交通主干、次干、簡易道路及巡護步道的節點。(3)警示性標識:一般含有警告、禁止、提示及公告等性質的內容,宜設于人為活動較頻繁的區域、主要道路相交處、沿緩沖區邊界的顯著位置以及野生動物經常活動的地區的道路兩側。河流和湖泊等水域邊界,應設立浮標或永久性標志,各種標識設置應堅持保護自然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
4 信息管理系統建設
信息管理系統由信息化基礎設施、信息資源平臺、數據交換與共享平臺、應用支撐平臺、交互式應用平臺、信息化標準制度體系、信息化安全與運行維護體系建設組成。
4.1 信息化基礎設施 主要包括無線和寬帶通信網絡、遠程信息中心等建設。建立信息資源平臺,包括各類數據庫分類設計、遠程數據中心、綜合數據庫和元數據庫等建設。建立數據交換與共享平臺,包括數據資源基礎標準,信息系統框架—業務模型、數據模型和信息體系結構模型等建設。
4.2 應用支撐平臺 主要包括統一的開發、運行環境的構建、各系統共用的應用組件的開發、各系統共用的商業軟件產品中間件的購買與集成、共性的跨系統間的數據、流程交互應用組件的搭建等建設。建立交互式應用平臺,包括一站式可視化綜合管理應用系統、監測應用系統、訪客體驗與共享平臺和科學研究平臺等建設。完善信息化標準制度體系,包括總體標準規范、技術標準規范、業務標準規范和運營標準規范等建設。建立信息化安全與運行維護體系,包括業務發展、技術方案、管理保障和人員培訓等建設。
4.3 視頻監控系統 視頻監控系統對自然保護區內的高火險區、游覽區、人員活動頻繁區、主要保護對象集中分布區實現全覆蓋。系統主要包括基站、供電設備、信息采集設備、數據傳輸設備、圖像處理分析設備、避雷設備、地面監控設備和終端接收顯示設備等。視頻監控系統應與瞭望塔等監控設施的布局和建設統籌,不同類型設施設備的監控區域應互為補充,不得重復建設。
4.4 局域網和網站 自然保護區的局、站、點間建立內部局域網,通過網絡連為一體。同時,建立自身網站,加大對外宣傳。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