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江蘇省自2017 年以來扎實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重點在金壇、六合、東臺、邳州、泗洪、東海、豐縣、泗陽、新沂、興化和盱眙11 個縣(市、區)實施國家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項目,以“六個強化”為著力點,強力推進有機肥資源高效利用,取得化肥減量增效、有機肥資源利用、農產品提質增效和土壤質量提升“四個促進”的顯著成效,基本建立起以市場化運作為主、政府引導為輔的有機肥替代化肥組織方式和運營模式,初步形成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的長效機制。
強化農牧結合,推進循環利用。按照“合理布局、種養結合、源頭減量、多元利用”的原則,以中央和省級畜禽糞污利用試點縣建設、農業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太湖治理等項目為引領,帶動地方財政和工商社會資本投入,建成一批畜禽養殖糞污處理中心,推進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支持養殖場與規模種植基地對接,推廣應用有機肥,形成了“專業化收集、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市場化銷售”的運行機制。
強化裝備創新,助推產業興旺。以南京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南京土壤所等為技術依托,聯合相關企業,成立有機固體廢棄物協同創新研發中心和有機肥產業化聯盟。在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裝備的基礎上,篩選出適合各類有機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的發酵菌劑,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化翻拋機、攪拌機、篩分機等系列設備,形成了條垛式、槽式、廂式等發酵主體工藝和關鍵技術。全省有機類商品肥年推廣應用數量達100萬噸以上。
強化政策扶持,促進綠色發展。按照“政府主導、部門主推、企業參與、農民受益”的思路,因地制宜對商品有機肥料推廣應用進行補貼。在太湖一級保護區等重點區域,冬季種植綠肥,實行輪作換茬、保護性耕作。在全省對機械化秸稈還田實行農機購置和作業實行補貼。初步形成有機肥資源多元利用政策支持體系,有力促進了“藏糧于地”戰略實施。
強化示范引領,集成技術模式。在核心示范區,重點推廣“有機肥+配方肥”“菜(茶)-沼-畜”“有機肥+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機械深施”“自然生草+綠肥”等技術模式,依托誠信度高、服務質量好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對示范區統一開展有機肥機械施用、耕翻作業服務,沼渣沼液統一吸噴服務,配方肥配供施用服務。實施的7 個項目縣2019 年示范區化肥施用總量較上年減少398.91 噸(折純),減少比例為15.68%,輻射帶動全縣(市、區)化肥使用量較2015 年減少4%以上。有機肥施用總量較上年增加17375.2 噸(實物量),增加比例為22.14%,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平均為92.37%,較上年提升5.6個百分點。
強化宣傳培訓,營造良好氛圍。省級每年舉辦全省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與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培訓班,深化對有機肥替代化肥內涵、路徑、技術模式的理解。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宣傳月活動,提升社會認知度。
強化監督管理,開展績效考核。將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耕地質量提升等作為生態文明建設、長江大保護的重要內容,并納入對地方各級政府的考核指標,建立工作進展定期調度制度。各地因地制宜建立了實施主體遴選制、實施方案論證批復制、項目任務合同制、物化補貼招標制、實施進展月報制、資金使用審計制。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綜合運用行政、執法、行業、項目等管理手段,切實加強有機肥生產、流通和使用等環節的監督管理。
2020 年10 月 省 級 授 予8 家企業有機肥標桿企業稱號、12 家企業有機肥優秀企業稱號,在企業形象、科技創新、質量控制、安全環保、惠農服務、文化建設上樹標桿、做表率,確保農業用上安全肥、農民用上放心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