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達 孫雪梅
〔內容提要〕隨著人類對環境污染帶來惡劣影響的認識,綠色發展理念在全球興起,我國更是將綠色理念列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之一。若要實現綠色發展,就離不開綠色金融體系的支持。本文以貴州省為例,通過對其成功經驗的總結,提出欠發達地區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構想,以期為欠發達地區借助綠色金融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并為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提供借鑒。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 綠色理念 金融體系
注:本文系貴州財經大學研究生項目(項目編號:2019ZXSY01);商務部與貴州財經大學聯合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6WBZD02)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在黨的領導下,通過各族人民的艱苦奮斗,貴州省已徹底擺脫了“天無三日晴、人無二兩銀”的落后形象,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成就。貴州省是我國西南地區的交通樞紐之一。隨著高鐵站的開通,貴州省人力、物力資源的流通速度大大加快,經濟增速十分迅猛。貴州省得天獨厚的涼爽氣候也使其成為眾多高科技企業存儲數據的數據庫中心,這促進了貴州省經濟結構由一二產業向高技術產業的升級。截至2019年末,貴州省地區GDP已達到1.68萬億元,相比2018年增長了8.3%。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0.84萬億元,相比2018年增長了7.8%。2019年,貴州省人均GDP達到4.64萬元,與全國人均GDP(6.97萬元)的差距正在縮小。同時,貴州省與發達省份的發展差距也逐漸縮小。這是因為貴州省另辟蹊徑構建了具有特色的綠色金融體系發揮巨大的作用。2017年6月,七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印發浙江、廣東、新疆、貴州、江西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的通知》,貴州省由此成為了西南地區綠色金融發展的先驅。本文針對貴州省,由一個貧困到迅速發展的省份,分析其綠色金融發展歷程,總結經驗,發現不足,既對其他經濟欠發達地區提供借鑒,也利于貴州省繼續保持經濟高速健康發展,借助綠色金融實現全面脫貧和經濟跨越式的發展。
一、貴州綠色金融發展的經驗
(一)綠色金融政策陸續出臺
2016年11月,貴州省出臺了《關于加快綠色金融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積極構建貴州綠色金融的支持體系,《意見》對推動貴州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加強綠色金融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隨后,貴州省在綠色金融諸如綠色銀行、綠色保險等領域陸續出臺了相關政策。
(二)綠色信貸蓬勃發展
從2012年起,貴州省銀行業依照銀監會(即現銀保監會)的要求,在貴州實行綠色信貸業務,以期通過綠色信貸支持實體經濟由高能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向環境友好型模式的轉型。截至2017年6月末,貴州省全省節能環保及服務項目貸款余額達到近1700億元,大大促進了環保行業的發展。此外,貴州省在綠色信貸相關機構設置創新上取得很多成果。如2014年興業銀行在貴州成立了興業銀行全國第一家生態支行,以對綠色信貸實施差異化的信貸授權政策。
(三)協調推動發行綠色債券
2017年,貴陽市公交集團與貴陽銀行等當地金融機構聯合發行了26.5億元公交綠色資產證券化債券,這是國內第一單公交綠色資產證券化債券。2018年,貴陽銀行為支持綠色產業發展,發行了2018年第一期綠色金融債券,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市場空白。
(四)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基金
為了推動綠色環保產業的發展,在貴州省政府的主導下,貴州省政府與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合作設立云上貴州大數據產業基金、貴安智慧制造醫藥大健康產業并購基金等基金,這大大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并為貴州省經濟轉向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金融市場“綠化”進程推進
在政府的引導下,貴州省資本市場中的環保與低能耗企業比例大幅上升。2016年以來,貴州省40余家IPO上市公司中,有近20家屬于環境友好型的“綠色”企業。在政策傾斜下,未來這一趨勢將繼續延續。
二、對綠色金融各機構的構建和優化
(一)對綠色銀行機構的完善
1.綠色銀行發展的轉型設計。目前,國際上關于綠色信貸的界定比較權威的規則是赤道原則。興業銀行是我國首先實行赤道原則的銀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貴州省銀行業可以參考興業銀行踐行赤道原則的成果經驗,初步建立綠色信貸運營體系,運行成熟后可將赤道銀行綠色信貸的發展內涵進一步擴展至可持續金融,引導銀行由重視短期經濟效益向重視長期社會效益的經營理念的轉變,并逐漸落實到管理制度、信息披露、業務創新等一整套制度體系及創新活動中。在具體的綠色信貸業務操作上,實行差別化信貸政策。對可能會對環境造成重大不利影響的項目,嚴格限制對其發放信貸。對存量客戶中的環境不友好企業,采取減少授信額度、縮短融資期限等途徑迫使其放棄污染嚴重之工程項目,將信貸資源規模逐步向低碳產業傾斜。將節能、環保、減排作為信貸審批的必要條件,在一定階段的發展后可以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從信貸源頭上確保業務符合綠色金融的原則。
2.完善綠色銀行組織結構體系。銀行戰略和政策的實際落實要依靠銀行的組織體系來實現。許多銀行在總行成立了專業的綠色金融部門,主要負責該行的綠色金融產品業務創新、市場營銷和體制機制建設。貴州省本地銀行在總行層面可以建立綠色金融事業部,以統籌管理全行的綠色金融業務,對于貴州省的各銀行分行,可以結合地方實際設立綠色金融中心,作為區域綠色金融經營與管理部門。在具體結構變革上,第一階段是結合貴州省實際建立綠色項目小組。貴州省具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可以設置相關的綠色項目小組向綠色信貸需求者提供信貸服務。以此種形式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的相關流程,積累相關經驗。第二階段是隨著相關職能逐步完善及業務規模不斷壯大后,可以在公司金融部下設綠色金融中心作為專門經營管理綠色金融業務的二級部門,同時積極建立相關專業團隊,并為員工進行相關業務培訓。
3.綠色金融業務創新助力深度扶貧。對于新興產業、環保產業等,因為存在相對的產業聚集地,公司環保信息披露相對詳盡,可以由貴州省各銀行設立綠色金融中心專門負責相關的綠色業務。而對眾多特色農業、旅游業而言,因貴州省政府推行的產業扶貧政策產生眾多的中小微企業,呈現分散分布的態勢,其“短、小、頻、急”的貸款特征大大提高了服務成本。此種情況下,按照傳統的金融中介理論設立分支機構是一種不經濟的行為。建議按照金融功能觀思想,利用互聯網滿足此類中小微企業的信貸需求。具體措施如下:一是以移動金融促進金融服務下沉。目前,隨著國內眾多IT公司向鄉鎮地區的“下沉”,手機支付業務已覆蓋了我國大部分地區。移動端的支付方式極大地降低了銀行在欠發達地區的營業成本,也使得貴州省欠發達地區的人民群眾能享受最基本的支付清算服務。二是憑借互聯網技術,實現對產業扶貧、“三農”扶貧對口小微企業貸款的“降風險、縮成本”。信貸成本控制上,貴州省銀行業可借助大數據等技術降低對綠色小微企業貸款的運營成本,并在貴州省的農村領域大力推進移動金融發展。風險管理能力上,加強對信息的搜集、處理和利用,如利用互聯網金融中的信息處理方式優化信息不對稱問題。
(二)對綠色基金的優化
1.綠色產業基金的優化。一是鼓勵貴州省的機構投資者參與綠色產業基金,如國有保險公司、社保基金、養老基金等應當率先配置綠色資產,將其納入投資組合并開展ESG評級,領頭對環境風險進行分析及披露。二是構建具有貴州地方特色的綠色基金體系。不同于北方重工業比重大的省份,貴州省重工業相對規模較小,對環保產業投資需求較小,在經濟結構調整上存在后發優勢,可引導綠色基金重點投資在旅游業、特色農業等帶有“綠色”屬性的產業,完成經濟結構調整。
2.綠色投資基金的優化。一是加強項目對接,明確綠色項目認定標準。二是構建信息交流平臺,促進綠色項目對接。可以由貴州省政府發起成立社會投資論壇,為綠色投資提供交流平臺。三是有針對性地設計融資方案,更好地滿足綠色項目需求。四是完善投資決策和監督機制,確保基金投向綠色領域。
(三)綠色保險市場的優化
1.加強綠色保險法律法規建設。盡快出臺貴州省內與綠色保險相關實施細則,在省內各市縣試點初步建立強制綠色保險制度。通過完善貴州保險業相關法律法規,加強貴州環境執法力度,使造成污染的企業主動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以提高投保意識和環境風險管理能力,鼓勵保險公司聯合發行證券、共同承保,推動綠色保險市場化交易。
2.使綠色保險與綠色信貸形成統一體系。在環保部門、銀行機構和保險公司間建立相應的聯動機制,這一方面可使銀行的貸款審批與企業的各項環評結果掛鉤;另一方面可使綠色保險為綠色信貸進行再擔保,從而形成綠色資金的良性循環。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大數據應用與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