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新


【摘要】目的 探討利培酮與奧氮平對老年精神障礙患者心電圖的影響。方法 139例老年精神障礙患者,根據隨機數字法分為利培酮組(給予利培酮治療,78例)及奧氮平組(給予奧氮平治療,61例)。于治療前和治療2、4、8周進行心電圖檢查,比較兩組心電圖異常情況。結果 治療后,奧氮平組出現心電圖異常患者19例、心電圖異常總發生率為31.7%(19/60),利培酮組出現心電圖異常患者51例、心電圖異常總發生率為67.1%(51/76)。奧氮平組Q-T時間延長、竇性心動過緩、傳導阻滯及心電圖異常總發生率均低于利培酮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4、8周心電圖異常發生率均高于治療2周,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與治療8周心電圖異常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奧氮平組治療2、4、8周的心電圖異常發生率分別為8.3%、26.7%、31.7%,均低于利培酮組的22.4%、56.6%、67.1%,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作為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藥,奧氮平對老年精神障礙患者心電圖的影響較利培酮小。
【關鍵詞】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藥;老年精神障礙;心電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6.045
伴隨人口老齡化,我國老年精神障礙患者逐年增多。利培酮與奧氮平臨床療效好,服藥依從性高,為臨床一線藥物。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此類藥物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有研究發現,與未進行這類藥物治療的患者相比,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患者心臟性猝死的風險至少增高2倍[1]。本研究旨在比較利培酮與奧氮平對老年精神障礙患者心電圖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治療的老年精神障礙患者139例,根據隨機數字法分為利培酮組(78例)及奧氮平組(61例)。其中,奧氮平組男28例,女33例;年齡63-90歲,平均年齡(71.8±6.6)歲;病程2-37年,平均病程(17.6±7.7)年。利培酮組男37例,女41例;年齡62-91歲,平均年齡(73.8±5.9)歲;病程3-32年,平均病程(15.8±8.1)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入組前30d內未接受過相關治療;排除合并嚴重軀體疾病、電解液紊亂、甲狀腺功能障礙、藥物依賴患者,排除有自殺傾向的患者及存在藥物禁忌證者。所有入組患者及(或)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該研究獲得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本次研究期間利培酮組有2例患者因出現嚴重心律失常而出組。奧氮平組有1例患者因出現重度肺部感染轉院而出組。
1.2治療方法 奧氮平組患者服用奧氮平(商品名:歐蘭寧,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治療,初始2.5mg/d,最大劑量20mg/d,平均劑量(8.1±4.9)mg/d。利培酮組患者服用利培酮(商品名:索樂,浙江華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治療,初始劑量0.5mg/d,最大劑量4mg/d,平均劑量(1.19±0.86)mg/d。治療期間均不合用其他抗精神病藥,也不使用其他類型對心臟電生理產生較大影響的藥物(如洋地黃、奎尼丁、普魯卡因胺、胺碘酮、心境穩定劑、抗抑郁藥)。
1.3觀察指標 使用北京福田電子醫療儀器有限公司制造的FX-8322型十二道自動分析心電圖機于治療前和治療2、4、8周進行心電圖檢查,觀察心電圖異常情況,并由心電圖專業醫師評定結果。凡有1次異常者為異常病例。心電圖異常分組方式如下:①竇性心律異常(竇性心律不齊、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②心肌缺血(ST-T改變、Q-T時間延長);③傳導阻滯;④心律失常(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后心電圖異常情況比較 治療后,奧氮平組出現心電圖異常患者19例、心電圖異常總發生率為31.7%(19/60),利培酮組出現心電圖異常患者51例、心電圖異常總發生率為67.1%(51/76)。奧氮平組Q-T時間延長、竇性心動過緩、傳導阻滯及心電圖異常總發生率均低于利培酮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后不同時間心電圖異常情況比較 利培酮及奧氮平導致的心電圖改變常發生于治療后2-4周。兩組治療4、8周心電圖異常發生率均高于治療2周,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與治療8周心電圖異常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奧氮平組治療2、4、8周的心電圖異常發生率分別為8.3%、26.7%、31.7%,均低于利培酮組的22.4%、56.6%、67.10/e,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我國目前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人群日益龐大,抗精神病藥物的應用已非常廣泛。但目前臨床上普遍存在用藥隨意性大,對用藥安全性問題重視不夠等問題。有些抗精神病藥物的副反應較多,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較嚴重,長期服用會導致藥物性心肌炎,甚至引發心臟驟停[2]。有研究報道,抗精神病藥物可對患者心電圖產生不利影響。其中心電圖異常發生率高達45.6%[3]。
老年人隨年齡增大,普遍存在組織器官功能下降,心臟增大,心肌細胞之間結締組織增生,心臟瓣膜發生退行性改變,心排血量減少,均可導致心肌興奮性、自律性、傳導性和收縮性異常。另外,有研究發現,抗精神病藥物可能導致心肌酶升高,進而出現心電圖異常[4]。國外有學者認為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可抑制神經、肌肉細胞膜上鈉鉀鎂離子激活的ATP酶系,導致心肌復極化異常[5]。目前心臟病專家一致認為OTc間期長于500ms或者相對于基線延長60ms以上者與顯著增加的尖端扭轉性室性心動過速、心室纖顫及猝死的風險相關[6]。以上研究均提示臨床醫生在診療工作中要重視抗精神病藥物對心臟的影響,避免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奧氮平是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對多巴胺、5-羥色胺、組織胺H1、α1腎上腺素能和毒堿受體均具有高度親和力。大劑量時能降低冠狀動脈流量,使心臟處于高負荷低供血狀態,進而導致心電圖異常。同時可抑制迷走神經,促進交感神經功能興奮,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導致心肌缺血性改變,出現心電圖異常。利培酮屬于苯并異嗯唑衍生物,是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對于5-羥色胺和多巴胺D2受體具有高度的親和力,具有抗腎上腺素能及抗膽堿能作用,可造成鉀、鈉、鎂離子的改變,影響心肌復極化過程,導致心電圖改變。表明兩種藥物從藥理上均可導致心電圖異常。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奧氮平組出現心電圖異常患者19例、心電圖異常總發生率為31.7%(19/60),利培酮組出現心電圖異常患者51例、心電圖異常總發生率為67.1%(51/76)。奧氮平組Q-T時間延長、竇性心動過緩、傳導阻滯及心電圖異常總發生率均低于利培酮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相對于利培酮,奧氮平對心電圖的影響較低。作者的研究結果與Janion等[7]的研究一致。他們認為奧氮平是相對安全的,很少影響Q-T間期延長。也與CJury等[8]的研究一致。他們認為,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引起心電圖Q-T間期延長以舍吲哚危險性最高,利培酮次之,喹硫平、氯氮平和奧氮平影響較小。
本次研究期間利培酮組2例患者出組。1例男性,74歲,精神分裂癥病史。在第4周加量至2.5mg/d時患者自訴心慌、憋氣,心電圖出現二度二型房室傳導阻滯伴持續竇性心動過緩,心電監護顯示心率36-46次/min。停止利培酮治療。給予內科對癥治療,癥狀緩解,心電圖異常逐漸消失。之后給予苯二氮革類藥物口服對癥治療,追訪1年未再出現類似心電圖表現。另一例為女性,80歲,精神分裂癥病史,在第3周加量至2mg/d時患者自訴心慌,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緩,心電監護顯示心率38-50次/min。停止利培酮治療出組。后心率逐漸正常,病情緩解。之后給予奧氮平治療,追訪2年,未再出現心動過緩。結合本次研究結果:利培酮及奧氮平導致的心電圖異常發生于治療后2-4周。兩組治療4、8周心電圖異常發生率均高于治療2周,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與治療8周心電圖異常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奧氮平組治療2、4、8周的心電圖異常發生率分別為8.3%、26.7%,31.7%,均低于利培酮組的22.4%、56.6%、67.10%,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心電圖異常在第8周出現最多。提示患者心電圖異常與抗精神病藥物的用藥劑量和用藥時間呈正相關性。與此前的一項大規模的臨床研究結果相符:抗精神病藥物可以影響心臟的電生理活動,劑量越大,對心臟的電活動干預越大[9]。同時也提示臨床醫生在用藥前要檢查患者的心電圖,用藥過程中即使患者無心悸、胸悶等臨床癥狀,也要注意復查心電圖,認真比對心電圖各項數值的動態變化。用藥初期,尤其是4周內要加強病情觀察,注意多次復查心電圖。抗精神病藥物加量過程中注意勿過量、過快。
利培酮與奧氮平是老年精神障礙患者常用的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本次研究中除3例出組患者外,其余患者用藥期間均無心悸、胸悶、喘憋等不適主訴。所有患者心電圖QTc間期均<500ms且無相對于基線延長60ms以上者。竇性心動過速者心率均<120次/min,竇性心動過緩者心率均>51次/min。無心功能不全的表現,無猝死、暈厥出現。表明此兩種藥物應用于老年患者相對安全。
綜上所述,相對于利培酮,奧氮平對心電圖的影響較小,對心臟的毒副作用較心,用于老年精神障礙患者較安全。
參考文獻
[1]Ray WA,Chung CP, murray KT.et al.Stein, Atypiral antipsychoticdrugs and the risk of sudden cardic death. New England Joumal ofMedicine. 2009. 360(3):225-235.
[2]Lammers L, Zehm B, Williams R. Risperidone longarting injectionin Schizopbrenia Spectrum Illnesses compared to first generationdepot antipsy thotics in an outpatient setting in Canada. BM CPsychiatry. 2013, 13(1):1-9.
[3]程鯤.抗精神病藥物對心電圖產生的影響.醫療裝備,2018,31(11):44-45.
[4]陶云海,施劍飛,申變紅,等.應用運動平板試驗評估利培酮和奧氮平對精神病患者心血管功能的影響.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8):89-95.
[5]Ryu S, Yoo JH. Kim JH. et al Tardive dyskinesia and tardivedystonia with second -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in non-elderlyschizophrenic patients unexposed to first-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a cross-sectional and retropspective study. J Clin Psychopharmacol,2015, 35(1):13-21.
[6]Haddad PM. Sharma SG. Adyerse effects of a typical antipsychoties;differential risk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CNS Drugs, 2007(21):911-936.
[7]Janion M,Dudek A,Sielski J, et al.Long QT syndrome due toolanzapine adminisstration. Kardiologia Polska, 2006. 64(9):986-988.
[8]Gury C, Canceilo. laria P. Antipsychotic drugs and cardiovascularsafetv: Current studies of prolonged QT interval and risk ofarrhvthmia. Encephale, 2000, 26(6):62-72.
[9]Kuehn. Bridget M.Questionahle antipsyehotie presCribing remainscommon,despite serious risks. JAMA. 2010(303): 1582-1584.
[收稿日期: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