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文晉 白曉紅
摘要:簡要論述小兒體質與哮喘的關系。探討近年來醫者對兒童中醫體質與哮喘關系的研究結果,并總結哮喘兒童的體質分布類型主要以特稟質、氣虛質、陽虛質為主,指出建立小兒哮喘體質分型的意義。
關鍵詞:小兒;體質;哮喘;展望
中圖分類號:R25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20)12-0098-04
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和細胞組分共同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這些炎癥細胞會引起可逆性氣道通氣受限,導致氣道高反應。通常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喘息、氣促、胸部緊迫感、咳嗽,呼氣延長伴喉間痰吼哮鳴等癥狀[1]。哮喘是兒科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全球兒童哮喘的發病率呈逐年上漲的趨勢,不僅嚴重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還給家庭造成極大的經濟負擔。現代醫學主要以吸入速效β2受體激動劑、吸入型糖皮質激素等對癥治療為主,在哮喘急性發作期可迅速起效,而對于緩解期患兒有局限性,患兒常不能長期規律用藥,會導致部分病情復發。西醫治療哮喘(尤其緩解期)的療效欠佳,近些年中醫藥通過改善患兒免疫功能治療哮喘以逐漸凸顯特色。祖國醫藥重在調節一身陰陽平衡,扶正氣以祛邪以達到減少哮喘的發生。在臨床實踐中將“治未病”理論與“小兒體質”學說相結合,對哮喘患兒進行體質調節,早期識別、早期預防、早期治療,使患兒病情平穩,已達到減少復發次數為目的。
1 小兒體質學說與哮喘的關系
1.1 古代學者對小兒體質的研究
1.1.1 純陽之體 首見于唐末宋初所著的《顱內經》[2]:“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元氣未散”。葉天士[3]也在《幼科要略·總論》說:“襁褓小兒,體屬純陽,所患熱病最多。純陽之體又稱體稟純陽,即生理狀態下陽相對大于陰。今則概括為“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其病理特點一方面易從陽化熱,由熱化火,故小兒在臨床上以熱性疾病較多。另一方面為小兒臟腑輕靈,修復能力較成人快,正如《小兒則》云:“其臟腑輕靈……則一藥而愈”。
1.1.2 稚陰稚陽 首見于吳氏[4]所著的《溫病條辨·解兒難》“稚陽未充,稚陰未長也”。亦指小兒的生理特點為“臟腑經絡嬌嫩,氣、血、精、津液未充盛,脾胃運化功能薄弱、腎氣不固、腠理不密、膽怯神弱、骨骼未堅等”。現概括為“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其病理特征為“發病容易、傳變迅速”,指無論是有形之質,還是生理功能都是不完善的,不易抵御外邪,感受外邪后病情變化之大之快,即“ 易寒易熱、易虛易實”。
1.1.3 臟腑三余四不足學說 明代著名兒科世醫萬氏[5]總結前人經驗提出小兒“五臟中,陽常有余,如肝有余,心有余,陰常不足,如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腎常虛”。這一論述指出了臟腑三余四不足的特點。由于小兒臟腑嬌嫩,形氣皆未充盈,尤其肺、脾、腎更為突出。五臟學說也決定了小兒疾病的發病特點,即小兒時期的大多數疾病都與肺脾腎三臟不足有關。
1.2 現代學者對小兒體質的研究 現代學者李氏[6]認為小兒的體質與父母的遺傳、精神、環境等因素有關。商建臣[7]總結了小兒體質具有相對不足、易感性、易變性、可塑性大等特點。蘇樹蓉等[8]根據小兒肺脾腎功能特征將小兒體質分為均衡質,不均衡質2種,不均衡質又具體分為脾腎質Ⅰ型(陽多陰少)、脾腎質Ⅱ型(陰多陽少)、肺脾質Ⅰ型(陰少陽多)、肺脾質Ⅱ型(陽少陰多)。任曉敏[9]將小兒體質分為5類,分別為均衡體質、氣血虛體質、痰濕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并概括了其臨床特征。汪受傳[10]最新將兒童體質概括為均衡質和不均衡質2類,和平質、陰虛質、陽熱質、陽虛質、氣虛質、血虛質、特稟質、痰濕質并描述了各種體質的臨床特征、日常生活及飲食調護。
1.3 體質與哮喘的關系 小兒體質的差異性是由先天稟賦及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先天稟賦在現代醫學被稱作遺傳因素,先天稟賦是小兒體質強弱的前提條件,是機體陰陽失衡,氣血盛衰和生理功能差異的體現。《素問》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小兒體質的強弱決定是否發病,小兒體質的強弱是疾病發生轉折的重要因素,若小兒正氣充沛,外邪則不容易侵襲人體,從而避免疾病發生,現研究先天遺傳因素是哮喘發生的主要病因。中醫認為伏痰為哮喘的夙根,哮喘反復發作病理基本是頑痰難去,外邪難防,其主要于患兒肺、脾、腎功能不足體質狀態密切相關。人體的水液代謝是由肺、脾、腎三臟共同參與完成,“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痰之本水源于腎”,若肺、脾、腎一臟功能失司,就會導致水液代謝失常,痰飲內生,形成“夙根”,引發哮喘。因此,改善兒童肺脾腎不足體質是防治哮喘的重要舉措。
2 學者對小兒哮喘體質的研究結果
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兒童哮喘體質標準,現有關哮喘患兒體質研究主要以王琦成人體質九分法、中華中醫藥學會頒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及以醫者的臨床經驗所劃分。
康立媛[11]以小兒的生活習慣,生長發育情況及小兒的神、色、形,舌脈等為依據對364 例發作期哮喘兒進行臨床體質分型,分為了氣虛質、痰濕質、陰虛質、瘀血質、濕熱質、氣郁質、陽虛質都(或)兼雜氣虛質或特稟質,臨床最常見的體質為氣虛質兼特稟質,并說明了辨別哮喘患兒體質是臨床辨病、辯證,治療的重要依據。修嬋根據王琦[12]的中醫體質學為標準對72例哮喘兒童進行體質分類,認為特稟質較為多見、瘀血質、陰虛質、氣虛質、痰濕質次之。趙霞等[13]對120例哮喘患兒根據五臟稟賦來進行中醫體質劃分,結果表明肺稟不足質、脾稟不足質、腎稟不足質,肺脾均不足質,肺腎均不足質,脾腎均不足質,肺脾腎均不足質7大類,并總結出肺稟不足質,脾稟不足與哮喘發作的關系最大。夏晨萍、李利清等[14]基于王琦[15]的九分法也對100名哮喘患兒進行了體質辨識,將哮喘體質分為特稟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氣虛質兼陽虛質5大類,特稟質最常見,治療應于扶陽為主。張洪玉、張海軍等[16]對212例哮喘緩解期兒童進行體質干預,研究表明現肺稟不足偏陰虛質、肺脾不足偏氣虛質、脾稟不足偏氣虛質的兒童易患哮喘,并提出早期認識小兒體質特點,能及時的預防哮喘的發生。杜云紅等[17]根據200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頒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18]為依據,對572 例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患兒進行臨床觀察,并總結了哮喘緩解期患兒主要的體質類型為氣虛質,陽虛質、濕熱質、痰濕質,指出對于治療哮喘緩解期應補氣健脾扶正、化痰利濕。劉映玲、鄭艷萍等[19]通過調查問卷方式對 591例哮喘患兒進行體質分析得出,多數表現為復合性體質,以特稟質、氣虛質、陽虛質、痰濕質、濕熱質5種為主,并提出重視日常調護,調整哮喘患病體質,以減少哮喘復發為目的。由于小兒臟腑三余四不足,其小兒生理功能及生理特點皆未發育成熟,又結合小兒為稚陰稚陽,患哮喘病證情況較比成年人要簡單很多,結合白曉紅教授的臨床經驗,將小兒哮喘體質依據五臟稟賦結合氣血陰陽劃分為肺氣虛型、脾氣虛型、肺脾氣虛型、腎陽虛型、脾腎陽虛型。
綜上所述,大多數學者表明兒童哮喘體質分布規律以氣虛質、特稟質,陽虛質為主,多為肺氣虛、脾氣虛、脾陽虛、腎陽虛。故說明小兒的三不足體質特點決定了小兒哮喘的發病。后天的環境,飲食規律,鍛煉等也是會導致哮喘的復發。[HJ2.8mm]
3 小兒哮喘體質的意義
3.1 體質與治未病 通過對哮喘易感兒童平時異常活動的捕捉,進行體質辨識后,采取食補,秋冬季膏方,中醫推拿、拔罐、針灸、穴位貼敷療法等相應的手段進行干預,從而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使易患哮喘兒氣血充盈,陰陽平衡,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汪受傳等[19]在論述兒童體質,不同體質兒童進行不同飲食調理方法以治未病。如氣虛體質的小兒,飲食中應多攝入清淡食物,避免多食油膩肥甘之品,多食瘦肉、燕窩、茯苓、山藥、大棗等。陽虛小兒宜吃溫熱忌生冷寒涼,宜吃羊肉、雞肉、砂仁、補骨脂、桂圓等。陰虛質兒童的飲食宜食平和滋養忌溫燥類食物,如牛肝、雞蛋、百合、沙參、桑葚等。使哮喘易感兒童的體質始終保持陰陽平和的狀態,進而減少小兒哮喘的發生。
3.2 體質與用藥規律 小兒各方面都處于屬于未完善的階段,用藥原則應該輕巧靈活,謹慎應用。由于小兒的病理特點陰陽虛實寒熱錯雜,在用藥方面更應該注意符合小兒的體質特點。尤其哮喘易感兒童用藥應與小兒體質相吻合。如氣虛體質宜扶正忌生寒耗氣等藥物。陽虛質兒童宜溫補忌苦寒滋膩之品。陰虛體質患兒宜甘寒忌辛溫之品以防止傷陰。對于特稟質患兒應避免使用蟲類藥,及過敏性的藥物。藥物的寒熱溫涼與哮喘易感兒童體質的合理考量下,會改善小兒的偏頗體質,繼而預防哮喘。
3.3 體質與辨證論治 體質雖具有相對個體性,但卻可以通過治療來改善、調整。證,即證候類型。不同的體質的患兒則表現不同的證候類型。辨證論治蘊治含著辨質論治,辨質論治為辨證論治的基礎。辨證與辨質結合運用在哮喘的治療,才能達到“因人制宜”、“因質制宜”,提高臨床療效,防止哮喘的復發。宋桂華等[20]根據臨床研究將兒童哮喘體質分為5種類型,表明同一種體質在發作期和緩解期的治療有區別,在發作期和緩解期不同的體質治療也不同。如陽虛體質者可用金匱腎氣丸加減以溫陽固攝,納氣平喘,改善患者陽虛的偏頗體質狀態;對于陰虛體質,可給予沙參麥冬湯加減以滋陰潤肺,止咳平喘;虛寒體質者可予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等。
4 小結
近年來眾多學者對小兒哮喘體質進行闡述,根據對患兒的臨床觀察及自己的臨床經驗給出了獨具特點的小兒哮喘體質分型。可謂是百花齊放,但是這也是學術爭鳴,這一問題皆帶來了優點,也帶來了問題,好處則學者互為借鑒,互為補充,推動了兒科體質體系的不斷發展。但是眾多學者,眾多兒科體系缺乏統一性,標準性。分型過于籠統或繁瑣,不能與現代醫學相結合,不能更好的在臨床治療上運用。因此希望學者建立哮喘兒童中醫體質數據庫,建立一個統一的、標準的哮喘兒童體質分型,進而指導臨床醫生對小兒哮喘預防,治療及預后的工作。運用調節小兒體質,增強機體正氣以抵御外邪的能力,減少兒童哮喘的發生,提高小兒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王雪峰.中西醫結合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2]顱囟經.四庫壘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
[3]葉天士著,華岫云編訂.臨證指南醫案[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4.
[4]吳塘.溫病條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
[5]萬全.萬氏家藏育嬰秘訣[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6]李珉景,張雯,南源釋,等,從小兒體質辨治多發性抽動癥[J].現代中醫臨床,2014,21(2),51-53.
[7]商建臣.小兒多發性抽動癥與中醫體質的相關性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09.
[8]蘇樹蓉,鐘柏松.1 061例小兒體質調查及體質分型的研究[J].中醫雜志,1996,37(10):613-616.
[9]任曉敏.小兒體質辨證施護[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2):173-174.
[10]汪受傳.兒童體質八分法[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35(5):518-522.
[11]康立媛.364 例發作期哮喘兒童中醫體質分型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1,(9):999-1001.
[12]王琦.中醫體質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5:11.
[13]趙霞,盧海燕.120例哮喘患兒中醫體質分型研究[C].中 華 中 醫 藥學會兒科分會第30次學術大會論文匯編.2014:225-229.
[14]夏晨萍,李利清.哮喘兒童中醫體質類型研究[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 2018,41(5):53-57.
[15]王琦.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4):1-8.
[16]張洪玉,張海軍.小兒中醫體質評價在哮喘防治中應用的意義[J].中國臨床研究,2014,27(7):880-881.
[17]杜云紅,劉海燕.572 例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患者中醫體質類型與中醫證候調查研究[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14(1):78-81.
[18]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S].北 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1-7.
[19]劉映玲,鄭艷萍.591例支氣管哮喘兒童中醫體質類型調查研究[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志.2016.11(1):80-82.
[20]汪受傳.兒童體質八分法[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35(5):518-522.
[21]宋桂華.兒童哮喘的辨質論治與辨證論治[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0,16(6):496-497.
(收稿日期:2020-07-17)
基金項目:遼寧省中醫藥臨床學(專)科能力建設項目(LNZYXZK201913)
作者簡介:解文晉(1995-),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兒科。
通信作者:白曉紅,E-mail:Lunwen200901@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