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濤
(遼河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遼寧 盤錦124100)
自中生代末以來,研究區與鄰區一樣基本上一直處于沉降、沉積階段,其間也存在幾次大的構造變動。從目前鉆井揭示的地層來看,主要鉆遇的是新生界,這套地層主要為一套辮狀河三角洲相碎屑巖類夾湖相砂泥巖與碳酸鹽巖沉積。根據地質、地震、鉆井、測井、古生物資料,該區可劃分出7 個地層組:第三系的路樂河組、下干柴溝組,上干柴溝組、下油砂山組、上油砂山組、獅子溝組和第四系七個泉組。
通過鉆井、測井、古生物資料精細對比及層位標定,確定了各井地質層位及相應地震標準層,對其中的K1、K2、K3、K5、K8、K11、K12在鉆井、地震資料上逐一進行了追蹤對比,現對其基本特征做以簡述。
K1標準層:
界面上、下層段電性特征為:界面上,聲波相對變化幅度小,處于較高值,自然伽瑪曲線變化幅度較大,感應電阻率和深側向變化穩定;界面下自然伽瑪值變化幅度較小、聲波偏向低值、感應電阻率和深側向值增大。該界面上、下層段電性呈現明顯的臺階狀。
界面上、下層段巖性變化較大,界面上為一套白色、雜色礫巖夾棕黃色、棕色及黃色砂質泥巖、泥巖,砂泥間互,在自然伽瑪曲線上反應明顯,界面下以砂巖為主。HC2 井在K1上見第四紀標志性化石肥胖真星介、奇妙白花介多;H6 井在K1上見第四紀標志性化石白花介,H34 井在170m 見第四紀標志性化石白花介。
K2標準層:
界面上、下層段電性特征:界面上自然伽瑪低、聲波變化幅度大,感應電阻率、側向較高;界面下自然伽瑪值增大、聲波變化幅度較小、感應電阻率、側向電阻率值變小,出現了明顯的臺階。K2界面位于聲波高值處,自然伽瑪、側向、感應電阻率從下向上由值低轉高值處。實際上以這一界面為界上、下各取30 米,則其特征十分清楚,界面上30 米各測井值變化幅度不大,說明巖性變化不大;界面下30 米各測井值變化幅度大,存在多個異常值。界面上、下層段巖性變化較大,界面上為一套灰色- 棕灰色及雜色礫巖夾棕色- 黃色砂質泥巖、泥巖;界面下主要為棕灰色砂質泥巖夾少量棕灰色礫巖。
在地震剖面上,該界面為一中- 弱振幅反射,較連續,橫向可以連續追蹤,K2位于波谷處。
K3標準層:
界面上、下層段電性特征:界面上自然伽瑪較低、聲波低而平直、感應電阻率和側向電阻率較高;界面下自然伽瑪高且變化幅度增大、聲波值高且幅度變化增大、感應電阻率和側向電阻率從上向下由高變低,且變化幅度增大。K3位于自然伽瑪、聲波、自然電位從上向下低值轉高值處、感應電阻率則由高到低值處;在整個工區內,通過統計發現,K3的電性特征除了個別井表現特征不明顯之外,幾乎在所有井上的特征十分相似,并且各測井值變化特征也十分清楚。
界面上、下層段巖性變化較大,界面上為一套雜色- 白色的礫巖夾灰色- 棕灰色砂質泥巖、泥巖;界面下主要為棕紅色泥巖、砂質泥巖、灰巖互層沉積。H19 井在K3上見N22標志性化石較老正星介(1460m),H6 井也在該層見該化石。
在地震剖面上,為中- 低振幅較連續反射,橫向可以連續追蹤。
K5標準層:
界面上、下層段電性特征:界面上自然伽瑪、聲波值高,感應、側向電阻率較小且變化幅度較小;界面下自然伽瑪、聲波變低,感應、側向電阻率急劇變高。K5位于自然伽瑪、聲波值、側向電阻率、感應電阻率突變處。該界面屬于區域不整合面。
界面上、下層段巖性變化較大,界面上為一套較厚的棕紅色- 棕色泥巖夾灰色- 棕色砂質、粉砂質泥巖,局部夾雜色礫巖;界面下主要為藍灰色或黃色泥巖及泥質粉砂巖,局部夾灰色泥灰巖、礫狀砂巖或礫巖。HC2 井在K5上見N21標志性化石油砂山介(1690m)。在地震剖面上,K5位于不整合面處,可見下削上超特征,但大部分測線表現為中- 強振幅連續反射,這一特征分布全區,易于識別。K5位于波峰處。
K8標準層:
界面上、下層段電性特征:界面上自然伽瑪低、聲波變化幅度小、感應電阻率、側向電阻率較高;界面下自然伽瑪較高、聲波值較界面上有所變大、感應電阻率和側向電阻率較高,并出現了明顯的臺階,是電性識別K8標準層的典型特征。K8位于自然伽瑪、聲波值、側向、感應電阻率突變出界面上、下層段巖性變化較大,界面上為一套較厚的灰色砂質泥巖夾灰質泥巖、灰色泥質粉砂巖;界面下主要為灰色泥巖夾灰色細砂巖,H19 井在K8上見N1標志性化石中星介(2550m)。
在地震剖面上,K8位于波峰處,具有高連續、強振幅反射特征。
K11標準層:界面上、下層段電性特征:界面上自然伽瑪、聲波低、深感應電阻率和深側向電阻率高;界面下正好相反,在界面處為一明顯臺階。
界面上、下層段巖性變化較大,界面上為一套灰色- 深灰色泥灰巖、鈣質泥巖夾砂質泥巖、泥巖地層;界面下主要為一套灰色泥巖、灰質泥巖夾灰色泥質粉砂巖,偶見綠色泥巖(紅18 井);紅參2 井在K11上見E32標志性化石多邊真星介(2410m),而K11下見E31頂標志性化石南星介(2480m)。
在地震剖面上,K11位于波峰處反射同相軸為高連續、強振幅,特征明顯,易于識別。
K12標準層:界面上、下層段電性特征:界面上自然伽瑪高、聲波值低、深感應電阻率、深側向電阻率低;界面下正好相反。K12 位于自然伽瑪低值、聲波低值處、深感應電阻率、深側向電阻率值轉折處。
界面上、下巖性變化較大:界面上為一套較厚的褐色- 棕褐色泥礫巖;界面下主要為灰色- 棕紅色泥巖及砂礫巖。紅19 井在K12上見E31標志性化石南星介(3480m、3580m)、土星介(3550m);H6 井在E31(2910m)也見這兩種化石,H28井在E31(2800-2820m)也見土星介化石;H13井在K12上見E31標志性化石南星介。在地震剖面上,K12波峰底處,反射同相軸為高連續、強振幅,在工區內分布穩定,易于識別。
根據紅柳泉構造地面細測、鉆井、電測、古生物、地震等資料,確定了該區標準層為K1(N23頂)、K2(N22頂)、K3(N21頂)、K5(N1頂)、K8(E32頂)、K11(E31頂)、K12(E31底),詳細描述個層位標準層的電性、巖性及地震反射特征,這些標準層均具有分布穩定、古生物標志清楚、巖性與電性特征明顯、地震反射連續或角度不整合等易于識別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