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后的遺產——云南8個人口較少民族原生音樂”系列音像出版物是我國首部關注人口稀少民族的原生態音樂文化的精品力作,該出版物立足區域特色少數民族音樂資源展開選題策劃,以創新形式凸顯優質內容,充分發揮出版的傳承與弘揚功能,對新時期我國出版事業發展與民族文化傳承有極大意義。
【關? 鍵? 詞】“最后的遺產——云南8個人口較少民族原生音樂”;民族音樂文化;少數民族
【作者單位】王丹,懷化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2;J63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2.017
“最后的遺產——云南8個人口較少民族原生音樂”(以下簡稱“最后的遺產”)系列音像出版物于2015年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和云南省民族藝術研究院聯合出版。作為我國第一部關注人口稀少民族的原生態音樂文化的精品力作,該巨制長達6246分鐘,將音、視、圖、文四大內容呈現形式與少數民族語言、漢語朗誦方式結合,將云南德昂族、普米族、布朗族、怒族、獨龍族、基諾族、阿昌族、景頗族(尚未出版)8個人口稀少民族的1259首原生音樂曲目全面真實、生動立體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云南省民族藝術研究院院長馬云華表示:“這部皇皇巨制古樸而精致,由內到外散發著一種原生態的血脈氣息,讓人敬畏卻又向往!”[1]由于形式獨具匠心,內容多元豐富,“最后的遺產”一經出版便獲得了學界和業界的廣泛認同,成為新時期民族文化出版領域的代表性佳作。
作為集2011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十二五”時期國家重點音像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音像電子網絡出版物獎、2014年云南省國家出版基金特別優秀出版項目等榮譽于一身的精品力作,“最后的遺產”順利通過多項審核,并獲得了390多萬元資助基金,成為云南省自國家出版基金建立以來獲資助力度、金額最大的專項出版項目,迄今未被超越。該出版物出版的核心意義在于創新與傳承——創新音樂出版形式、賡續民族文化血脈,這也為新時期民族音樂文化出版事業提供了全新啟示。
一、科學策劃,深挖民族音樂特色出版資源
富有新意的選題策劃是出版業打造精品力作的基礎。近年來,我國出版機構深入踐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有效融合專業主題出版、民族藝術出版、傳統文化出版等出版思維,在選題策劃方面精益求精、積極創新,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為出版業轉型升級和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弘揚提供了巨大助力。以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為例,2020年國家出版基金共資助項目633個,其中民族音樂文化類項目57個,比2010年翻了兩番,為圖書市場提供了大量選題新穎、策劃周密的優秀出版物。云南省民族藝術研究院的編審王群說:“‘最后的遺產立足云南省各州市人口稀少民族的特色音樂資源展開選題策劃工作,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因此該項目的申報與審核可謂是‘一路綠燈。”就“最后的遺產”系列音像出版物來看,其選題策劃科學全面、新穎別致,既緊貼黨政方針、時代主題,積極回應時代與社會關切,又深挖區域音樂特色資源,在“高原上建高峰”。
1.緊貼黨政方針與時代主題,以選題策劃回應時代與社會關切
“最后的遺產”將選題策劃與云南省各州市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保護的現實問題緊密結合,積極回應時代與社會關切,以人口稀少、保護措施不完善的8個民族音樂文化遺產為核心,客觀真實地展現了當代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現狀,給學界和業界提供了一些啟示。首先,圖書選題策劃應順應時代發展規律,與時俱進?!白詈蟮倪z產”一方面圍繞“傳承與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這一重大號召開展選題策劃,及時準確地踐行黨和國家大政方針、重要思想,吸引政府相關機構、廣大人民群眾以及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另一方面從現實國情、時代變遷以及社會文明演進的角度發掘選題,體現了社會問題導向和現實關懷。其次,以多元出版形態體現選題的精準性、客觀性。“最后的遺產”作為一部系列音像出版物,集合了圖、文、音、視的出版形式,強調故事性與真實性,通過通俗易懂、極富感染力的選題內容凸顯瀕臨消失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遺產,這與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息息相關,也契合了新時代的發展要求。
2.深挖區域音樂特色資源,在“高原上建高峰”
原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表示:“近年來我國出版事業注重雙效要求,既要立足區域特色出版資源,在深化主流選題上下足功夫,又要本著‘優中選優‘高原上建高峰的基本原則,弘揚中華文化,為民族復興延續精神命脈!”[2]“最后的遺產”出彩之處在于既充分挖掘了區域音樂特色資源,又深化了出版主題,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首先,“最后的遺產”以云南省各區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遺產為選題范圍,通過大量實踐調研,將選題范圍精確到8個人口稀少民族的音樂文化,凸顯了選題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其次,“最后的遺產”的主編王群于2008年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研究項目“失落文明的挽回——云南7個人口較少民族瀕危民歌保護研究”,并于2010年完成結項,為“最后的遺產”的選題策劃提供了大量寶貴的實踐經驗。這種在“高原上建高峰”的選題策劃方式科學嚴謹、有理有據,為當下的民族文化出版工作提供了有益參考。“最后的遺產”契合新時代優秀出版物服務大局的要求,尤其是該出版物中提出的“文化反哺”工程對當代民族音樂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有積極影響,對現階段民族出版事業的長效發展有重要引導作用。
二、精耕細作,創新民族音樂的融合出版形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弊⒅鼐氉?、為人民提供“豐富而有營養的精神食糧”是對出版業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時代出版業創新發展的核心目標[3]。在“互聯網+”和新技術賦能的背景下,出版業勢必要積極探尋新的內容生產路徑,從單一的傳統出版形式逐漸過渡到多元的新型出版模式,全面推進出版融合事業縱深化發展?!白詈蟮倪z產”作為現階段民族音樂文化出版事業的代表性成果,不僅精耕細作,以優質內容彰顯民族音樂文化魅力,還創新民族音樂的融合出版形式,集圖、文、音、視出版形式于一體,打造立體化數字復合形態,極具市場競爭力。
1.精耕細作,以優質內容服務讀者需求
“內容為王”“用戶為中心”是當代出版業需堅持的原則和發展方向。近年來,國家將傳承與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上升到社會文化建設高度,并通過國家出版基金、中國出版政府獎、“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 “五個一工程”等系列工程加速引導中國文化“走出去”,目的是將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精品力作推向世界舞臺,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要實現這一目標,精耕細作是關鍵?!白詈蟮倪z產”在內容制作方面具有三個優勢。其一,“最后的遺產”專業隊伍針對云南各州市的少數民族地區展開“地毯式”搜索,通過大量實踐調研獲得第一手原始資料,并積極與當地少數民族音樂人攜手合作,如怒江民間歌手豐秀蘭、云南著名歌手土土、德昂族民間音樂人尹曉翠等,因此該項目被稱為“最廣泛”“最全面”的區域少數民族音樂整理項目。其二,為了增加用戶接觸面,拓展作品推廣渠道,“最后的遺產”團隊不僅積極與科研機構、高校、各少數民族音樂組織開展合作,還舉辦了線下讀者見面會和線上網絡宣傳活動,提升了出版物的影響力和傳播效率。其三,為了進一步擴大市場,推動優質出版物“走出去”,“最后的遺產”在內容呈現形式上以漢語與少數民族語言為主,采取中英譯介的形式,借助國家扶持推廣計劃走向海外市場,憑借生動個性的民族文化標識獲得了多個國家的高度認可,成為近年來我國熱銷海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2.與時俱進,創新融合出版形式
隨著數字技術與移動互聯網的全面普及,新興的文化內容供應商與渠道運營商成為影響出版業發展的關鍵。在技術裹挾、碎片化消費的當下,創新融合出版形式,是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保障,也是構建書香中國、推動文化繁榮與文明演進的有效手段。“最后的遺產”并不局限于傳統的紙質圖書,而是集圖、文、音、視出版形式于一體,其對8個人口稀少民族的原生音樂進行現場音視頻收錄,對即將湮滅的民族音樂文化實施了搶救性保護行動。正如項目負責人馬云華所言:“‘最后的遺產的出版初衷一方面是為了讓更多民族同胞了解與熟悉民族音樂,并將其代代傳承下去,另一方面是希望給民族音樂研究者提供有價值的原生態資源,提高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當代活性?!苯冢颇厦褡逦幕粝癯霭嫔绶e極構建網絡發行渠道,旨在利用新技術、新思維、新渠道將“最后的遺產”轉化為數字出版物,將珍貴的民族音樂系列精品推廣到互聯網市場,使其反哺當代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事業。
三、傳承弘揚,賡續民族音樂文化血脈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傳承與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如國家出版基金將“文化建設與中華文化傳承”列為資助重點,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10個出版計劃報送重點等。出版業理應服務大局,實現頂層設計與基層施行兩手抓,在思維創新、人才配備、經費投入、渠道建設等各方面下足功夫。 “最后的遺產”系列音像出版物作為現階段首個關注人口稀少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的專項出版物,是出版業賡續民族音樂文化血脈的佳作代表,其不僅勇于承擔傳承與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出版使命,還為現階段我國社會先進文化建設與世界文明多樣性演進貢獻了力量。
1.勇于擔當傳承與賡續民族文化血脈的出版使命
出版業要樹立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出版工作的先進理念,深化文化產品供給側結構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品質,滿足海內外讀者日益多元的文化消費需求,實現傳承與弘揚并重的目標?!白詈蟮倪z產”作為弘揚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優秀出版物,在選題策劃、內容制作、出版發行多個環節都盡量凸顯民族音樂文化的獨特價值。首先,在該出版物選題策劃之初,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和云南省民族藝術研究院便組建了一支專業隊伍(以具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實施經驗的王群為項目總負責人,以云南民族藝術研究院院長馬云華、云南民族音樂人土土等學界、業界專業人士為執行編輯),通過長時間實踐調查和理論研究,制定了以8個人口稀少民族的音樂文化為出版主題的計劃。其次,在內容制定層面,專業隊伍歷時三年,針對云南各州市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現狀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田野調查,并以音視頻為主要呈現方式,在頌揚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之美的同時,揭示了現階段民族音樂文化瀕臨消失的現狀,引起社會強烈反響。最后,在出版發行方面,該出版物不僅進行“線上+線下”渠道建設,還積極與科研機構、同行展開交流與合作,建立長效機制,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做出巨大貢獻。如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收藏了該系列出版物并于2016年9月舉辦了系列學術研討會,這讓更多學界、業界同人和廣大讀者充分認識到 “最后的遺產”出版的重大現實意義。
2.對社會先進文化建設與多元世界文明演進有重要促進作用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最后的遺產”將云南省8個人口稀少民族的音樂文化予以傳承推廣,并提出了“文化反哺”策略,旨在以出版促傳承,加速民族音樂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多元化發展,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提供長效動力。此外,黨的十九大將文化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文化出版事業發展帶來了全新機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具有鮮明特色,又占據政策優勢,能反哺新時期出版業創新發展和品牌建設工作,實現互惠共利、協作雙贏的目標,這也是“最后的遺產”一經問世便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重要原因。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全球一體化趨勢不斷強化的今天,不僅是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更離不開中國。”[4]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歷史文化從未間斷、一直延續至今的國家,能為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演進提供重要支持。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作為不可復制的區域特色文明,能為世界文明生態建設提供巨大助力。因此,“最后的遺產”系列音像出版物在國家、政府的推動下迅速掀起海外熱潮,其中的民族風情、民俗文化、民族藝術不僅吸引了多個國家及其民眾的關注,提升了我國出版業“走出去”的影響力,還將中國故事、中國聲音客觀真實、立體多元地展現在世界舞臺上,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增添了助力。
|參考文獻|
[1]《最后的遺產》歷時3年結碩果 收錄云南一千多首原聲音樂[EB/OL]. (2015-07-21)[2020-10-06]. https://m. sohu. com/a/23608052_115092.
[2]陳紅梅. 近五年我國主題出版選題策劃特點分析[J]. 出版廣角,2020(1):18-21.
[3]王振宇,郝文輝. 新時代主題出版使命解讀[J]. 中國出版,2019(21):29-34.
[4]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