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在柏
回顧江蘇省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以下簡稱五年制高職)實踐發展的歷程,可以得出結論:五年制高職之所以能夠在爭議中穩健前行,正是因為江蘇省在探索構建“一個相對獨立的并有其自身教育類型特征”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實踐中先行先試的重大創新舉措。五年制高職創新成果主要體現為在發展實踐中確立的五年制高職人才觀、質量觀、教育觀以及逐步形成的辦學特色和規律。
江蘇五年制高職是以初中畢業為起點,融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于一體,實行五年貫通培養的專科層次職業教育。從1994 年經教育部批準試辦開始,逐年發展壯大并得到了社會和行業的認可。教育行政部門、辦學主體以及廣大教育工作者,以解決一系列爭議問題為基礎,以提升辦學質量為導向,在辦學模式、管理模式、專業設置、學制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了五年制高職類型教育特征的培育和創新實踐。縱觀其產生和發展的歷程,五年制高職教育的初心使命是,解決“兩個需要”問題以及辦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
一是解決江蘇中職教育如何適應江蘇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和不斷升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問題。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江蘇中職教育出現了較為突出的三個矛盾:江蘇中職教育群體過大與江蘇地方經濟社會對技能型人才需求結構升級之間的矛盾;中職教育畢業生年齡偏小,相當一部分尚未成年,已經不適應江蘇經濟社會發展中行業對技能型專門人才最低門檻要求的矛盾;中職畢業生繼續學習通道過窄、中高職教育不貫通的矛盾。
二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渴望接受優質、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需求和職業教育發展不平衡之間的矛盾。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點就是通過五年一貫制、中高職融通,整體設計和統籌安排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實現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有機銜接,實現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協調發展。這也是五年制高職教育與其他高等(專科)職業教育在類型特色上的主要區別之一。
五年制高職與其他高等(專科)職業教育在類型特色上的主要區別之二是與區域經濟社會的密切融合。這也是五年制高職獨特的人才觀,即高職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密切融合、為當地經濟社會培養第一線工作崗位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以專業設置為例,其突出特征一是積極面向江蘇省內各地方主導產業、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新興和特色專業;二是在專業技能培養時間較長、復合性教學內容較多的專業進行五年制試點。
五年制高職從試辦之日起至今,也面對著不少爭議。質疑聲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面向初中畢業生,入學起點低;二是中職學校辦高等職業教育,違反“低層次學校不得舉辦高層次教育”的規定。這些爭議一方面是社會各界對職業教育獨特的教育類型特征認識不足的問題(這一問題,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進一步貫徹落實,正在得到解決)所致;另一方面則要歸結到對五年制高職這種辦學模式的教育質量是否能夠達到高等職業(專科)教育質量標準產生疑問這一癥結上。從所取得的實踐成績來看,應當說江蘇五年制高職較為成功地解決了這些爭議,較好地保證了五年制高職的教育教學質量,其“高職性”規格是有保證的。
為解決《高等教育法》規定的低層次學校不得舉辦高層次教育的問題,江蘇五年制高職在辦學模式上進行了創新探索,先后形成了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江蘇教育學院、江蘇城市職業學院等三個比較成功的辦學主體。其中規模最大、最成功的辦學主體是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與其他獨立高職院校相比,其突出特色是在“小學院+大學校”基礎之上的雙主體辦學,統分結合,地方融合。
雙主體辦學:五年制高職的法律主體與辦學主體適當分離。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是教育部批準備案的程序性、法律性五年制高職辦學主體;“大學校”即各高等職業學校(含辦學點),是五年制高職的實施主體。
統分結合:采用“小學院+大學校”辦學體系,實行統一管理、分散辦學、統分結合。學院統籌招生制度、畢業管理、高等專科學歷證書發放、專業設置標準、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標準、精品教材開發,實現整體聯動、標高限底、示范引領、集中優勢、共建共享。各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含辦學點)在學院的組織下,在學院創新管理運行機制(如教學管理指導委員會、學生管理指導委員會、專業與學科協作委員會等)的指導下,全面系統地實施五年制高職各個環節的教育教學。
地方融合:利用分院和辦學點分布在全省各地的特點,強化和突出五年制高職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社會功能,體現不同地區、不同專業的差異性,推進五年制高職教育的地方化、大眾化、優質化,有效落實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與地方經濟社會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結構相適應。
由于五年制高職教育入學選拔采用的是以中考成績劃線錄取的模式,而中考由各地級市教育部門組織,造成五年制高職培養對象差異化比較明顯。一是地區差異大,不同地區受中考成績劃線差異、地方社會教育理念差異、區域經濟發展人才需求差異等諸多因素影響,出現五年制高職學生基本素質、知識基礎、入學成績等差異較大、地區間不平衡的客觀問題。二是專業差異大,不同專業的職業發展背景不同、社會需求不同,導致學生選擇趨向不同,從而造成了不同專業之間學生基本素質和知識水平差異突出。三是學生成長跨度大,學生由入學時的未成年人到畢業時的成年人,生理成長、心理成長、思想成長的跨度都很大。為解決這些問題,確保五年制高職教育質量,江蘇教育行政部門在推動五年制高職發展實踐中采取了系列創新舉措。
1.專業設置職業化。在貫徹執行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以下簡稱專業目錄)的基礎上,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充分發揮五年制高職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方面的地方優勢、時間優勢和年齡優勢,對專業進行系統研究、探索、梳理,制定了江蘇五年制高職的專業設置目錄、專業設置辦法等,并根據江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斷進行滾動修訂。在專業建設實踐中,通過《江蘇省五年制高職專業建設水平評估指標體系》《江蘇省五年制高職專業建設水平評估指標等級標準》《江蘇省五年制高職教育專業建設質量標準》等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實施,規范五年制高職專業建設,全面保證教育教學質量。
2.選拔制度系統化。將五年制高職招生計劃納入高校招生規模,實行規模控制,五年制高職入學錄取分數線劃定為當地中考成績的60%及以上,并根據不同設區市的實際情況實行適當上浮的管理辦法,保證五年制高職學生培養起點和入學門檻相對優化。
3.培養定位標識化。五年制高職教育采取的是“小學院+大學校”的辦學模式,其辦學基礎和環境氛圍不可避免地帶有較濃厚的中職辦學痕跡,辦學行為也受中職辦學習慣的影響。而江蘇五年制高職人才培養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其有效防止了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職化的問題,明確了培養目標,即準確把握五年制高職培養目標高等性、職業性、發展性和培養規格網絡型的人才培養標識。高等性強調人才層次屬于高素質技術技能專門人才;職業性強調人才類型是地方企業第一線工作崗位需要的專門技術技能人才;發展性突出的是學生應具有緊跟形勢、持續發展、終身學習的理念、基礎、能力;網絡型指在專業區分的基礎上,圍繞綜合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素質等)、職業能力(專業知識、專業理論、專業技能等)、持續學習對接(對接本科專業等)、職業資格與就業崗位(職業資格證書、主要就業崗位、拓展就業崗位等)等進行專業的培養規格細化。
這些專業培養目標標識具體體現為人才培養方案上的“三大融合”:一是注重五年制高職課程體系設置的職業性、標準性特質,實現教學標準與職業標準相融合,推行多證書制度,以職業入門資格為基礎(職業資格、從業資格等),形成培養目標的職業性標識(低端標識);二是注重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知識體系性、職業素養系統性,實現專業能力培養與職業精神培養相融合,以專業崗位職業能力為指向(技術技能型),形成高等質量性標識(高端標識);三是注重五年制高職專業課程的基礎性、發展性,實現就業導向與發展導向相融合,解決高等職業教育與應用型本科教育課程銜接的問題,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要求,形成網絡型的人才培養標識(發展性標識)。
4.培養實踐一體化。培養體系架構堅持五年一貫、中高融通,突出課程設計一體化,充分體現五年制高職人才培養體系的基本規律。一是利用學制長的特點,統籌設計中等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系統,使中職和高職相貫通,既能保證高等教育的規格要求,又能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二是突出年齡優勢,針對學生入學年齡小、可塑性強等特點,系統設計課程體系,正確引導,使其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觀。三是堅持實施“現場、綜合、反復訓練”的培養模式,使學生畢業時能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筆者認為,五年制高職已成功完成了江蘇職業教育由以“中”為主向“中高并存、以高為主”的層次性結構逐步優化的階段性任務,下一步將向鞏固五年制高職創新成果、提升五年制高職辦學質量、完善江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任務轉變。
1.保障“就業”通暢。讓地方政府、企業進入五年制高職辦學機制,加快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育人機制的建設。一是加強五年制高職辦學過程中地方政府(市、縣)和企業的參與度、融合度,推進五年制高職教育的地方化、大眾化、優質化,與地方經濟社會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結構相適應。二是加強五年制高職專業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產業、重點項目對接,設置一批產教融合的區域性專業群,校企共建專業平臺,打造與地方戰略新興產業對接的特需專業。三是與區域內主導產業、支柱產業、戰略新興產業相適應,發揮五年制高職品牌專業的示范作用,全面提升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的匹配度,實現同一區域院校間專業建設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差別化競爭。四是根據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及時系統架構江蘇五年制高職專業建設標準體系,推進五年制高職專業基礎能力和內涵建設,提高整體辦學水平,促進五年制高職專業品牌化、特色化、精細化、現代化發展。
2.保障升學渠道通暢。目前江蘇高等職業教育需求擴展的熱點主要表現在對應用型本科的需要。五年制高職畢業生應有通暢的、選拔性的繼續升入應用本科學習的渠道,如已經試行成功的“專轉本”、“5+2”專本貫通等。同樣,從地方經濟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動態來看,社會職業在不斷調整、擴展和提升,人才需求的層次性、多樣性、先進性也在動態變化,需要五年制高職為學生打造培養與選拔并舉的通道,以便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對技術技能型人才數量以及結構的需求相對應。
當下,五年制高職教育制度的頂層設計還處在起步階段,急需解決如何將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頒布的職業標準貫徹到五年制高職教學工作中的難題。例如思想政治課程的設置面臨兩大問題:一是采取中職思政課程體系與高職思政課程體系累加的辦法是否合適?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2020 年修訂的專業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對思政課程基本上是累加設置的,前三年按照中職課程體系設置,后兩年按照三年制高職設置,其中必然存在課程內容重疊的問題。如中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高職的“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重疊、中職的“職業道德與法治”與高職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重疊等。二是執行中職思政課程體系的同時高職性如何體現?
筆者認為,我們要更加堅定地貫徹五年制高職的質量觀和教學觀,在遵循五年制高職五年一貫、中高融通基本辦學規律的基礎上做文章。
一是五年制高職培養對象是有特殊性的,立德樹人的育人任務更為突出,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職業素養教育、綜合素養教育、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培養等方面必須有鮮明的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過渡且貫穿長學制全程的設計和實施特點。因此,各五年制高職校須在此基礎上對思政課程體系、公共課程體系、國家職業教學標準進行研究、創新和重新設計。
二是培養目標的落實和培養規格的定位研究。國家政策方針雖然確定了高職專業培養目標,但要真正落實到人才培養方案上,還需要根據五年制高職教育的規律進行細化研究:既要考慮高職培養標準,又應在中高職融通上確定培養規格,利用五年一貫的長學制特點準確設計和從容把握五年制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突出高等性,強化職業性,兼顧發展性。
三是在“融通”方面做好實踐創新。五年學制銜接要突出課程設計一體化,系統設計職業能力培養課程,實現職業能力與職業精神培養相融通。利用學制長的特點設計分段式專業實踐項目課程體系,實現課程融通與產教融通。突出學生的年齡跨度優勢,系統設置可持續發展課程體系,實現中高職銜接與高技能培養相融通。
文 摘
五年制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運用離不開監督模式的轉型升級、信息對稱的完善以及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動態匹配。首先,五年制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初衷是打破以往單一、片面的校內評價,進而制定全面、動態的綜合規范,實施多元監督模式。這就意味著五年制高職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要以多元利益主體為出發點,從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協會以及學生家庭出發,改變過去階段性的監督評價模式。其次,五年制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應該做好信息對稱。信息對稱可以通過搭建人才培養數據平臺的方式落實,這一數據平臺的運營可以引入第三方代理,規避以往數據采集過程中人為因素的產生,有效保障數據的真實性。最后,五年制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的核心目標是完善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動態匹配。人才培養質量的水平是一方面,同時,人才培養的方向也是重中之重。引入多元主體,特別是行業協會及相關企業的評價,完全可以作為人才培養的方向性選擇指標。做好與產業發展的匹配,是這一體系在運用中的關鍵指針。
——摘編自《校企合作視域下五年制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職教通訊》2019年第8期,作者郝云亮、叢俊華、濮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