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18年度判例的考察"/>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金海軍
內容提要:在美國最高法院2018年度的6起知識產權案件判決中,絕大部分涉及關于制定法特定用語的解釋。文章介紹了這些判例的基本案情、判決結果與依據,著重闡述了法院針對涉案法律用語是如何進行解釋的。這些用語包括美國專利法中的“銷售”“人”,著作權法中的“全部費用”“登記”以及商標法中的“違反道德”等。最后簡要概括了美國最高法院在知識產權案件中的法律解釋方法與特點。
在新一個年度開庭期來臨之際,由特朗普總統(tǒng)提名的卡瓦諾大法官在一片爭議聲中于2018年10月宣誓就職,接替在當年6月宣布退休的肯尼迪大法官。至此,美國最高法院仍然維持了保守派占多數的格局。①參見金海軍:《美國最高法院2017 年度知識產權判例解析》,載《知識產權》2018 年第10 期,第78-87 頁。一般認為,美國最高法院的保守派與自由派大法官之間,在涉及諸如控槍、墮胎、移民、死刑等案件中有著明顯不同的意見,而在知識產權問題上,兩派之間則往往并不存在意識形態(tài)之爭。根據本文作者對于美國最高法院知識產權判例的追蹤考察,這一論斷基本成立,不過,兩大陣營的大法官之間有時針對同一案件也會表達不同的意見,其中呈現出一些有趣的特征,值得關注。②同注釋①??v觀2018年開庭期(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所公布的知識產權判例,絕大部分的爭議正好涉及下級法院對于制定法特定用語的解釋而存在的分歧。例如,關于專利法中的“銷售”“人”;著作權法中的“全部費用”“登記”;商標法中的“違反道德”等用語。因此,本文對于該年度知識產權判例的考察,重點就在于分析美國最高法院是如何進行法律解釋的。
解釋乃是一種媒介行為。借此,解釋者將他認為有疑義文字的意義,變得可以理解。③[德]卡爾·拉倫茨著:《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商務印書館2003 年版,第193 頁。法律解釋(statutory construction)就是確定某一特定法律規(guī)定之含義以便法院正確適用的過程。④https://www.law.cornell.edu/wex/statutory_construction.法律必須經由解釋,始能適用,解釋之中寓有創(chuàng)造之功能。法律用語多取諸日常用語,必須闡明,始能臻于明了,不確定之概念,必須予以具體化,法規(guī)之沖突,更須加以調和排除。⑤王澤鑒:《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在法學方法論上之檢討》,載氏著《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1)》,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77頁。然而,面對同樣的“白紙黑字”,為什么不同的法官可能作出不同的解釋?這里既涉及法律解釋的基本原理與適用準則,也可能因法官的立場不同所致。
美國最高法院在2018年度共審理判決73起案件⑥參見美國最高法院官網,載https://www.supremecourt.gov/opinions/slipopinion/18,最后訪問日期:2019 年12 月1 日。,這一數據與往年基本持平。其中,知識產權案6件,專利、著作權、商標案各2件(參見表1)。從最近十年的情況來看,美國最高法院總計作出了785份判決,其中知識產權案件判決51份(占6.5%)。在知識產權案件判決中,專利案判決所占比例最高,共計32份(占62.7%),著作權案與商標案的判決則分別為10份(19.6%)與9份(17.7%)。

表1 美國最高法院最近十年判決案件與知識產權案件數量(2009-2018年) (單位:件)
該年度的另一特點是美國最高法院作出判決的時間分布極不均勻。2018年開庭期總計9個月,美國最高法院在前5個月只完成了18個案件的判決,全年度其余約75%的案件判決,都是在最后4個月所作。尤其是2019年6月,美國最高法院宣判的案件數量高達29件(約占年度總量的40%)。雖然年底集中結案的現象,無論中外法院似乎都存在,但是,將如此大量的案件放在最后一個月密集宣判,前后差異如此懸殊的情形還是比較少見的。就這6起知識產權案件而言,其判決全部是在2019年上半年所作(參見表2)。其中,2起著作權案件是在3月4日同一天宣告判決,有3起案件的判決是在該年度開庭期最后兩個月當中作出的。

表2 美國最高法院2018年開庭期知識產權案件判決匯總(按判決公布時間先后)
本文以下按照不同的主題,分別介紹該年度知識產權案件的基本案情、判決結果與依據,特別闡明法院針對涉案法律用語是如何進行解釋的,在最后部分簡要概括美國最高法院在知識產權案件中的法律解釋方法與特點。
Helsinn保健公司(Helsinn Healthcare S.A.)是一家瑞士制藥公司,制造一種用于治療癌癥病人因化療所引起的惡心和嘔吐的藥品Aloxi。Helsinn公司在1998年取得權利后,研發(fā)出Aloxi藥物中包含的活性成份“帕洛諾司瓊”(palonosetron)。2000年初,Helsinn公司向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提交了臨床三期試驗申請,建議研究0.25mg劑量和0.75mg劑量的帕洛諾司瓊。2000年9月,Helsinn公司宣布其開始三期臨床試驗,并且正在尋求產品的營銷伙伴。
Helsinn公司找到一家地處明尼蘇達州的MGI制藥公司(MGI Pharma,Inc.)作為營銷合作伙伴,雙方簽訂了兩份協議:許可協議和產品供銷協議。許可協議授權MGI公司在美國發(fā)行、銷售、推廣0.25mg和0.75mg劑量的帕洛諾司瓊。作為對價,MGI向Helsinn公司支付知識產權許可費。在供銷協議中,MGI承諾向Helsinn公司獨家購買獲得FDA批準的帕洛諾司瓊產品。該兩份協議均包含劑量信息,并要求MGI必須對于其根據協議所獲知的專有信息予以保密。
Helsinn公司和MGI在一次聯合新聞發(fā)布會上宣布了雙方達成的協議,并且,MGI在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提交的8-K表格中,也報告了該等協議。在8-K表格中包含了經過涂改處理的協議復制件,但該報告材料以及聯合新聞發(fā)布會均未披露協議中所包含的具體劑量配方信息。
2003年1月30日(也就是在雙方達成協議將近兩年之后),Helsinn公司提交了一份臨時專利申請(provisional patent application),包含0.25mg和0.75mg劑量的帕洛諾司瓊。在十年之后,Helsinn公司提交了四件專利申請,均根據該臨時專利申請日而主張優(yōu)先權。2013年5月,Helsinn公司提交的第四件專利申請被授予第8598219號專利(以下簡稱219專利)。219專利的對象就是在5毫升溶液中包含0.25mg固定劑量的帕洛諾司瓊。
梯瓦制藥公司(Teva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Ltd)是以色列著名的仿制藥(generic drugs)企業(yè)。2011年,梯瓦公司向FDA尋求審批其銷售的一種0.25mg劑量的帕洛諾司瓊仿制藥品。Helsinn公司隨后起訴梯瓦公司侵犯其專利,包括219專利。梯瓦公司則提出抗辯,稱219專利是無效的,因為在Helsinn公司于2003年1月提出臨時專利申請的一年之前就已經“銷售”了0.25mg劑量的帕洛諾司瓊產品。
根據涉案專利的生效日,219專利是受2011年《美國發(fā)明法》(以下簡稱AIA)調整的。AIA對《美國專利法》作出重大修改,其中之一是關于新穎性的規(guī)定。按照AIA修改后的《美國專利法》第102(a)(1)條規(guī)定,若一項發(fā)明“在有效申請日之前被公開使用、銷售或者以其他方式為公眾所知的”,就不能獲得專利。同時,《美國專利法》第102(b)(1)條為發(fā)明人提供了一年的寬限期(grace period),若相關發(fā)明在有效申請日之前一年內“銷售”的,仍可獲得專利,但“銷售”與有效申請日之間超過一年的,將無法獲得專利授權。⑧關于第102 條涉及新穎性的規(guī)定在AIA 前后的區(qū)別,參見金海軍:《從美國〈專利法〉第102 條看發(fā)明人先申請制的實質》,載《知識產權》2013 年第4 期,第73-85 頁。按照第102(a)(1)條所描述的方式為公眾所知的技術,通常就被稱為“現有技術”(prior art)。其中,因銷售某一發(fā)明而構成現有技術的規(guī)定,也被稱作“銷售阻卻”(on-sale bar)條款。
美國聯邦地區(qū)法院一審認定,銷售阻卻條款并不適用于該案。法院認為,根據AIA,除非涉案的銷售或者銷售要約使得相關發(fā)明能夠為公眾所知,否則,該行為并不構成對發(fā)明的“銷售”。⑨Helsinn Healthcare S.A.v.Dr.Reddy’ s Labs.Ltd.,2016 WL 832089,*45,*51 (D NJ,Mar.3,2016).由于Helsinn公司和MGI對其協議的披露并沒有公開0.25mg劑量,因此,該發(fā)明并沒有在關鍵日之前進行“銷售”。⑩同注釋⑨,第51-52 頁。
梯瓦公司不服該判決,上訴至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推翻了一審判決,認為只要銷售行為是公開存在的,則即使在銷售中未公開披露發(fā)明的具體內容,仍落入AIA的銷售阻卻條款。?855 F.3d 1356,1371 (2017).Helsinn公司不滿二審判決,上訴到美國最高法院。
美國最高法院于2018年12月4日舉行口頭辯論,2019年1月22日作出判決。托馬斯大法官撰寫全院一致意見的判決書,維持了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的判決。
美國最高法院認為:將某一發(fā)明向第三人進行商業(yè)銷售,即使要求第三人保密,仍可能導致該發(fā)明構成《美國專利法》第102(a)條項下的“銷售”。
在根據AIA作出修改之前的《美國專利法》中,已經包含了銷售阻卻條款。美國最高法院在二十多年前的一個判例中認定,若一項發(fā)明是“某一商業(yè)銷售的對象”且“正在準備申請專利的”,則其屬于修改前《美國專利法》第102(a)條意義上的“銷售”。?Pfaff v.Wells Electronics,Inc.,525 U.S.55,67 (1998).
美國最高法院在前述先例中對于該條款所作的解釋,支持了如下觀點,即銷售或銷售要約并 非必須使得該發(fā)明處于為公眾所知的狀態(tài),才可構成導致專利無效的現有技術。?同注釋?。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將美國最高法院在AIA之前的先例中所隱含的內容加以明確,認為“秘密銷售”(secret sales)也可能導致專利無效。?Special Devices,Inc.v.OEA,Inc.,270 F.3d 1353,1357 (2001).由于在AIA之前的這個先例,美國最高法院遂推定,當美國國會在AIA中對第102(a)條重新立法時,仍然使用相同的用語“銷售”,這就意味著它采用的是該詞語在早先的司法解釋。至于該條款在后來添加的“或者以其他方式為公眾所知”(or otherwise available to the public)這一統(tǒng)括性短語,并不足以讓法院改變其結論,從而認為國會意圖改變“銷售”一詞的含義。
退件公司(Return Mail,Inc.)擁有一項專利,系一種用于處理無法投遞郵件的方法(專利號6826548,以下簡稱548專利)。從2003年開始,美國郵政署(United State Postal Services)與退件公司探討能否獲得該專利的許可,但雙方未能達成協議。2006年,美國郵政署引入一套增強版的郵寄地址變換服務系統(tǒng),用以處理那些無法投遞的郵件,但退件公司認為此舉侵犯其專利權。美國郵政署于是對548專利提起單方再審查程序(ex parte reexamination),但美國專利商標局(以下簡稱USPTO)維持該專利有效。退件公司隨后向美國聯邦索賠法院(Court of Federal Claims)起訴美國郵政署,要求就其未經授權使用該專利而獲得賠償。該案后發(fā)生訴訟中止,美國郵政署又提起了商業(yè)方法專利復審(coveredbusiness-method Review,以下簡稱CBM復審)。美國專利審判與上訴委員會(PTAB)認為,退件公司專利請求的對象屬于不可授予專利的主題,并據此撤銷了該專利的權利要求。退件公司對此裁決不服,向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提起上訴,但該法院維持了PTAB的裁決,其中認定,美國政府屬于有資格提出CBM復審的“人”(person)。退件公司不服判決,向美國最高法院提起上訴。
該案涉及2011年《美國發(fā)明法》(AIA)對美國專利制度的另一重大修改。根據AIA,美國專利商標局設立了PTAB,這個專利復審機構通過三種行政復審程序,使得專利權人之外的其他“人”可以對授權后專利的有效性提出挑戰(zhàn)。這三種程序分別是:雙方復審(inter parte review,以下簡稱IPR)、授權后復審(post-grant review,以下簡稱PGR)、CBM復審。PTAB通過相應的審理程序,可以裁決維持專利有效或者撤銷全部或部分的權利要求。當事人對該裁決不服的,可以向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尋求司法審查。同時,在AIA之前存在的復審程序,包括在美國聯邦法院審理專利侵權訴訟過程中提出專利無效抗辯,從而可由法院判定專利效力,或者通過專利商標局的單方再審查(ex part reexamination)程序裁決專利效力。該案爭議所涉及的則是針對商業(yè)方法專利而新創(chuàng)設的CBM復審。
美國最高法院于2019年2月19日舉行口頭辯論,2019年6月10日作出判決。索托馬約爾大法官撰寫法院判決,最終以6:3的結果駁回了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的判決。布雷耶大法官提交反對意見,金斯伯格和卡根大法官參加該反對意見。
美國最高法院認為,政府并不屬于可根據AIA提起復審程序的“人”。具體理由如下。
1.專利法并沒有對“人”這一用語給出明確的定義,故法院適用的是一種“由來已久的解釋性推定,即‘人’不包括主權國家”(person does not include the sovereign)。因此,諸如美國郵政署之類的聯邦機構并不包含在“人”的范圍之內。?Vermont Agency of Natural Resources v.United States ex rel.Stevens,529 U.S.765,780-781 (2000).這一推定反映了“常見的用法”(common usage),?United States v.Mine Workers,330 U.S.258,275 (1947).也是基于美國國會在《詞典法》(Dictionary Act)中的明確指示。《詞典法》并沒有將聯邦政府包含在有關“人”的定義之中,而這個定義被法院“用于確定任何國會制定法(Act of Congress)的含義,除非結合上下文另有所指”。?《美國法典》第1 編第1 條(1 U.S.C.§1)有如下規(guī)定:“人”以及“任何人”包括法人、公司、協會、企業(yè)、合伙、社團、合股公司以及個人(the words“person”and“whoever”include corporations,companies,associations,firms,partnerships,societies,and joint stock companies,as well as individuals)。美國最高法院此前在若干案件中均采用了該推定,反對將政府視作法律上的人,即使這樣做可能導致美國政府或其政府機構未能獲得某種利益或者處于有利的程序當中,就像郵政署在該案中那樣。?例如,United States v.Cooper Corp.,312 U.S.600,604-605,614 (1941).因此,美國最高法院在此亦循此推定,在沒有肯定性內容表明存在著相反情形時,政府并不屬于被授權可以發(fā)動這些復審程序的“人”。
2.美國郵政署必須指明,在AIA的文本或者上下文中存在著某種肯定性指示,表明美國國會有意將政府納入“人”的范疇,但是,美國郵政署所提出的主張并不具有說服力。
(1)美國郵政署首先主張,AIA在關于授權后復審程序(PGR)的上下文中肯定將政府包括在“人”的范圍內,因為《美國專利法》在其他提到“人”的地方,顯然就是這樣的。美國最高法院認為,根據用法一致原則(consistentusage principle),國會在制定法的某一部分用某一用語指稱某一事物,則該用語在該制定法的其他部分也意指相同的事物,但是,該原則“易于屈從于上下文”,特別是當某一制定法用語貫穿于法律之中,并且在不同的制定法條款上具有“不同特征”時。?Utility Air Regulatory Group v.EPA,573 U.S.302,320 (2014).在《美國專利法》和AIA中,至少有18處提到了“人”,但它并未顯示出明確的傾向:“人”這一用語有時顯然包括或者排除了政府,但有時,它又可以兼作兩種解讀。僅僅因為在某些地方提到將政府包括在內,并不能作為“肯定性證明”,從而推翻這樣的推定,即政府并不是有資格提起AIA復審程序的“人”。
(2)美國郵政署的第二個觀點是,聯邦政府與專利有著悠久的歷史,自1883年以來聯邦政府官員即可以合眾國的名義申請專利,因此國會必然有意圖允許政府利用AIA的復審程序。美國最高法院則認為,政府固然能夠獲得專利,但不能因此認為國會就有意讓政府在剛剛于八年前所設立的AIA程序中作為第三方異議人(thirdparty challenger)參與其中。而且,即便承認政府可以對一項已授權的專利提起單方再審查程序(ex parte reexamination),但根據1981年的《美國專利審查指南》(Manual of Patent Examining Procedure)所示,單方再審查程序與AIA的復審程序是根本不同的。單方再審查程序是USPTO內部進行的,挑戰(zhàn)專利效力的一方可以不參加。AIA復審程序則是在提起復審的“人”與專利所有人之間進行的對抗式(adversarial)、審判式(adjudicatory)程序,包括了訴答、聽證、證據開示、舉證,并且失敗的一方享有上訴權。國會或許有充分理由授權政府提起一種不插手(hands-off)的單方再審查程序,但它并沒有理由授權政府在AIA的充分對抗式程序(full-blown adversarial proceeding)中擔任一方當事人。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國會在設立AIA復審程序時,其所設想的就是1981年《美國專利審查指南》關于單方再審查的陳述。由于在新創(chuàng)設的AIA復審程序中的“人”這一用語并沒有任何“確定的”含義,因此,并不能用《美國專利審查指南》來解釋可以把關于“人”之含義的推定擱置一邊,不予理會。
(3)最后,美國郵政署主張其必然是可以提起AIA復審程序的“人”,因為如同其他的被控侵權人一樣,它也面臨著民事責任,并且可以提出關于專利無效的抗辯。美國郵政署認為,假如否定其享有其他侵權人所能獲得的利益——亦即,能夠向USPTO就某項專利提出全新的挑戰(zhàn)(challenge a patent de novo),而不是只能依據明確可信的證據(clear and convincing evidence)而在侵權訴訟中提出專利無效抗辯——那將是不正常的。美國最高法院則認為,聯邦機構面臨的風險相比于非政府機構而言低得多,也更具有可預測性。因此,國會對它們予以區(qū)別對待是合理的。把聯邦機構排除在AIA復審程序之外,也避免了如下的尷尬情形,即一位民間的專利所有權人在一個由某一聯邦機構提起且由另一聯邦機構監(jiān)督的對抗式、審判式程序中,為其專利的有效性進行辯護。
Rimini Street公司向甲骨文公司(Oracle)的客戶銷售關于第三方軟件的維護服務,從而與甲骨文公司在軟件維護業(yè)務上形成競爭關系。甲骨文公司認為Rimini Street公司在向其客戶提供軟件支持服務時,未經許可復制了甲骨文的軟件,遂根據《美國著作權法》和其他聯邦及州的法律,在內華達聯邦地區(qū)法院起訴Rimini Street公司。
陪審團認定,Rimini Street公司侵犯了甲骨文公司軟件的多項著作權,并且違反了加州和內華達州的計算機接入法律。陪審團裁決,被告因侵害著作權向原告甲骨文公司支付損害賠償金3560萬美元,因違反州的計算機接入法律而賠償原告1440萬美元。美國地區(qū)法院在作出前述判決之后,進一步命令被告向甲骨文公司支付律師費2850萬美元,其他費用4950萬美元。這些費用后來被上訴法院減少至340萬美元。同時,地區(qū)法院命令被告支付1280萬美元的訴訟開支(litigation expenses),用于諸如專家證人、電子證據開示、陪審團咨詢等。
該案上訴的爭議對象就是1280萬美元的賠償判決。美國第九巡回上訴法院維持了該判決。上訴法院承認,一般性聯邦制定法即《美國法典》第28編的第1821條和第1920條授權聯邦地區(qū)法院可以判令敗訴方承擔的賠償金,所涵蓋的費用僅僅被列舉為6類。?28 U.S.C.§1821,§1920.同時,美國第九巡回上訴法院也承認,該判決賠償的1280萬美元并沒有包括在上述6類費用之中。但是,美國第九巡回上訴法院依據此前的判例,認為地區(qū)法院的賠償判決是適當的。因為《美國著作權法》第505條允許法院判決賠償一方當事人的“全部費用”(full costs),該用語并不只限于在一般訴訟法中所規(guī)定的6類費用。?879 F.3d 948,956-966 (2018).
Rimini Street公司提起上訴??紤]到上訴法院之間對于“全部費用”一語的解釋存在分歧,?比較 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v.Entertainment Distributing,429 F.3d 869 (CA9 2005),Artisan Contractors Assn.of Am.,Inc.v.Frontier Ins.Co.,275 F.3d 1038 (CA11 2001),Pinkham v.Camex,Inc.,84 F.3d 292 (CA8 1996)。美國最高法院發(fā)出調卷令,受理該案上訴。
美國最高法院于2019年1月14日舉行口頭辯論,2019年3月4日作出判決??ㄍ咧Z大法官撰寫法院判決,以全院一致意見撤銷了上訴法院的判決,發(fā)回重審。
美國最高法院認為:《美國著作權法》第505條中的“全部費用”一語,就是指《美國法典》第28編第1821條和第1920條所規(guī)定的那些費用。具體理由如下。
1.第1821條和第1920條定義了在不同主題的美國聯邦制定法(比如《美國著作權法》第505條)中所包含的“費用”一語。美國國會可以授權在一般制定法所列舉的6類訴訟費用之外的費用,但是,在缺乏明確授權的情況下,法院不得在第1821條和第1920條具體列舉的那些訴訟費用之外給予判賠。美國最高法院的先例一直堅持這一方法?參見Crawford Fitting Co.v.J.T.Gibbons,Inc.,482 U.S.437 (1987);West Virginia Univ.Hospitals,Inc.v.Casey,499 U.S.83 (1991);Arlington Central School Dist.Bd.of Ed.v.Murphy,548 U.S.291 (2006).,《美國著作權法》并未明確授權法院可以判賠在第1821條和第1920條所列舉的6類費用之外的訴訟費用,諸如專家評價費、電子證據開示費用、陪審團顧問費。
2.甲骨文公司的主張不具有說服力。首先,甲骨文公司認為,“全部”(full)一詞就是授權法院在第1821條和第1920條的具體列舉之外判賠訴訟費用。但美國最高法院認為,“全部”一詞是形容詞,意指它所修飾的名詞的完整部分。它并未改變《美國著作權法》第505條中的“費用”一詞的意思。相反,“全部費用”是指全部的根據相關法律所可能獲得的“費用”。
其次,甲骨文公司主張,《美國著作權法》中的“全部費用”一語是一個歷史性專業(yè)術語,它包含的內容多于《美國法典》第1821條和第1920條所列舉的“費用”。甲骨文公司認為,美國國會是從英國著作權法中將“全部費用”這一用語引入1831年《美國著作權法》的。而在1831年,“全部費用”一語的意思就是指全部的訴訟費用,其范圍超過了國會在1853年《美國訴訟費用法》(Fee Act)以及此后的相關立法中所規(guī)定的內容。美國最高法院則認為,法院在確定關于訴訟費用的法律的含義時,無須承擔過度的歷史發(fā)掘工作。無論如何,甲骨文公司并未證明“全部費用”在英國法或者美國法上具有某種確定的意思,涵蓋了在訴訟費用表所列舉內容之外的費用。而1831年以來的判例法,同樣否定了甲骨文公司在歷史方面的主張。
第三,甲骨文公司提出,國會于1976年《美國著作權法》規(guī)定關于判賠訴訟費用的自由裁量權之后,地區(qū)法院可以判決給予高達100%的賠償數額,因此,對于“全部”一詞的解讀并未在“費用”上添加更多的東西。而美國最高法院認為,即便“全部”一詞在1976年之后缺乏持續(xù)性的含義,但“費用”一詞卻未作任何改變。并且,甲骨文公司的解釋還將導致《著作權法》第505條的第2款(規(guī)定判賠律師費)變得冗余,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將被第1款“全部費用”所覆蓋。
Fourth Estate公司27“Fourth Estate”源于法國的“國民等級”概念,原義指“第四等級”,現指新聞界、報界。是一家提供在線新聞作品的新媒體,它與華爾街新聞網站(Wall-street.com)28該網站與著名的《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無關,后者的官方網站是www.wsj.com.訂立許可協議,向后者提供新聞內容。根據許可協議,在解除協議時,華爾街新聞網站應當刪除由Fourth Estate提供的所有內容。后雙方協議解除,但華爾街新聞網站仍然繼續(xù)顯示由Fourth Estate創(chuàng)作的文章,后者遂起訴其侵犯著作權。Fourth Estate公司在訴狀中稱,涉案文章已向版權局提交了登記申請。但是,由于美國版權局尚未就該申請采取行動,地區(qū)法院遂根據華爾街網站的動議,駁回原告的起訴。在此后的上訴中,美國第十一巡回法院也維持了該判決。29856 F.3d 1388 (2017).此后,版權局對這些涉案文章拒絕予以登記。
《美國著作權法》要求對作品辦理著作權登記,才可以向法院起訴。“任何美國作品未按照本法規(guī)定進行著作權登記的,不得提起任何針對該作品著作權的民事訴訟”。3017 U.S.C.§411(a).但是“根據本法進行著作權登記”(registration…h(huán)as been made)這一短語究竟是指申請人向美國版權局提交了規(guī)定的申請表、作品復制件和繳費即可,還是指版權局審查并進行登記之后才算完成?美國巡回上訴法院之間對此問題存在分歧。31比較美國第十一巡回上訴法院在該案中的觀點(登記完成論)與美國第九巡回上訴法院2010 年在Cosmetic Ideas,Inc.v.IAC/Interactivecorp 案(606 F.3d 612,621)中的觀點(登記申請完畢論)。美國最高法院遂為該案發(fā)布調卷令,以圖通過其解釋來統(tǒng)一法律適用。
美國最高法院于2019年1月8日舉行口頭辯論,2019年3月4日作出判決。金斯伯格大法官撰寫全院一致意見的判決書,維持了美國第十一巡回上訴法院的判決。
美國最高法院同意美國第十一巡回上訴法院的觀點,認為只有在版權局完成著作權登記時,著作權人才可以提起侵權訴訟。但是,對于在登記之前與之后所發(fā)生的侵權行為,著作權人均可要求賠償損失。具體理由如下。
1.根據《美國著作權法》,作者在其創(chuàng)作完成作品時即取得“專有權”。著作權所有人可以針對侵權行為提起民事訴訟3217 U.S.C.§501(b).,但是,權利人通常只有在其根據第411(a)條的規(guī)定“完成著作權登記”之后才可以起訴。著作權登記就因此類似于某種在起訴維權之前必須滿足的行政救濟用盡要求(administrative exhaustion requirement)。
2.在有限的情況下,著作權所有人也可以在未進行權利登記之前就提起侵權訴訟。例如,著作權所有人準備發(fā)行某一類易于受到侵害的作品,比如一部電影或者一首音樂曲譜,就可以在版權局作預登記(preregistration)3317 U.S.C.§408(f)(2).,也可以在“完成登記”之前起訴直播廣播該作品的行為。3417 U.S.C.§411(c).但是,除非法律規(guī)定的例外情形,第411(a)條禁止著作權人在“完成登記”之前提起訴訟。Fourth Estate公司對此條款的理解是持“申請論”(application approach),認為在著作權人提交登記申請時即發(fā)生登記的效果。華爾街新聞網站則持“登記論”(registration approach),認為只有在版權局給予登記的情況下才算完成。美國最高法院認為,“登記論”是對第411(a)條文本的唯一令人滿意的解讀。
(1)將第411(a)條整體結合起來解讀,其開頭兩句集中于版權局的行為,亦即它對于版權主張可予以登記或者拒絕。如果申請本身即已經滿足了登記的要求,那么第411(a)條的第二句——它允許著作權申請人在版權局拒絕登記的情況下提起訴訟——就將變得多余。同樣,如果在美國版權局對某一申請采取行動之前,權利人就可以提起侵權訴訟或者解決侵權糾紛,那就否定了第411(a)條的第三句——它允許版權局長“在因著作權可登記事項而提起的訴訟中成為一方當事人”?!暗怯浾摗睂Φ?11(a)條的解讀,還得到了《美國著作權法》其他條款的支持。特別是,第410條確認了申請是先于登記并且與登記相互分離的步驟;同時,如果完成了申請行為就足以構成登記的話,那么第408(f)條的預登記選項(preregistration option)就變得沒有用了。
(2)Fourth Estate公司主要是認為,《美國著作權法》使用了“登記”(make registration)和“完成登記”(registration has been made)這樣的用語,以描述著作權人的提交行為。Fourth Estate公司因此主張,第411(a)條要求“根據本法已經完成登記”很可能是指著作權人遵守著作權登記申請的法律要求。但Fourth Estate公司也承認,在確定《美國著作權法》的特定條款使用“登記”一語究竟是什么意思時,必須檢查該術語所適用的“特定語境”(specific context)。美國最高法院認為,第411(a)條的“特定語境”只能作如下合理解讀:該用語是指版權局給予著作權登記,而不是申請人提出登記請求。
Fourth Estate對該用語之所以作出相反的解讀,部分是源于它對于1976年修訂《美國著作權法》的意義的理解。國會在對第411(a)條進行立法時,既重申了關于著作權登記須先于侵權訴訟的這項一般規(guī)則,也在該條的第二句增設了一個例外規(guī)定。假如國會意圖通過1976年的修訂而澄清著作權申請人可以在申請著作權登記的同時即可提起訴訟,那么,該項例外規(guī)定就將變得沒有意義。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1976年修訂之后的若干年當中,國會對于刪除第411(a)條的努力均予以抵制。
Fourth Estate公司還主張,因為“登記并非著作權保護的一個條件”3517 U.S.C.§408(a).,所以,第411(a)條就不應阻止申請人一旦提交著作權登記申請即可在法院起訴維權。美國最高法院認為,《美國著作權法》規(guī)定在作品創(chuàng)作完成時賦予作者以專有權,并且從該時間起即禁止他人侵權,但是,為了獲得侵權救濟,著作權人必須提交登記申請,并且等待版權局的決定。而且,針對那些在發(fā)行前易于受到侵害的作品,國會也已授權可以在登記之前提起侵權訴訟,因此,Fourth Estate公司的擔心完全是多余的。確實,著作權登記所需的時間從1956年的一至二周提高至目前的數月,但這種時間的延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版權局的人手和預算限制所致,這個問題可由國會予以緩解,而不是交由法院解決。盡管目前存在行政滯后的問題,但這一因素并不能允許法院修改國會對第411(a)條所規(guī)定的文本。
Tempnology公司是一家制造銷售體育服飾類產品的企業(yè),其在產品上使用“Coolcore”商標。2012年,Tempnology公司與Mission公司訂立合同,授予Mission公司在美國分銷的某些服飾產品上使用“Coolcore”商標的獨家許可(exclusive license),以及在美國和全球銷售的非獨家許可(non-exclusive license)。許可協議有效期至2016年7月。但是在2015年9月,Tempnology向法院申請第11章破產(Chapter 11 bankruptcy)37《美國破產法典》第7 章和第11 章規(guī)定的兩種破產。根據第7 章的破產,債務人停止經營,直接進入變賣資產償付債務的程序;根據第11 章的破產,債務人仍控制企業(yè)經營,并可在法院監(jiān)督下進行重整。重整失敗的,轉化為第7 章破產。,并請求法院允許其“拒絕履行”(reject)上述許可協議。《美國破產法典》(Bankruptcy Code)第11章規(guī)定了關于重整破產企業(yè)(reorganizing a bankrupt business)的框架?;谄飘a申請,債務人的所有資產與權利就構成破產財產(bankruptcy estate),以用于償付債務。該財產可以交予破產財產管理人(trustee),也可以仍由債務人管理。
《美國法典》第11編第365條規(guī)定,管理人(或債務人)在法院批準的情況下,可以繼續(xù)或者拒絕履行任何的未履行合同(assume or reject any executory contract)。3811 U.S.C.§365(a).未履行合同是指任何一方均未履行完畢的合同。該種合同既是資產(債務人有權要求對方在將來履行),也是負債(債務人本身也負有履行的義務)。這個條款使得管理人(或債務人)可以決定合同繼續(xù)履行是否有利于破產財產,而破產法院也通常會批準其所作出的選擇。
第365條進一步規(guī)定,根據該條(a)款拒絕履行合同的,“構成對該合同的違約”(constitutes a breach of such contract)。3911 U.S.C.§365(g).因債務人拒絕履行合同所發(fā)生的損害賠償,從破產財產中償付。當然,由于破產財產本身已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故其只能像無擔保債權人那樣獲得部分清償。
破產法院批準Tempnology公司所提出的拒絕履行合同的請求。因此,Tempnology公司無須再履行合同,而對于由此產生的違約賠償,Mission公司可以從破產財產中享有債權。
但是,該條款的其他規(guī)定也使得在某些協議中,當事人在債務人拒絕履行之后仍可繼續(xù)行使其合同權利。例如,房屋出租人申請破產并拒絕履行某一租約的,承租人可以繼續(xù)保留租房并支付租金,直到租期屆滿。4011 U.S.C.§365(h).對于知識產權許可(典型的是專利許可),也有非常類似于房屋租賃協議的規(guī)定。4111 U.S.C.§365(n).基于這種擔心,Tempnology公司遂向法院提起確認之訴,請求法院確認Mission公司的商標使用權終止。Tempnology公司認為,上述這些條款未指明適用于商標許可,故其協議應當適用不同的規(guī)則,在債務人拒絕履行時,根據商標許可協議所授予的權利即應終止。破產法院的判決支持了Tempnology公司的主張。42In re Tempnology,LLC,541 B.R.1 (Bkrtcy.Ct.NH 2015).
但是,破產法院上訴合議庭(Bankruptcy Appellate Panel)撤銷了上述判決。43In re Tempnology,LLC,559 B.R.809,820-823 (Bkrtcy.App.Panel CA1 2016).它在很大程度上依據的是美國第七巡回上訴法院的判例,44Sunbeam Products,Inc.v.Chicago Am.Mfg.,LLC,686 F.3d 372,376-377 (CA7 2012).其理由集中于第365(g)條的規(guī)定,而不是第365(n)條或其他類似的條款。合議庭認為,違約行為并不能消滅守約方根據合同所享有的權利,因此,Tempnology公司可以在破產程序中拒絕履行合同,但它并不能終止Mission公司對“Coolcore”商標的使用權。
該案繼續(xù)上訴。美國第一巡回上訴法院撤銷了合議庭的判決,并重新支持破產法院的判決。美國第一巡回上訴法院的判決首先支持從第365(n)條和其他類似條款中所得出的推論。但它接著指出,商標法有其自身特點,不能在一方拒絕履行商標許可協議之后還讓另一方繼續(xù)擁有商標的使用權。根據商標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商標所有人對于使用其商標的商品“未進行監(jiān)督和質量控制的”,就會危及其擁有該商標的有效性。因此,如果被許可人在協議被拒絕履行之后可以繼續(xù)使用商標,則許可人必須履行監(jiān)督之責。而這將有違美國國會設定該條款的主要目的,即“減緩在債務人破產財產上的債務負擔?!?/p>
由于美國第一巡回法院與美國第七巡回法院對此問題存在爭議,美國最高法院遂發(fā)出調卷令,決定受理Mission公司提出的上訴。
美國最高法院于2019年2月20日對該案舉行口頭辯論,2019年5月20日作出判決??ㄍ咧Z大法官撰寫法院判決,以8:1的結果撤銷法院的判決,發(fā)回重。索托馬約爾大法官持協同意見,金斯伯格大法官則發(fā)表了反對意見。
美國最高法院認為,該案涉及的是在商標許可協議的背景下,如何解釋《美國破產法典》第365條關于拒絕履行與違約的規(guī)定。爭論的核心是,作為債務人的商標許可人如果拒絕履行合同的,是否因此剝奪被許可人使用商標的權利。美國最高法院對此給予否定回答。它認為,拒絕履行導致的是違約,而非合同的解除(rescind)。債務人根據《美國破產法典》第365條拒絕履行一份未履行的合同,其法律效果與在非破產情形中的違約行為相同。因此,該行為并不能消滅合同在此前所賦予的權利。具體理由如下。
1.第365(g)條規(guī)定,拒絕履行合同“構成違約”,而“違約”這一術語并非破產法專有,破產法也未對之進行定義,因此其含義就取決于合同法。45Field v.Mans,516 U.S.59,69 (1995).許可人的違約行為并不能消滅對方當事人根據合同所享有的權利。為了保留對方當事人的權利,第365條反映了一般性破產規(guī)則,即破產財產不能擁有債務人在破產之外的任何東西。相反地,如果允許通過拒絕履行而消除對方當事人的權利,就將規(guī)避《美國破產法典》對于禁止解除破產申請前財產轉讓限制的這一嚴格規(guī)定。
2.Tempnology公司觀點的主要根據,是從第365條第(h)(i)(n)款所確定的那些合同種類而得出的反面推論。這就意味著,除了根據這些條款所確定的合同,拒絕履行合同的通常后果就是導致此前所賦予的合同權利終止。但美國最高法院認為,該主張無法解釋如何能夠對第365條(g)款作相反的解讀,該款明確規(guī)定了拒絕履行合同就構成對該合同的違約。
Tempnology公司進而主張,商標法的特征可能影響《美國破產法典》目標的實現。它認為,除非拒絕履行合同即終止被許可人對商標的使用權,否則,債務人就不得不在監(jiān)督所銷售的產品與面臨失去商標的風險之間作出選擇,而無論哪一種選擇,都將妨礙債務人的重整能力。美國最高法院認為,商標的顯著性特征并不能說服其采納如下解釋,即第365條意圖對商標許可給予特殊對待。Tempnology公司提出請求,以利于其進行破產重整,但是,這并不能破壞第365條(a)(g)款所指示的內容。第365條規(guī)定拒絕履行合同即構成違約,其中表達的是一系列復雜的目標,并且考慮到合同對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不僅僅是Tempnology公司所認為的有利于破產重整這一個目標。
埃里克·布魯納提(Erik Brunetti)是一位藝術家兼企業(yè)家,他在所創(chuàng)辦的一條服裝生產線上使用商標“FUCT”。根據布魯納提的解釋,這個商標是要挨個字母念出來的:F-U-C-T。但人們常常會把它連讀,其發(fā)音與英語中著名的四字國罵FUCK的過去時幾乎相同。這也為布魯納提的商標注冊申請帶來了麻煩。
這里涉及到美國商標法即《拉納姆法》(Lanham Act)第1052(a)條的適用。該條款要求USPTO禁止注冊“包含違反道德的、欺騙性或者誹謗性要素”(consists of or comprises immoral,deceptive,or scandalous matter)的商標。47該條款當中包含“欺騙性的”這種情形,但該案并未涉及。USPTO的審查員和商標審判與上訴委員會(Trademark Trial and Appeal Board,以下簡稱TTAB)均認定,布魯納提的這件商標違反上述規(guī)定,因此不能獲得注冊。
布魯納提向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提起上訴。該法院認為,上述禁止性規(guī)定違反了憲法第一修正案。因該案涉及聯邦制定法是否構成違憲,美國最高法院遂發(fā)布調卷令,受理上訴。
美國最高法院于2019年4月15日對該案舉行口頭辯論,2019年6月24日作出判決??ǜ蠓ü僮珜懛ㄔ号袥Q,以6:3的結果維持了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的判決。阿利特大法官提交了協同意見;羅伯特首席大法官與布雷耶大法官撰寫部分協同部分反對的意見書;索托馬約爾大法官撰寫了部分協同部分反對的意見書,布雷耶大法官參加之。
美國最高法院認為:《拉納姆法》關于禁止注冊“包含違反道德的或者誹謗性要素”的商標的規(guī)定,違反憲法第一修正案。
在兩年前的Matal v.Tam案48137 U.S.1744 (2017).中,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之間雖有意見分歧,但對于以下兩點是看法相同的。第一,如果某一條關于商標注冊的禁止性規(guī)定是依據觀點(viewpoint based)而作出的,則屬于違憲。第二,因詆毀(disparagement)而禁止注冊的條款屬于依據觀點所作的規(guī)定,故構成違憲。
因“包含違反道德或者誹謗性要素”而禁止注冊商標,這同樣是依據觀點而作的規(guī)定,構成歧視,因此,它與美國最高法院關于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判例規(guī)則存在沖突。表達性內容如果“不符合操行端正、純潔或者品德良好”,“邪惡的”或者“惡毒的”,那就是“違反道德的”(immoral)。49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在此引用解釋的詞典是1949 年版的《韋氏新國際詞典》,Webster’ 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1246 (2d ed.1949).因此,《拉納姆法》允許注冊那些捍衛(wèi)社會操行和德性的標識,而不允許注冊那些玷污這些觀念的標識。如果材料的內容“冒犯良知或者道德感”,“激起斥責”或者“導致譴責”的,則其屬于“誹謗性的”(scandalous)。50同注釋49,第2229 頁。由此可見,《拉納姆法》的規(guī)定就是,對于標識所傳遞的訊息符合社會的優(yōu)雅與禮貌感的,則同意其商標注冊,而其訊息不符合或者挑戰(zhàn)該社會感受的,則不予注冊。從表面來看,該法律規(guī)定區(qū)分了兩種相反的思想:遵循通常的道德標準的思想和對之構成敵意的思想;那些讓社會點頭表示同意的思想和挑起冒犯乃至譴責的思想。法律存在的這些表面性觀點偏見(facial viewpoint bias),就導致對其的觀點歧視性適用(viewpoint-discriminatory application)。美國最高法院接著舉出大量實例,說明USPTO在實踐中拒絕注冊那些傳遞“違反道德的”或者“誹謗性”思想的標識,例如涉及毒品、宗教或者恐怖主義的標識,但與此同時,它也批準注冊了那些在相同主題上傳遞出較為人接受觀點的標識。
政府方面認為,如果將該條款進行限制性解釋,消除其觀點偏見,還是可以接受的。若將該條款限縮為“由于其表達方式具有冒犯性或者令人震驚的標識,獨立于其所表達的任何觀點”,就將在很大程度上把USPTO拒絕注冊為商標的對象限定為那種淫蕩的、性露骨的或者褻瀆性標識。但是,美國最高法院并不接受這種提議,因為該制定法的規(guī)定顯然不是這個意思?!斑`反道德或者誹謗性的”禁止條款并沒有為淫蕩的、性露骨的或者褻瀆性標識劃出一條界線。它也并不僅僅指其“表達方式”而非其觀點本身特別具有冒犯性的標記。因此,該條款宣告無效,之后美國國會可以制定新的條款。
“大部分的法律都是經過不斷的司法裁判過程才具體化,才獲得最后清晰的形象,然后才能適用于個案,許多法條事實上是借裁判才成為現行法的一部分。”51同注釋③,“引論”第20 頁。德國法學家拉倫茨的這一論斷,不僅反映了大陸法系國家的狀況,在以判例為重要法源的英美法中同樣如此,有時甚至表現更為明顯。司法裁判,尤其是法官對于制定法的解釋,是理解和適用法律的重要依據。
關于解釋法律的準則,各種論述備矣。德國法學家薩維尼早就已經區(qū)分“文法”“邏輯”“歷史”“體系”的解釋因素,并且提出,這些要素不應個別地發(fā)揮作用,而是應當相互合作。52同注釋③,第200 頁。美國最高法院的保守派代表斯卡利亞大法官數年前與人合撰的《法律文本的解釋》一書,分門別類介紹了多達57條法律解釋的準則,而不只是限于字面解釋。53Antonin Scalia &Bryan A.Garner,Reading Law:The Interpretation of Legal Text, West,2012.通過上述知識產權判例的介紹,人們同樣可以看到,美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面對案件涉及的關鍵性法律用語,是如何綜合運用這些解釋準則或者方法的。
在Helsinn Healthcare S.A.v.Teva Pharmaceuticals USA,Inc.案中,引發(fā)爭論的是《美國專利法》第102(a)(1)條。該條規(guī)定,任何人均可獲得專利,除非“被主張權利要求的發(fā)明在有效申請日之前已經被授予專利、在某一出版物中被描述、或者被公開使用、銷售或者以其他方式為公眾所知”(A person shall be entitled to a patent unless—(1) the claimed invention was patented,described in a printed publication,or in public use,on sale,or otherwise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before the effective filing date of the claimed invention)。5435 U.S.C.§102(a)(1).如果屬于后半句規(guī)定的情形,則構成“現有技術”,破壞了獲得專利的新穎性條件。該案的爭議焦點是,專利申請人與第三人的保密銷售是否構成現有技術。這就涉及對該條款中的“銷售”(on sale)一語的解釋。從字面上看,可能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將其與緊接著的“以其他方式為公眾所知”結合起來理解,即銷售也必須達到“為公眾所知”的效果才構成現有技術,從而秘密銷售不在其列;另一種是將“銷售”作單獨理解,即無論是公開的還是秘密的方式,均可構成銷售。從法院裁判的結果看,一審法院采納的是第一種解釋,而上訴法院與美國最高法院則采第二種解釋。具體理由詳見上文,此處需要強調的是美國最高法院在解釋該用語時的立場與方法。它是從2011年修改前的《美國專利法》關于“銷售阻卻”的規(guī)定,以及當時對該條規(guī)定的相關判例來理解的,進而注意到國會在修改后的《美國專利法》中仍然使用相同的術語,即表明國會無意改變該用語的含義,從而仍應當遵照此前判例的解釋。關于秘密銷售是否構成現有技術,美國與歐洲以及我國的專利法規(guī)定以及實踐是相背的,55參見我國《專利法》第22 條第5 款,《專利審查指南》(2010 年版)2.1.2.2,《歐洲專利公約》第54 條第(2)款。應當注意的是,中國與歐洲的專利法均未直接規(guī)定“銷售”這種方式,但在實踐中將之歸入“使用”方式公開。但是,美國最高法院在該案中形成了全院一致意見,這就意味著除非國會通過立法修改,否則,美國法院仍將維持這一解釋。
Iancu v.Brunetti案判決同樣體現了美國最高法院堅持適用“遵循先例”原則。此前美國最高法院已經在Matal v.Tam案中宣布,《拉納姆法》第1052(a)條關于詆毀(disparagement)詞語禁止注冊商標的條款屬于依據觀點所作的規(guī)定,與憲法第一修正案相沖突,從而構成違憲。現在這個案件涉及的是第1052(a)條的另一款規(guī)定,即禁止注冊“包含違反道德的、欺騙性或者誹謗性要素”的商標。由于這兩款規(guī)定非常相似,美國最高法院以同樣的理由,認定該款規(guī)定亦屬違憲。
在上述Fourth Estate Public Benefit Corp.v.Wall-street.com,LLC案中,美國最高法院面對的是《美國著作權法》的這項規(guī)定:“任何美國作品未按照本法規(guī)定進行著作權登記的,不得提起任何針對該作品著作權的民事訴訟”。其中爭議焦點在于“著作權登記”一語的含義。其實,該詞語按照字面含義來解釋非常清楚,亦即只能是指美國版權局完成登記,而不能理解為著作權人提交申請。大法官之間對此完全意見一致,也就不足為怪了。
在Return Mail,Inc.v.U.S.Postal Services案中,涉案的法律規(guī)定是根據2011年修改后的《美國專利法》,誰是有權提起新創(chuàng)設的專利無效復審程序的“人”,特別是,該等條款所規(guī)定的“人”是否包括政府機構。這就涉及對“人”這一用語的解釋。若從字面上看,法律意義上的“人”包括了自然人、法人,而政府機構作為法人,也應當包含在內。美國專利復審機構PTAB與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就是如此理解的。但是,美國最高法院反駁了這種意見,認為該等程序中的“人”不包括政府機構。美國最高法院的主要理由是,應當尊重美國法在傳統(tǒng)上的關于“人”不包括主權國家的這一解釋性推定(interpretative presumption),除非國會立法中有肯定性的相反規(guī)定。作為該案被告的美國郵政署未能提供具有說服力的證據,表明國會有明確的意圖,在《美國專利法》中將政府機構納入可提起專利無效復審程序的“人”的范圍。值得注意的是,在該案中提出反對意見的布雷耶大法官認為,從制定法的規(guī)定來看,政府機構應當被當作“人”,從而可以像私人主體那樣提起專利無效復審程序,以挑戰(zhàn)專利的效力。
同樣地,Rimini Street,Inc.v.Oracle USA,Inc.案涉及《美國著作權法》第505條的規(guī)定,即法院可以判決賠償一方當事人的“全部費用”(full costs)究竟是指哪些類別?單純從字面上看,可以理解為權利人一方因訴訟所發(fā)生的費用,均在判賠之列。但是,美國最高法院的解釋限定在該條規(guī)定與美國民法訴訟法相關規(guī)定之間的關系上,即除非著作權法有明確規(guī)定,否則,這些“費用”僅僅指民事訴訟法律中所列舉的6類費用。因此,這里的“全部費用”應作限縮性解釋。
霍姆斯大法官曾將美國最高法院描述為一個瓶子里裝的9只蝎子。不過,從二十世紀以至今天,美國最高法院比起作為合議庭而言,更象是一個9人獨立的法律辦公室,每個大法官都有自己的風格。弗里德曼戲稱其為9個瓶子里的9只蝎子。56[美]勞倫斯·弗里德曼著:《二十世紀美國法律史》,周大偉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年版,第649 頁。
從2018年的這些判例來看,保守派與自由派大法官之間在知識產權案件上的分歧不算明顯,倒是法官的個人風格更加突出。在這六起案件中,有三起案件形成了一致意見的判決。在其余存在反對意見的三起案件中,兩起商標案件的法院判決均由卡根大法官撰寫,但索托馬約爾對于其中一份判決提出協同意見,金斯伯格發(fā)表反對意見,而對另一起商標案件的法院判決,羅伯茨首席大法官、布雷耶和索托馬約爾大法官分別撰寫反對意見;在另外一起存在反對意見的專利案件中,索托馬約爾大法官撰寫法院判決,但撰寫和參加反對意見的恰恰是同為自由派的布雷耶、金斯伯格和卡根大法官。美國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中,四位自由派大法官之間在知識產權案件的判決上形成相互反對意見的情形不少,倒是保守派陣營的意見比較統(tǒng)一,在這些案件的判決上均站在多數派的立場上,并且相互之間幾乎不存在反對意見。這或許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美國最高法院在法律解釋上的保守派立場仍是其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