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


【摘要】目的 探討延續性語占功能恢復指導對腦梗死失語的臨床意義。方法 80例腦梗死失語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康復指導;試驗組在采取常規康復指導治療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延續性語言功能恢復指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語言能力得分及失語程度。結果試驗組患者治療后語言流利性、語言信息量、詞語復述能力、色命名、詞命名得分分別為(32.53±5.89)、(46.07±5.88)、(35.01±6.81)、(29.15±7.13)、(7.53±0.87)分,均高于對照組的(28.28±7.02)、(28.16±7.06)、(28.57±7.27)、(25.08±7.13)、(7.02±0.85)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治療后失語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腦梗死失語的患者來說,采取延續性語言功能進行恢復指導的意義顯著,可以有效提升患者語言能力并減少患者的失語程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延續性語言功能恢復;腦梗死失語;失語;語占功能得分
DOI: 10.14163/j.cnki.11-5547/r.2020.16.079
臨床資料顯示近1/4的急性腦梗死患者最后可誘發失語癥,由于急性腦梗死患者語言交流能力的突然缺乏,使得急性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在短時間內迅速的下降,并且使得患者感覺到羞恥,其次是患者感到焦慮恐懼或者抑郁等不良的心理影響[1]。研究顯示急性腦梗死患者失語癥臨床發病率高達25%以上,由于急性腦梗死患者語言能力的突然喪失使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患者會感到焦慮恐懼以及抑郁等不良心理會進一步加重。臨床康復鍛煉被認為是對腦梗死失語癥患者有效的一種康復方法,但目前臨床尚無統一定論,且急性腦梗死患者語言功能恢復程度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同時因失語癥患者無法準確描述自己病情,因此醫生很難診斷出患者是否患有其他并發癥[2]。因此,對于此類患者必須積極實施臨床康復治療。臨床康復運動一直被認為是對于腦梗死失語癥患者最佳康復方法,但因為患者語言功能恢復的程度存在較大差異,所以目前尚無統一的標準方法,作者對腦梗死失語患者采用延續性語言功能恢復指導,并進一步探討延續性語言功能恢復指導對腦梗死失語患者的具體應用價值,并結合臨床進行對比分析,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遼寧省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六科治療的腦梗死失語患者,研究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腦梗死失語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體重58.9-92.1kg,平均體重(75.9±6.7)kg;身高156-179cm,平均身高(175.1±6.4)cm;年齡58-77歲,平均年齡(65.0±4.3)歲;體質量指數20.9-27.0kg/m2;病程1-6d,平均病程(3.8±2.2)d。試驗組男22例,女18例;體重60.9-96.4kg,平均體重(76.2±6.8)kg;身高160-180Cm,平均身高(174.3±6.1)cm;年齡59-75歲,平均年齡(65.0±4.3)歲;體質量指數20.3-27.1kg/m2;病程1-6d,平均病程(3.6±2.3)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患者經磁共振成像(MRI)和標準漢語失語檢查法(CT)臨床診斷為急性腦梗死,且ABC評價為運動性失語,患者以及家屬自愿參加,簽署之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排除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②排除有惡性腫瘤的患者,不愿意參加的患者。
1.3方法 對照組腦梗死失語患者采取康復指導,臨床吞咽功能訓練、臨床伸舌訓練、臨床發音訓練以及臨床問答訓練等。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延續性語言功能恢復指導,具體方法如下:①對患者通過高級口型對位來進行唇口的發音練習,并通過對患者語音控制方法來鍛煉患者唇舌發音能力,讓患者通過鏡子觀察自己發音前后的對齊情況。②醫護人員進行語音演示并讓患者開始模仿,錄音后并讓患者繼續的糾正發音,從患者容易練習的拼音首字母到單字、短字、短句和長句等。一般患者需要鍛煉4次/d,40min/次。③對于那些發音困難的患者,給予患者足夠信心和鼓勵。聲音肌肉鍛煉的訓練方法由簡單到系統。首先,患者舌頭在兩側收縮并伸展和上下移動。通過咀嚼、閉口對患者的其他發音器官的訓練,使患者口腔器官的柔韌性慢慢發揮出來,結合其他運動的同時,訓練并恢復患者的口腔柔韌性恢復。一般患者鍛煉4次/d,20min/次。對于言語詞匯量低的患者可以鍛煉20次/d。隨訪反應性鍛煉一般通過對比鏡像和復讀機來指導患者開始訓練拼音字母,直到患者發出簡單的短語和句子發音,并通過反復對比訓練逐漸提高患者的語言靈活性和技巧之后,通過對圖片的認知和自理生活中的溝通,不斷培養患者的實際溝通能力。④對于一些沒有明顯運動障礙的患者,開始進行肢體語言和繪畫訓練。一般患者鍛煉4次/d,30min/次。對于復述能力差的患者,鍛煉5次/d。唇口發音練習指導患者通過高級口型對位,然后通過語音控制的方法鍛煉唇舌發音能力,通過鏡子讓患者在口前觀察發音對位,然后進行語音演示,讓患者開始模仿。運動中應注意配合心理護理干預,給予患者信心和鼓勵。⑤嗓音肌肉的訓練方法從基礎肌肉訓練逐漸發展到整體肌肉群訓練。第一步是伸展和卷動舌頭,將口腔內壁繞著墻壁移動。然后進行口閉、鼓腮、咀嚼等發音器官訓練,使口腔肌肉逐漸恢復彈性。在運動過程中,還可以與呼氣和深呼吸相結合進行同步訓練,從而恢復患者口腔的整體靈活性和肌肉組織和神經支配功能的語音相關肌肉。一般情況下,患者鍛煉5次/d,20min/次。后續反應練習要求患者面對鏡子并使用。以上練習患者出院后要堅持,并且定期隨訪。
1.4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語言能力得分(語言流利性、語言信息量、詞語復述能力、色命名、詞命名)及失語程度(重度失語、中度失語、輕度失語)。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后語言能力得分比較試驗組患者治療后語言流利性、語言信息量、詞語復述能力、色命名、詞命名得分分別為(32.53±5.89)、(46.07±5.88)、(35.01±6.81)、(29.15±7.13)、(7.53±0.87)分,均高于對照組的(28.28±7.02)、(28.16±7.06)、(28.57±7.27)、(25.08±7.13)、(7.02±0.85)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后失語程度比較試驗組患者治療后失語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腦梗死后失語癥患者是由患者腦損傷引起的一種語言障礙,臨床主要表現為患者語言符號的表達和患者對語言理解障礙。運動性失語癥病因主要是患者Broca區損害,表現為患者口語和語法運用不流利,除Broca區外,還可能與患者皮層下白質受損、患者腦室周圍白質受損、患者島葉受損和頂葉的類似損傷而導致患者語言功能的喪失有關[3]。目前,臨床康復訓練是腦梗死后失語癥患者的主要康復方法,臨床運動越早則治療效果越好。臨床語言訓練可以直接刺激患者神經元的生長并恢復患者語言功能,而通過早期訓練可以加速患者口腔器官新陳代謝并恢復患者高級中樞的功能。通過早期鍛煉可以預防患者咽、舌以及喉等部位的肌肉萎縮[4]。同時,利用聽覺反饋和視覺反饋來訓練患者恢復失去的動覺反饋功能,使患者恢復正常的語音和對語言的反應能力。作者在分析了國內外的臨床主要康復功能鍛煉方法的基礎上,將臨床康復功能鍛煉與目前的對失語癥患者主要失語癥問題治療方法相結合,可反饋用于臨床失語癥程度的評價。通過鍛煉患者的口和舌的發音能力來提高了患者語言能力,解決患者發音困難的問題。通過嘴型匹配以及發音示范、自我糾正等方法來發揮患者的主動性,配合心理護理而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發音能力,并且作者采取延續性的康復護理,在患者出院后積極的隨訪,指導患者。通過對患者語音量的評估來鍛煉患者的語音肌,并減少了因為失語癥導致患者語音肌萎縮的情況,增強了患者對語音肌的控制力且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語音量,增強了患者的語音跟隨能力和臨床復述能力[5]。從本試驗可以看出,試驗組患者治療后語言流利性、語言信息量、詞語復述能力、色命名、詞命名得分分別為(32.53±5.89)、(46.07±5.88)、(35.01±6.81)、(29.15±7.13)、(7.53±0.87)分,均高于對照組的(28.28±7.02)、(28.16±7.06)、(28.57±7.27)、(25.08±7.13)、(7.02±0.85)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治療后失語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失語的患者來說,采取延續性語言功能進行恢復指導的意義顯著,可以有效提升患者語言能力并減少患者的失語程度,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黃娜,郭昱琪,程偉鶴.腦功能區膠質瘤病人術后火語的超早期護理干預效果研究.護理研究,2019,33(1):134-137.
[2]郭長瓊.延續性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恢復與生活質量的影響.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17):25-27.
[3]韓斗玲,呂金菊.延續性護理對老年腦卒中患者生活能力的影響.衛生職業教育,2017,35(11):143-145.
[4]周依群,唐琦,廖堅,等.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影響因素及康復訓練的研究現狀上海護理,2017,17(6):65-68.
[5]李婷,鐘曉娣,黃西瑤,等.分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中國當代醫藥,2019(36):242-244. 248.
[收稿日期:2020-02-12]作者單位:110041 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