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廷卿



【摘要】目的 探究與分析拉莫三嗪對重癥顱腦外傷患者急診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方法 68例接受急診手術的重癥顱腦外傷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34例。對照組給予口服丙戊酸鈉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拉莫三嗪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早期癲癇、晚期癲癇發生情況、治療前后認知功能變化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術后早期癲癇、晚期癲癇發生率分別為2.94%、5.88%,均低于對照組的17.65%、23.53%,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數字廣度順背測試、連線測試B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MMSE、數字廣度順背測試、連線測試B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升高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8.82%與對照組的11.76%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拉莫三嗪應用于重癥顱腦外傷患者中可明顯的改善術后認知功能,降低術后癲癇發生率,效果突出,未增加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拉莫三嗪;重癥顱腦外傷;急診;術后認知功能;癲癇;不良反應
DOI: 10.14163/j.cnki.11-5547/r.2020.16.047
重癥顱腦外傷作為臨床上一類發病率較高的急危重癥,通過急診手術治療被當做是一種常見的有效方法,但對手術操作要求較高,且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也較高[1]。另外,有研究報道指出,部分重癥顱腦外傷患者在術后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下降的情況,對患者的正常生活質量造成了較大的影響[2]。因此,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對其進行糾正及治療至關重要?,F本院開始將拉莫三嗪應用于重癥顱腦外傷患者急診當中,旨在糾正并改善術后認知功能,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68例接受急診手術的重癥顱腦外傷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34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6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2.34±7.56)歲;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8-13分,平均GCs評分(10.23±1.75)分。觀察組中男17例,女17例;年齡21-62歲,平均年齡(40.23±7.45)歲;GCs評分9-15分,平均GCs評分(11.09±1.80)分。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均給予標準大骨瓣開顱減壓術治療,對照組給予口服丙戊酸鈉,初始劑量:10-15mg/(kg·d)分為早晚2次,口服,增加的劑量控制在5-10mg/(kg·次),以30mg/kg為最高值界限[3]。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拉莫三嗪治療,方法為:口服,25mg/次,2周后對服藥劑量進行調整增加,直至50mg/次。兩組均連續治療1個月。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術后早期癲癇、晚期癲癇發生情況、治療前后認知功能變化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認知功能評價指標包括MMSE[4]、數字廣度順背測試[5]、連線測試B檢測評分[6],評分越高,患者的認知功能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術后癲癇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早期癲癇、晚期癲癇發生率分別為2.94%、5.88%,均低于對照組的17.65%、23.53%,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認知功能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MMSE、數字廣度順背測試、連線測試B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MMSE、數字廣度順背測試、連線測試B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升高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8.82%與對照組的11.76%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手術作為治療重癥顱腦外傷的一個重要類型,盡管可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患者術后認知功能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而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有臨床研究資料顯示,重癥顱腦外傷后引起的癲癇不僅容易加重腦組織內水腫,引起腦內出血,同時還能夠進一步的增加腦組織功能損傷,對認知功能帶來較大的影響[7,8]。因此,在對重癥顱腦外傷治療時,需要盡可能的降低術后因癲癇發生而引起的認知功能降低情況的出現。在目前的臨床研究中,多采用拉莫三嗪及丙戊酸鈉作為糾正及預防術后癲癇的首選方法,其中拉莫三嗪屬于當今臨床工作中較為常用的一線抗癲癇藥物,屬于苯基三嗪類化合物,其作用機制在于以下幾點:①拉莫三嗪的應用能夠對Ⅱa型的鈉通道及神經元高頻率通道及其電摩產生較強的雙重藥物作用機制,產生較強的穩定效果,從而明顯減少異常神經元發電的發生[9];②拉莫三嗪在進入人體之后具有較強的生物利用度及較長的體內半衰期,并不會對肝腎功能帶來影響,應用范圍較廣,安全性較高[10];③拉莫三嗪的應用能夠對丁醛酸脫氫酶產生較強的抑制作用,從而提高突出后GABA通道的親和力,顯著促進降低興奮性神經遞質的釋放,在控制癲癇發生發展的同時,減少對術后認知功能產生的不良影響等[11]。
結合本次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早期癲癇、晚期癲癇發生率分別為2.94%、5.88%,均低于對照組的17.65%、23.53%,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MMSE、數字廣度順背測試、連線測試B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MMSE、數字廣度順背測試、連線測試B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升高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8.82%與對照組的11.76%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可見,拉莫三嗪應用于重癥顱腦外傷患者當中能夠發揮較強的改善神經元細胞功能的作用,并對腦神經元癲癇樣發電產生較強的抑制,從而更好的減少對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造成的損傷[12]。
綜上所述,拉莫三嗪應用于重癥顱腦外傷患者當中可明顯的改善術后認知功能,降低術后癲癇發生率,效果突出,未增加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
參考文獻
[1]谷培棟,張世耀,張立芳.拉莫三嗪聯合醒腦靜對創傷性顱腦損傷繼發癲癇患者神經功能、認知能力的影響.中國藥業,2019,28(3):71-73.
[2]趙繼宗.臨床神經科學發展面臨的新機遇與挑戰.中華醫學雜志,2018. 98(29):2297-2298.
[3]薛海,孟祥雨,董千金,等.重型顱腦損傷并發醫院獲得性肺炎的相關因素分析.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8. 34(2):90-91
[4]賢英娉.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采用亞低溫治療的效果及護理對策.醫藥前沿,2017,7(2):204-205.
[5]許瓊冠,李強,徐鵬翔,等.拉莫三嗪列腦外傷術后患者認知功能及癲癇的作用研究.西南國防醫藥.2018,28(11):1004-1005.
[6]過群,高偉,張家留,等.不同營養支持方式對重型顱腦損傷病人預后的影響.腸外與腸內營養,2014,21(4):226-227.
[7]朱輝,周樹生.急性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血清NSE、MMP-9水平及與腦部神經功能恢復的關系.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3):3326-3327.
[8]章曉富,陳瑛,高慧麗,等.拉莫三嗪添加-替換治療丙戊酸治療無效的癲癇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4. 27(1):50-52.
[9]張民,李勤樸,馮曉奇.超低位去大骨瓣術聯合亞低溫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的臨床療效中國處方藥,2015, 13(11):6-7.
[10]王環鑫,王鳴璐,申紅爽,等.拉奠三嗪用于癲癇治療的有效濃度范圍評價.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9, 35(1):24-27.
[11]石磊.亞低溫治療45例重癥腦血管病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24):117-118.
[12]董寧為,夏學巍,馮波,等.丙戊酸鈉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神經保護作用及癲癇預防效果的臨床觀察.醫學綜述,2018,24(20):4137-4141.
[收稿日期:2019-12-10]
作者單位:252000 聊城市中醫醫院重癥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