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摘要】今年春季,受疫情影響,學生宅家上網課。我們兩個班已習慣開展共讀一本書的活動,因而嘗試著在云端來一場共讀。考慮到學生基礎一般,仍需秉著有趣有益的原則,通過活潑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閱讀熱情,筆者設計了三個梯度性的活動——以詩之名、“疫”路詩語、詩中尋你,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一步步深入研讀詩歌,并用創意形式展示研讀成果。
【關鍵詞】唐詩三百首? ?網絡? ?共讀? ?活動引領
1.共讀背景
1.1學情分析
今年,廣州市古詩文比賽推薦的閱讀書目之一是《唐詩三百首》(蘅塘退士編)。我們這屆高二學生屬于廣州市最后一組生源,基礎薄弱,要引導學生共讀,只能以有益有趣的為原則著手設計閱讀任務,因而筆者思考比較多的是“怎樣保持興趣?怎樣在樂讀中走進名著,走進作者?”慶幸的是學生已接觸過比較多的詩歌,以及上學期共讀了《品中國文人》,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詩人所生活的時代環境,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詩人的生平和為人,這有助于他們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詩歌。
又正值網課期間,學生熱衷于運用多種媒介進行閱讀與分享,因而筆者確定了把活動作為推動共讀《唐詩三百首》的重要載體和紐帶,帶領學生線下自讀,線上分享,在線上線下實現閱讀的有效連接。
1.2共讀目標
閱讀古今中外的詩歌屬于2017版新課標的學習任務群5文學閱讀與寫作,根據該任務群的目標建議,結合我校生源實際,筆者將共讀《唐詩三百首》的目標定為:
1.2.1感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理解欣賞作品的語言表達,把握作品內涵,理解作者的創作經歷,發揮想象,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發現。
1.2.2學會從意象、意境、情感、技巧等角度欣賞詩歌,獲得審美體驗,認識作品的美學價值,加深對著名詩人的了解,提升鑒賞詩歌的能力。
1.2.3在完成梯度任務的活動中,激發探究詩歌興趣,充分享受小組合作交流的快樂。
2.共讀策略
新課標學習任務群5教學提示文學作品的閱讀和寫作,教師應授予學生解讀作品的方法,但應以學生自主、討論、寫作、交流為主。共讀期間,我們正在開展詩詞選修,整合人教版的《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教學》和粵教版的《唐詩宋詞元散曲》教學資源,在課堂上教授賞析詩歌的方法。課外讓學生自主研讀《唐詩三百首》,筆者設計了三個梯度性的共讀任務,用任務驅動引導小組逐步深入探究詩集,從有趣走向有深度。
3.共讀過程
3.1共讀活動1:以詩之名——編花名冊
活動1編花名冊屬于共讀的熱身運動。當時,正值網課期間,為增強互動性,經常需要點名,因而我們想為兩個班各設計一本點名冊,用詩句來點名,既增加趣味性又增加語文味。
活動目標設為 :
(1)在完成編一本點名冊的活動任務中,通讀詩集,進而對整本詩集有整體印象。
(2)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
(3)在完成任務過程,激發探究詩集的興趣。
學生利用早讀和課外閱讀時間完成。要求找到的一句詩或連貫的兩句詩中,必須包含兩個或以上本班同學的名字。編寫花名冊格式,例如:“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丘錦城、劉柏濤、李木森。
這個活動進行了10天。從各組交上來的點名冊看得出,學生認真翻讀了這本詩集,不放過任何一首詩。在編冊過程中,學生也記住了許多好詩句。
3.2共讀活動2:“疫”路詩語——最美讀詩人
當學生對這本詩集有了總體印象后,就需要引領學生進入“解釋性閱讀”階段,即“表現在閱讀結果中,閱讀者需要解釋并分析經典選段或精彩片段。”因而,我們設計了第二個共讀活動——“疫”路詩語,請學生選出最喜歡的一首詩,并賞析,同時借助優谷朗讀亭小程序進行讀詩品詩,開啟一場“聲”臨其境的想象之旅。
活動2的目標是:通過深入研讀自己喜歡的一首詩,掌握一定的鑒賞方法,并通過讀詩、講詩提升品詩能力。
在為期一周的活動中,同學潛心研讀,精心錄制音頻,制作出了很多優秀作品。幾個廣播站女生的作品尤其出彩。聽她們讀詩品詩就是一種美的享受。我們將作品匯總后,利用課前5分鐘展播,同學們跟著讀詩人去學詩,這在拓展了學生的課外詩歌閱讀面的同時也提升了美學鑒賞能力。最后大家通過問卷星投票選出了10位最美讀詩人,這些最美讀詩人又為我們錄制了教材詩歌的范讀音頻。
通過活動2 ,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唐詩三百首》的詩歌美、文化美,進入了靜心細品詩集的階段。
3.3共讀活動3:詩中尋你——小組研讀詩人
經歷過編花名冊、賞析詩歌階段,我們開展了第三個共讀活動——小組研讀某個詩人。正如莫礪鋒所言“讀詩就是讀人”,我們希望學生研讀某位詩人的詩作,在詩作中讀出立體的豐滿的詩人形象。
因而活動3的目標是:
(1)對重要詩人的作品風格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并從作品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2)通過自主研讀、合作探究,各小組深入研讀一位詩人的作品,并通過創意形式展示成果,感受合作創新的樂趣。
在騰訊課堂的成果展示課中,各小組創意無限,有的改編歌詞自錄歌曲展示對詩人生平與詩歌風格的認識;有的錄制微課,加入組員的思維導圖與讀詩作品;有的加入視頻片段增加趣味性;有的現場相聲展示小組研究成果……各組展示形式不同,但對詩人的作品風格都研究得比較深入。
我們利用網絡課堂可以打破空間距離的優勢,邀請了兩位班主任、13位家長以及2019屆畢業生悅書會會長擔任評委。這次活動獲得了師生與家長的一致好評,學校公眾號也刊登了我們的活動通訊稿。
4.共讀成效與反思
此次共讀采用的測量評價體系是“把學生閱讀態度、閱讀速度、閱讀質量、閱讀成果等通盤考慮,形成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融合的多維度評價體系”,最后評出共讀的十位閱讀達人。
這次基于核心素養的線上共讀《唐詩三百首》活動已經圓滿結束,回顧整個共讀過程,實現了當初預設的目標。學生感受到了唐詩的魅力,喜歡上了讀詩歌品詩歌,腦中積累了不少詩句,并慢慢用到了寫作中。更重要的是,通過有序化的活動體驗,學生不僅愛上了與老師同學共讀一本書的活動,而且在完成活動任務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團隊的力量,激發了創造性思維,特別是最后一個活動“詩中尋你——小組研讀詩人展示”,學生推陳出新,發揮小組創意,運用當紅軟件錄制歌曲、視頻、設計朋友圈等,給師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讓大家明白原來讀詩也可以如此有趣有益。這也說明這次的共讀活動不僅是一次學科的共讀活動,還是一次綜合的體驗活動。
此外,線上線下的有機融合,打開了閱讀時空,方便學生隨時隨地交流,隨時查閱補充資料,拓寬學生知識面,也增大了閱讀展示面,處于不同空間的家長、老師都可以進入線上課堂聽課評課,成功打造了師生、家長齊參與的大課堂。這應該是線上課堂優于線下課堂的地方。
我們總是聽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在疫情期間,我們在家學習,無法到達空間上的遠方,但我們卻通過詩歌到達了時間上的遠方,同學們讀《唐詩三百首》,夢回唐朝,在詩人的文字中感受到了強大的精神力量,看到了遠方之美之深邃。
【參考文獻】
[1]段昌兵,王懷龍,王梅.“任務書”:助推“整本書閱讀”教學[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7).
[2]吳欣歆,張悅. 對“整本書閱讀”目標定位的再思考[J],語文建設,2020(04).
[3]莫礪鋒.在讀詩讀人中感受萬千氣象[N],人民日報,2019年12月17日(20).
[4]王明飛,劉大超.《人生》整本書閱讀課程化探究[J],學語文,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