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班莊鎮農經中心
姜淑紅/連云港市農業農村局
邱孟根/連云港市贛榆區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近年來結合本區實際,堅持制度創新、手段創新、措施創新,抓關鍵環節,牽住農村財務規范化建設的“牛鼻子”,著力提升管理水平。
2016年,贛榆區曾被省紀委列為全省農村“三資”管理問題三個整治重點縣之一。通過排查分析,問題的主要根源在于管理隊伍缺員、管理制度缺失、管理民主缺位、管理手段缺乏、管理違規缺察。通過反思,找準了病根子,配好了“藥方子”,對癥下藥,重抓整治。同時抓住2017年被列入省農村改革試驗區的有利契機,開拓創新,著力實施“五大工程”。
抓隊伍建設,筑牢“壓艙石”。堅持抓好農經體系建設,做到有人辦事。針對農村集體財務監督管理人員不足、職責不明、效率低下的問題,贛榆區從鎮農經中心剝離部分人員,在全市率先組建鎮“三資”代理服務中心,實現監管與服務相對分離。同時按照要求,優化配置,選優配強人員,強化內部約束激勵機制,著力解決鎮村會計人員缺乏、人員老化、財力保障不足、工作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全區15個鎮“三資”代理服務中心普遍掛牌,同時定崗、定責、定人、定制度,配備代理人員151人,其中,代理會計79人、交易平臺操作員20人、交易員17人、會計15人、出納14人、其他6人。在代理人員中,由農經中心轉入103人,選調村會計43人,其他站所調入5人。對優秀代理會計、村會計進行表彰獎勵,激發了人員的積極性,建設一支懂經營、會管理農經隊伍,筑牢了農村財務管理的“壓艙石”。
抓制度建設,砌好“防火墻”。堅持以完備的制度建設為抓手,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針對農村集體財務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加強制度創新,制定下發了《關于推行村干部財務收支期末承諾制的意見》《關于全面推行非現金結算工作的意見》《贛榆區農村集體資產監管責任追究暫行辦法》《關于開展鎮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印發贛榆區推進村務卡結算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關于印發贛榆區村務卡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形成期末承諾制度、非現金結算制度、集體資產監管責任追究制度、農村產權交易制度、村務卡管理制度。同時對原有的集體財務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健全制度體系,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砌好一道農村集體財務監管的“防火墻”。
抓民主建設,架起“連心橋”。堅持以村民自治為途徑,堅持民事民辦、民管、民決策。一是實行民主決策。推行以村黨組織為領導核心,村民議事會為議事主體、村民委員會為執行主體、村務監督委員會為監督主體的“一委三會”村級治理模式。強化自治,保障民權。凡屬村級重大決策事項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重要問題,都要經村黨組織提議后,提交村民議事會討論表決,村民委員會具體負責落實,并接受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二是堅持民主監督。在利用公開欄等傳統公開形式的同時,一方面推行以“e陽光”作為品牌標識,以“互聯網”為手段,以民主公開為途徑,以公開推送、公開交易、公開操作為主要內容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陽光行動”。定制軟件,率先在宋莊、塔山、海頭、黑林等鎮搞好試點,積累經驗。目前手機APP已實現鎮村全覆蓋,用戶達16872戶。另一方面實行電子觸摸屏公開。搞好軟件定制,在宋莊鎮沙口、四新、宋莊三個村進行試點,成功后及時在全區推開。在強化傳統公開形式的同時,充分運用現代互聯網手段,拓展公開路徑,提高公開效果,在干群之間架起了一座“連心橋”。
抓網絡建設,織密“智慧網”。堅持以互聯網為手段,投資50多萬元,著力打造農經綜合服務信息平臺,實時監控農村集體財務運行情況、產權交易情況、財務公開情況,最終實現農經管理服務工作“一網通”。依托贛榆區“三資”監管平臺實現會計核算電算化;完善預警系統,資產資源承包合同到期自動提醒,每月及時更新,實現無縫隙管理;同時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手段,推動網上財務公開、網上發布、網上查詢、網上辦事等功能的開發與利用,從而在技術上整合農經系統工作職能,切實提升農村集體財務監管水平。通過網銀支付系統和村務卡管理系統實現網上支付、非現金結算,堵塞管理漏洞,保證集體資金安全完整,織密了一張農村財務監管的“智慧網”。
抓責任追究,鑄就“達摩劍”。堅持嚴格管理,嚴肅問責。出臺《贛榆區農村集體資產監管責任追究辦法》,明確責任追究對象,責任追究方式及適用,責任追究清單、責任追究權限及程序,嚴明政策,加大問責力度,以問責促制度執行、工作落實,從而提高了基層干部抓好管理、執行財務規章制度的自覺性和責任心,促使財務管理各項制度落到實處。圍繞“起底線索,重點查處,嚴格追責,及時通報”的工作思路,區紀委組織5個督責檢查組,分片督促各鎮落實集體財務監管責任,下發《監督意見書》3份,印發農村產權交易海報3000份、宣傳手冊20000份,把“即查即辦”信號傳遞到鎮到村。聚焦群眾反映強烈問題進行重點整治,對43人進行責任追究,編發案例通報15期,點名道姓通報曝光49起,以追責促監管,鑄就農村集體財務監管的“達摩劍”。
通過實施“五大工程”,全區農村集體財務管理水平顯著提升,強化了“三資”監管,推動了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促進了集體增收。一是農村財務管理日趨制度化。通過創新完善村級財務管理各項制度,用制度來規范一切行為,真正形成用制度規范財務、按制度用權、靠制度管人的良好機制。二是農村財務管理日趨民主化。通過實行民主決策,落實民主管理,堅持民主監督。讓農民群眾充分享有對村級事務的參與權、決策權、管理權、知情權、監督權,讓群眾明白,還干部清白。增加干群互信,密切干群關系,促進社會和諧,推進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三是農村財務管理日趨信息化。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的搭建,初步做到監管系統相連、數據共享,從而在技術上整合農經系統工作職能,最終實現農經管理服務工作“一網通”。依托互聯網手段,實現農村集體財務與資產監管全方位、多層面信息化,最大程度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降低了廉政風險,提升了管理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監管水平。四是農村財務管理日趨規范化。通過規范工作要求、細化操作流程、狠抓措施落實,農村集體財務管理更加有效,實現了“資金管理、資產管理、資源管理、票據管理、開支審批、產權交易”規范化,推動全區農村經濟社會事業駛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村級資金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杜絕了小金庫,防止漏收現象發生;推行村務卡制度,實現了村級全面非現金結算;規范農村產權交易行為,促進了集體增收。2017年5月份以來,全區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成交項目數7339個,成交額13.68億元,溢價金額8585.89萬元,溢價率6.7%。為村集體增收節支金額8585.8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