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凡 耿碩 秦秋菊
摘 要:實驗教學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也是課堂理論教學和生產實踐教學的過渡階段,其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創新思維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該文詳細分析了目前河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農業昆蟲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以期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農業昆蟲學;實驗教學;問題;對策
Abstract:Experimental teach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link to the teaching process,and it is also the transition stage of classroom theory teaching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teaching. The quality of its teaching process directly affect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agricultural entomology of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in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Agricultural Entomology;Experimental teaching;Problems;Countermeasure
農業昆蟲學是高等農業院校植物保護專業的專業課程和核心課程,也是河北農業大學動植物檢疫、園藝等專業的重要必修課程之一,這門課程服務于農業生產,是一門實踐類課程[1,2]。農業昆蟲學的課程教學包括課堂教學、實驗教學以及田間實習教學3部分,其中實驗教學內容是對課堂理論知識的進一步強化,也是學生在田間生產實習之前的模擬學習,是整個農業昆蟲學學習過程中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實驗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常見害蟲形態特征,尤其是危害蟲態的特征、分類地位、寄主范圍以及主要寄主植物的被害特征,主要任務是使學生能夠直觀、生動地觀察各種農業害蟲的形態特征及重要的鑒別特征、危害蟲態對作物造成的危害特點,從而在田間生產實踐中能夠準確識別害蟲,并提供害蟲治理的相關方案[2-5]。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現代農業更加需要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尤其是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為使實驗教學更好地配合課堂理論教學和田間生產實習,河北農業大學農業昆蟲教研組根據地域特點和課程實際情況,分析了目前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和改革建議,旨在提高農業昆蟲學整體教學效果,培養更加專業的高素質人才。
1 農業昆蟲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實驗教學資源不足
1.1.1 標本資源不足 農業昆蟲學實驗的主要內容之一是觀察田間主要害蟲的形態特征,因此相關害蟲的標本在實驗教學中不可或缺,但隨著農業作物布局的改變和害蟲動態的變化,標本問題也日益突出[3-6]。現有標本種類已經不能滿足農業昆蟲學實驗教學發展的需要,如新近發生的害蟲尤其是檢疫性害蟲如稻水象甲以及微小型昆蟲薊馬等標本缺少;現有標本數量不能滿足實驗教學需要,且每次觀察都會損壞大量標本;昆蟲標本尤其是幼蟲液浸標本因長期保存,出現褪色、損壞等問題;自制標本能力相對較弱,如玻片標本,雖然每年學生實習都在制作,但可用率極低,而幼蟲吹脹標本和生活史標本更是難以更新,導致現有標本相對陳舊,而新標本又未能自制補充。
1.1.2 視頻和圖片資源缺乏 觀看相關視頻和圖片是實驗教學非常高效的學習方式之一,能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掌握相關知識,并把學生帶入相關場景,從而提升教學效果。但目前實驗教學的相關視頻非常陳舊,市場上也很難購買到相關的專業視頻資料,拍攝難度又較大,導致此類資源急缺;同時,高質量的害蟲生態圖片較少,有些害蟲部分蟲態如卵和蛹很難辨認種類且不易發現,而相關教師在田間生產過程中又不太重視害蟲圖像的采集,導致相關材料較少[3,6-8]。
1.2 教學模式缺乏創新 農業昆蟲學實驗教學一直延續傳統模式,利用板書、幻燈片、掛圖等進行講授,學生只需要在解剖鏡下觀察相應的標本。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對學生的要求較少,導致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較差。同時,學生只能學習某些知識點,無法了解整個體系,導致后期無法適應生產實踐[5-6,8]。
1.3 實驗儀器陳舊 河北農業大學昆蟲教學實驗室內的解剖鏡雖然定期維護和更新,但由于受經費限制,解剖鏡都為教學解剖鏡,其觀察靈敏度無法滿足科研要求;同時,由于缺少圖像采集系統,學生只能用手機通過目鏡對某些感興趣的特征進行拍照,降低了學習積極性,進而影響教學效果[3]。
1.4 教學內容單一 目前,河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開設的農業昆蟲學實驗參考的是農業昆蟲學實驗指導教材,并根據地域情況和自身條件自編了農業昆蟲學實驗指導教材。實驗內容主要是驗證性的觀察和描述,缺少相關照片,尤其是害蟲不同發育期的田間生態照片、作物不同時期的被害照片等,同時還缺少一些持續性、設計性和探索性的實驗[1-3,5]。
1.5 課程考核體系不科學 實驗教學的考核主要依據學生的實驗報告,根據實驗報告完成情況進行打分。學生主要通過繪制重要害蟲的形態圖、編制某些作物害蟲的檢索表或對害蟲進行描述來完成實驗報告。這種考核形式只能檢驗學生的實驗結果,不能有效反映學生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的表現。在完成實驗報告過程中,學生更多的是模仿,缺少對整個實驗的思考,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1-3,5]。
2 提高農業昆蟲學實驗教學效果的對策
2.1 完善教學資源
2.1.1 完善標本采集制度 標本是實驗課的基礎,為改善教學標本缺乏的現狀,完善教學資源建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標本收集方法是最根本的途徑。積極利用植物保護學院教師科研資源,結合相關科研項目,從實驗室中獲取大量標本;和基層植保站建立聯系,利用基層調查和測報收集害蟲標本;要求學生去生產一線實習時注意收集標本,從而補充不同地區的相關標本;許多重要害蟲如小菜蛾、梨小食心蟲等標本均有出售,可以直接購買補充。
2.1.2 補充視頻和圖片資源 視頻和圖片比標本更能真實展現害蟲的相關信息。為有效補充相關資源,農業昆蟲學課程組教師應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充分利用相機、手機等圖像采集設備,拍攝大量農業害蟲的相關照片;同時,在田間發現害蟲時,立即拍攝害蟲活動的小視頻,并輔以相關知識點的講解,以補充視頻資源。
2.2 促進教學模式多元化 結合現有教材,優化內容,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增加翻轉課堂內容。在課前發放問題,讓學生課下查閱資料,準備課件,不僅鍛煉了學生查閱資料及對相關知識點的總結歸納能力,還能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建設線上課程,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3 更新實驗儀器 增加科研級解剖鏡和圖像采集系統,使學生能在顯示器上觀察到害蟲特征。圖像采集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對圖片資源的補充。同時,加強實驗室管理,對實驗員進行定期培訓,對相關儀器進行調試和維護,對于出現問題的儀器及時維修和更新。
2.4 調整實驗教學內容 適當刪減驗證性實驗,增加設計性、探索性實驗內容。對于一些容易飼養的重要害蟲,可利用學生課余時間,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持續觀察并進行記錄。這些實驗內容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2.5 完善考核體系 實驗考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在以往的實驗報告基礎上,增加了害蟲形態特征相關知識點、害蟲及作物被害狀圖片等內容的考核,以檢測學生對實驗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3 結語
農業昆蟲學實驗教學在昆蟲學習和害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農業昆蟲學學習和相關農林生產實踐的重要環節,對培養高素質植保人才至關重要。針對目前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河北農業大學已經逐步改進并在以后教學中不斷完善,全面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教學效果,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滿足新形勢下對創新人才和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董輝,高萍,錢海濤,等.農業昆蟲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11(7):56-57.
[2]黨向利,權青,李曉萌,等.農業昆蟲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5:338-339.
[3]張方梅,常晨希,尹健,等.高校普通昆蟲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13):157-158.
[4]張方梅,潘鵬亮,陳俊華,等.《普通昆蟲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J].安徽農學通報,2016,22(7):141-143.
[5]杜廣祖,孫躍先,吳道慧,等. 基于“雨課堂”的《農業昆蟲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8(53):53-56.
[6]潘鵬亮.影響農業昆蟲學教學效果的因素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6(2):327-328.
[7]覃連紅,艷花,陳彩賢,等.昆蟲實驗教學標本的建設和管理[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 (26):154-155.
[8]慕莉莉.提高昆蟲學實驗教學質量的若干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11,7(17):205-206.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