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妮 郭瀟璐
[摘 要] 課程改革的推進使教師的作用和功能發生深刻變化,教師是課改的直接實施者,教師在課程改革中起支配作用,教師在課改中的功能發生變化,由灌輸式教師轉變為教練式教師,由包辦式教師變為引導者教師,由封閉型教師變為開放型教師。
[關鍵詞] 課改;教師;主導作用;功能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12-0052-03
一 教師是課改的直接實施者
課改通常是一項自上而下的改革,它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全面、長周期的過程,從國家層面政策的制定出臺、學校領導的宏觀布置把控、分管院長的推行實施,到普通老師的直接操作,每一個角色都要在其中發揮各自的作用。從國家層面來講,隨著教育環境的不斷變化,課程教育也需緊跟變化了的形勢。如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2012年教育部又公布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政策出臺后,各地各學校就要制定實施方案,怎么改,從哪些方面改,通常不會一下全面鋪開,而是采取示范、試點的方式,分管院長就會從當前比較成熟的一些院系、專業布置整改,接著要做的就是一線教師的具體操作。國家層面的推動,學校的支持,老師的實施相互配合,共同發揮作用才能完成課改這一復雜的工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前面幾項都是在鋪墊、都是在準備,離真正實施還有一定的距離,可以說不管你的準備工作多么充分,多么到位,多么完美,如果沒有老師在課堂上的直接操作,一切都歸于零。因此,不難理解,教師是課改的根本動因,“教師是一切教育變革的生力軍”,他的直接實施才使課改拉開了序幕。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手段、新的策略、新的設計方案的出臺,要想發揮預測的效果,都必須有教師的參與。
然而我們總會陷入這樣的一個“悖論”,在課改中教師是根本動因,但通常教師群體也是極其抵制這一變化的。原因不外乎這樣兩種情況,第一種,習慣的行為模式輕易不愿改變。從中國人的觀念上來講,中國人喜歡的是穩定的生活,一輩子待在一個地方,一輩子做一份工作,所以當習慣的東西要改變,就會從本能上去抵抗。對于教師來說也一樣,他們已有的那些知識、技能和一定的行為模式,產生的良好的效果,使其存在于一定的“舒適地帶”,一旦變化,就會面臨不適應和未知的東西。于是各種推脫的理由,年紀大了,課改是年輕人的事,我教了一輩子書,都是這樣教的,拒不改變;來自學生的不習慣,有的老師剛剛鼓起勇氣開始教改時,學生反映這樣學習還不如傳統的方法能學到知識,不支持老師的改變,從而使其扼殺在搖籃中;傳統的教學方法,備課、灌輸、批改作業,只需要把自己的課備好、講好即可,學生被動接受,不需要去準備學生對教師的質疑或意外的反應,而且多年的教學習慣使其覺得要摒棄之前現成的內容,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占用更多時間也是其不愿意做出努力和改變的主要原因。第二種,成本與收益的計算,即“實用主義”的理性計算結果。高校老師由于有科研任務,在評職稱方面教學的分值很少,所以不愿意在教學中付出更多;每年年終都對老師進行評教活動,擔心教改影響學生對其的考核評價;也有擔憂因為課改,影響到學生成績,所以通過理性的分析之后,教師覺得課改成本太高,得不償失,因而喪失了擁抱不確定的行為。這便形成了原本不堅定,有點苗頭被打擊的情況。
理性地對待這種狀態,創造性地提供一些條件,促使教師改變,發揮其主導作用,至為重要。首先要解決的是教師對課改的認同觀念,時不時灌輸必須要改,不得不改,不改就會被淘汰的理念。奧地利著名學者米塞斯指出:“人所做的一切是支配其頭腦的理論、學術、信條和心態之結果。在人類歷史上,除開心智之外,沒有一物是真實的或實質性的。”課改的基本思想和前提就是教學理念先行,有了先進的理念,才會有相應的教學行為和方式方法。從這個角度講,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靈魂,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精神主宰。推行高校課改首先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真正樹立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理念。同時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社會,知識以人們無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因此,具備學習的愿望、興趣和方法,比記住一些知識更為重要。而且學生現在隨時都可以上網查閱知識,如果你沒有新的東西,學生如何會信服。再者作為思政課老師,在高校的教學內容中怎樣做到區別于初高中,也是一大挑戰,這必須從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管理幾個方面做出改變。其次,營造一個全員課改的環境,毋庸置疑,環境對人的影響作用是非常大的。學校的分管領導應該在隱性文化方面,為鼓勵教師積極課改更新相一致的校園文化,將這些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于無形中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簡言之,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讓教師一直存在于一種自我創設的改革情境中,引導和鼓勵其專業實踐朝向符合我們預期的、有利于課程實施的方向發展。在課改技術方面,要為教師提供具體專業的指導,建立課程專家、研究助理與學校老師之間的一對一的溝通交流和協作,使其明確課改的方向。同時,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資源配置、網絡平臺的培訓以及去效果良好的學校去學習經驗的機會。再次,建立制度保障機制。學校和行政部門要調整現有的規章程序,創設有利于課改教師改變的保障制度。如對課改教師的工作量要有傾向,如1:2的比例;課改老師的自由度更高,他可以根據自己課程的設置進行考試改革;再有要推動建立教師評價制度,評優、評模要優先等機制。最后,要跟課改老師簽責任書,專人負責溝通、督促、交流,并在有一定成效后,進行全院的推廣,這樣才能保證課改能順利展開。
總之,通過各種途徑將教師課改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能夠在接下來的行為中發揮他直接實施者的作用。
二 教師在課程改革中起支配作用
在教學中,我們通常說教育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二者相互配合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新課程改革提倡以學生為中心,即在課程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退到幕后,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但是大家應該明白的是無論教師在課堂上是灌輸者還是引導者,無論學生在課堂上是被動傾聽者還是積極主動思考者,其實都離不開最初的老師對課程的設計安排。實際上在整堂課上,老師的安排對學生起推動作用,教師不變,課堂不變,教師變了,課堂也在變。不同的教學設計和安排,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做的、學到的內容、培養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我們以高校思想政治專業一年級學生開設的“毛澤東思想概論”課為例,體現教師的支配作用。
教學設計1:教師以教材為主要載體,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用講授方式,系統講解毛澤東思想的內涵、歷史地位、形成與發展、包括的主要理論等,在課堂上學生只是做做筆記,偶爾的互動來自老師對某一事件或某一問題的提問,課下完成老師布置的思考題即可,當然考試內容也大都是與課本內容知識點相關的選擇題、簡答題和論述題。毛澤東批評的“讀了幾本馬克思的書,就那么照著講,比較單調。講話,寫文章,缺乏說服力”。
教學設計2:教師覺得學習“毛澤東思想概論”不能只看書本內容,而應該閱讀毛澤東的著作,因為毛澤東的著作是毛澤東思想的集中概括,通過學習原著一是還原當時的情形,貼近偉人、貼近戰爭年代,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二是“毛澤東思想概論”中很多內容在初中高中的政治課本中已學過,如果在大學的課堂中仍然只是重復知識性的內容,學生的學習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且我們學習這個歷史時期的內容,應該認真閱讀毛澤東的相關著作,通過讀經典,了解歷史,開啟智慧,提高學問,開闊視野,“用歷史教育青年”。三是通過讀原著可以學習到毛澤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也是我們著重要在大學思政課堂上培養學生的關鍵。基于以上思考,課程設計完全摒棄書本,以毛澤東各個時期的經典著作為載體,這些著作的選擇都是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如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論十大關系》等,全班分成十個小組,每組五人,每個組抽到一個內容,重點去讀,然后根據預先給出的問題去展示本篇著作的寫作時間、寫作背景、中心思想,主要內容以及理論與現實意義。通過閱讀——討論——展示——總結四個環節完成整個流程,使學生最終達到閱讀經典、分析問題的目的。在這次的課改設計中,教師需要做的是著作的選取、課程的設計、課上的引導、課后的總結與提升。當然課程的考試也是根據學習內容進行改革進行開卷考試。
課程設計3:通過前兩次的課改情況,老師和學生的溝通,覺得完全脫離課本不是特別科學,應當將學習教材與學習毛澤東的著作結合起來。基于這一原因,這次課程設計為三個板塊。第一板塊:通過課下閱讀《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義論》三篇著作,課堂展示分析其寫作的背景、中心內容、反映的思想,對當下又有何現實意義等內容,結合書本知識,深刻理解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的理論。第二板塊:課下觀看影片《重慶談判》《開國大典》,課上小品展示片段,還原當時的歷史情形,從感性層面進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當時聯合政府沒有成功?加深對當時中國現狀的了解,明白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艱難,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第三板塊: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當下的熱點問題作為素材,在課堂上討論,分析這是否能反映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基本的理論內容毛澤東思想的內涵和歷史地位,毛澤東個人等都由老師上課前給學生交代清楚。除此之外,校訊通上也上傳了相關資料和內容,并且線上的視頻和一些有爭議性的問題都會在學完相關內容后布置下去讓學生完成。當然考試也是結合理論知識和拓展內容進行,學生無須擔心學習內容與考試內容不一致。
老師的課程設計不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也是不一樣的,當然培養的能力也不同,課程設計1中學生被動接受,主要考查的是知識的能力。課程設計2中學生開始成為中心,需要完成閱讀任務,思考任務,學生的知識、思考問題、合作溝通能力都得到了鍛煉。課程設計3加入了小品的演出,對當前熱點問題的分析思考,線上的內容討論等,培養了學生自我設計教學內容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可以說這樣的變化,完全在于教師,課程設計不同,結果目標就不一樣,學生學習到的東西、培養的能力也有差異。以學生為中心的前提也在于教師,可以說學生參與到學習設計中來的概率還不大,只能說教師考慮到多少完成多少,這也充分說明了教師發揮的支配作用。
三 教師在課改中的功能發生變化
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改變促使教師自我角色的認定上也要有變化。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扮演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新課改要求教師的角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管理者、控制者、權威者,其功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應當是由灌輸式教師轉變為教練式教師,由包辦式教師變為引導者教師,由封閉型教師變為開放型教師。
(一)由灌輸式教師轉變為教練式教師
老師首先應當從臺前退到幕后,過去老教師在傳授青年教師經驗時總會說,講臺就是我們的舞臺,你一旦登上去就是演員,全場人都在觀看你的表演,而你就是舞臺的中心,全場由你掌控,下面的學生只是聽眾,因此出現了老師自我陶醉其中,完全忽視學生的感受的現象。甚至有的老師能全程低頭讀兩小時而不管不顧,學生的積極性怎能得到發揮。現在老師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老師需要適應,同樣地學生也需要適應,長久地被動地學習也使學生養成了聽著寫著的習慣,突然之間讓他們去動腦,去做多余的作業,很多學生態度不積極,消極懈怠。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首要的任務就是給學生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給他們創設一個寬接納的、高支持性的、強寬容度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育過程中來。教師要成為學生最可信賴的心理支持源,從居高臨下的權威者轉向平等的參與者、合作者,和學生一道去探索真理的奧秘。用適當的方式,讓學生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放松,給學生舒適的感覺。大學文科課堂沒有標準的答案,有的只是各抒己見,自圓其說,安全的環境對于激發學生的思維、高漲其探索的熱情非常重要。教師這時只是一個教練的身份,在場下偶然的指導,給他們賦予一定的能量,必要時充當啦啦隊高喊“加油”即可,讓學生在場上自由地跳躍。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信心會被激發,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個性化和多樣性的創造過程。
(二)由包辦式教師轉變為引導者教師
教師應徹底改革教育觀念,注重引導,這就需要其不要再過分依賴教材,不要強調知識的系統性,不要把焦點只放在“是什么”上,而應該創造性地發揮教學過程中的可支配因素,如開發、利用線上線下的課程資源,加大其內容彈性。同時教師還需要在課程整合、課程設計和課程開發上下功夫,由過去的“教”課本變為“編”課本,創造性地發揮教育智慧的空間。在引導學生時,教師一是應注意要靈活處理教材,作為入門內容,一定要選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發現興趣所在,讓學生樂于參與、喜于探究、勤于動手。如毛澤東思想概論課中用編排小品的方式讓學生走進那段崢嶸歲月,提高學生探索的興趣。二是幫助學生去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掌握學習策略,與學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從而讓學生能夠參與到學習規劃的過程中來,真正做到師生共同開發課程、創新課程、豐富課程、互教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合作整體”。
(三)由封閉型教師轉變為開放型教師
封閉型授課主要就是教師備好課,在課堂上拿著一本教材和備好的教案,執照規范嚴謹的教學大綱,系統順序地從前講到后,這種操作機械呆板,課堂效果可以預見,不會有什么驚喜也不會有什么驚嚇,按部就班,所以說一個老師上一門課可能教案能用很多年。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對學習沒有期待,厭學情緒嚴重,探求知識的欲望被嚴重壓制。課改理念下,教師要向開放型方向轉變,開放體現在很多方面,一是課程的開放,教材只是一個參考,結合教材我們可以設計出很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案,只要你的教學目標確定,能去培養學生的分析、思考、合作的能力就可以;二是教學手段的開放,現在很多課程都有網絡課程,單純靠課上的那點東西已不足以給學生提供更多有價值的資源,所以網絡課程的建立對于開放性教學很有益處;三是教學形式開放,由教師上講臺變為學生上講臺,由教師給答案變為學生找答案講給老師聽,由老師提問題變為學生學會提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小組之間都可以互學互助互評,達到葉圣陶先生說的“教是為了不教”這樣的境界與目的。
當然,不管教師的地位和功能怎么變,有一個我們一直要堅持的指導理念是以終為始,走過一段時日后,想想我們做的這些改變有沒有偏離我們的目標,有沒有背離我們的目標,我們努力的是不是還是向著終極目標前進,如果沒有,請退回去重新調整。總之,課改是教師的“強身術”,是教學的“增效劑”,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學會的是耐心等待,留夠充足的空間和足夠長的時間給孩子成長。不要剝奪他們思考的權利和犯錯的權利,給他們舞臺,學生的表現可能超乎你的想象。學會等待,陪伴孩子一起成長,課改的成功需要教師的等待和堅持。
參考文獻:
[1]羅生全.70年課改的變遷、收獲與經驗[N]中國教師報,2019-10-02.
[2]雅羅斯拉夫·帕利坎.大學理念重審:與紐曼對話[M].楊德友,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