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佳佳

摘 要:該文結合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以安徽省淮河中游地區為例,通過分析淮河中游現狀水環境、水生態問題,從岸線環境保護、河湖生態建設、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城區段生態修復等多方面提出了淮河中游生態建設的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生態效益,努力保障生態環境用水,為構建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淮河(安徽)經濟帶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淮河中游;生態建設;湖泊治理;環境保護
淮河發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自西向東流經豫、皖、蘇三省,在三江營入長江,流域面積19萬km2。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將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作為推動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工程,2018年國務院批復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1]。
安徽省淮河流域地處華東腹地,境內流域面積占全流域約1/3,毗連我國經濟最活躍、市場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承東啟西,物產豐富,土地肥沃,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是國家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基地和交通要沖,戰略地位極為重要[2]。
1 生態環境現狀
安徽省淮河沿線共有394個水功能區,其中219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水功能區達標率64.6%,基本達到階段控制目標;流域內170個城鎮1278個入河排污口的監測資料顯示,重要入河排污口有大約1/4未達到排放標準;流域內45條跨省河流49個省界斷面全年水質達標測次比例為45.7%[3]。目前,淮河中游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如下[4]:
1.1 水環境質量差,常態化污染加重 近年來,隨著流域內粗放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生活污染、農業面源污染排放已呈常態化,且隨著人口增長呈日趨嚴重的趨勢,區域水生態環境無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地表水嚴重污染的同時,淺層、深層地下水質也趨于惡化。
1.2 水空間管控少,萎縮性開發嚴重 目前,淮河沿線城市群發展迅猛,帶來了城市空間的不斷外擴,天然水面受到侵占,濕地面積日益萎縮,生態用水被大量擠占,河湖生態功能退化。
1.3 水循環效率低,生態性基流匱乏 由于淮河水量的洪枯變化大,加之地下水超采嚴重,流域內生態用水和環境用水過量透支,枯水期河道內生態基流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生態環境愈發脆弱,生物生境急劇惡化。
2 生態建設措施
2.1 岸線環境保護
2.1.1 入河排污口整治 目前,淮河中游共有入河排污口332處,其中工業排口131個、農業排口108處、混合排口93處。需對位于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法律禁止設置排污口的水域內現有排污口以及其他禁止設置水域內的現有排污口,提出限期關閉建議;對其他排污口采取調整、改造和深度處理、規范化建設等治理措施或綜合治理措施。
2.1.2 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目前,安徽省沿淮大部分地區仍多以農業耕作為主,農村人口密集分布于淮河兩岸,農村及農業污染成為流域內重要污染源。加快農村生活污染處理,實施農村垃圾、污水、廁所專項整治,推進生活垃圾處理向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發展,開展農村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徹底改善淮河兩岸農村生存環境。積極推進農業面源綜合治理,加大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著力消減流域農業面源污染負荷。
2.1.3 開展船舶港口污染控制 隨著引江濟淮工程的開工建成,淮河作為安徽省內重要的水運大通道,其航運功能越發顯現,但淮河沿線非法采砂現象嚴重,港口、船舶污染問題日趨突出。加強船舶運行污染防治,規范船舶污染物排放監管,控制船舶運輸環境風險,集中整治沿淮非法碼頭,開展港口作業污染專項整治,打造綠色共贏的生態水運。
2.2 河湖生態建設
2.2.1 湖泊生態保護規劃 湖泊是重要的生態資源,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提供水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服務功能[5]。淮河中游兩岸10km2及以上的湖泊有19個,湖泊面積達1550km2,其中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有瓦埠湖、城東湖、城西湖、高塘湖等4處,供水規模約7600萬m3/年,供水總人口38萬人。湖泊生態保護的關鍵是維持其必需的生態需水量,本次根據水文情勢特點,提出淮河中游各重要湖泊適宜生態水位,保障湖泊生態環境需水要求。相關成果見表1。
2.2.2 生態廊道建設規劃 在不影響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水利樞紐工程生態效益,保障淮河枯水期河道生態流量,以臨淮崗工程、蚌埠閘為節點,分段恢復區間灘地、河口自然濕地,結合蓄水工程特點分梯級建設濕地系統,營造枯水期良性生態環境,打造淮河干流生態綠色廊道。重點考慮蚌埠閘以上河段以水源地保護為主,蚌埠閘以下河段以水生態修復為主的建設思路,實施干流水源地保護、典型區域污染源綜合治理、重要種質資源保護、廢棄生產圩生態恢復等工程。
2.3 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 淮河流域是富煤地區,淮南礦區位于華東腹地的安徽省中北部、淮河中段,煤炭礦藏極為豐富。采煤沉陷區的不斷擴大,破壞了現有土地的完整性和耕作條件,加劇了土壤侵蝕,擾亂了區域地表水、地下水循環體系,生態環境十分脆弱[6]。通過局部河道開挖,建設節制閘、滾水壩、提升泵站等工程措施,可以實現采煤沉陷區與淮河干流、泥河、架河、西淝河等周邊水系的系統聯通,構建健康良性的水循環體系改善塌陷區水環境質量、水生態容量;同時,針對現狀沉陷區內主要污染物為有機質,根據塌陷區不同的水位特點,選用適宜的植物種類,構建濕地生態系統,改善水質。
2.4 城區段生態修復 淮河中游兩岸人口主要分布在鳳臺縣、淮南市、懷遠縣、蚌埠市、鳳陽縣、五河縣等主要市縣??山Y合城市總體規劃,選取有條件的重點河道灘區,通過地形恢復、生物配置、景觀綠化等多種方式,打造沿淮城市濕地公園,修復重點城區段生態環境,改善局地水質,提升城市生境。根據河道灘地的高程分布特點,利用多年平均水位、設計洪水位作為分級控制線,分梯度對重點城區段灘地進行生態修復。標高在多年平均水位以下區域,清除河底淤泥,改善基底環境,配置沉水型濕地水生植物,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標高在多年平均水位-設計洪水位區域,局部微地形改造,打造濕地生態基底,配置耐淹低矮灌木、水生植物;標高在設計洪水位以上近堤防區域,通過適當的土地平整,將淺灘區多余土方堆至堤防坡腳,在堤防迎水側打造二級平臺,保證堤防安全的同時,提供城市居民適宜的濱河活動場地,配置景觀性、多樣性的灌木、喬木,同時配備一定的科教文體設施。
3 結語
本著“全面保護、生態優先、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方針,通過分析淮河中游存在的環境問題,打造淮河綠色生態廊道為主線,改善流域環境質量為目標,通過岸線保護措施,改善、修復河道生態環境;明確提出沿淮重要湖泊生態水位,保護沿湖濕地;利用水系連通等工程措施,發揮沉陷區蓄水、供水作用,修復沿淮采煤沉陷區水生態。通過加快淮河中游生態建設,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生態效益,努力保障生態環境用水,對于積極推進淮河中游“三水共治”新局面,構建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淮河(安徽)經濟帶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Z].2018.
[2]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淮河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Z].2013.
[3]國家水利部,發改委,環境保護部.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2011—2030年)[Z].2011.
[4]朱群.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中的水環境問題研究[J].綠色科技,2016(16):107-108.
[5]孟偉.湖泊“水環境與水生態安全”依然任重而道遠[J].科技導報,2017(9):01.
[6]孫曉娟,孫瑤,陳永春.淮南采煤沉陷區濕地保護與利用模式研究[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6(11):5-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