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曉麗
〔內容提要〕建設小康社會不僅是一個經濟概念,也是一個社會和政治概念,其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密切相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在一定程度上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客觀產物,本文重點研究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種邏輯。
〔關鍵詞〕小康社會 馬克思主義 中國化
根據實際情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目標,這是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重大戰略規劃,根據十五大提出的,二〇一〇年、建黨一百年和中國成立一百年,確定的發展目標。在21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十億人口中獲益,促進經濟更發展,促進民主更健全,加快科教進步,促進文化更繁榮,促進社會更和諧,促進人民生活更充實。“更高水平的建設小康社會”是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毫無疑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連接這兩個階段的紐帶,是實現現代化第三個戰略目標的必要條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是一個經濟概念,也是一個社會和政治概念,其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密切相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客觀產物。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中,中國存在著馬克思主義的三種邏輯:實踐邏輯、理論創新邏輯和黨建邏輯。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思想突出了圍繞現實問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邏輯
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是在黨中央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集體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踐,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實,制定符合我國經濟及社會發展戰略概念,有效地實現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問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邏輯,在充分繼承這一實踐邏輯,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集體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思想凸顯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邏輯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是在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小康社會”理念的基礎上形成的。小康原本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繪的一種崇高的社會理想,也是人們對小康生活的殷切追求。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首次提出了“小康社會”的概念,并在20世紀末提出了“小康社會”的宏偉構想。也就是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不是你們那樣的現代化觀念,而是一種舒適的小康之家。”截至20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但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還是很低,如1000美元的人均GDP出現在一些第三世界國家中的富裕國家,而我們遠遠低于這個水平,即使在這個水平上,中國仍然落后于西方。因此,到那時中國仍將是富有的一個小康的狀態。“小康”在這里的意思是“四個現代化”和“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鄧小平指出“,中國現在已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即在二十年內使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的水平。”可以看出,在鄧小平時代,小康社會是社會主義本質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得到體現、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社會發展階段。
如果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是江澤民同志以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提出來的,那么建設小康的戰略思想強調了理論創新的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新價值觀,即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新的實踐。江澤民指出:“創新就是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譜寫新的理論篇章,繼承革命傳統,創造新經驗,善于在解放思想的思想統一中,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指導新實踐。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思想不僅突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更突出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邏輯。
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突出了黨的建設邏輯,即實現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與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辯證統一
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思想全面充分體現了辯證統一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即“在21世紀的前二十年,黨的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是一個重要目標,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目標”。只有實現黨的最低綱領,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目標,黨的最高綱領才能實現。如果我們沒有最高的計劃和最高的理想,我們就會失去前進的道路。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馬克思主義黨的綱領中國化的實踐,充分體現了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的辯證統一。當然,我們共產黨人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共產主義理想,在全黨進行思想教育。但必須明確黨的最高綱領必須通過各個階段的目標一步一步地實現。強調“要求全黨同志必須在當前階段辦好各種任務,腳踏實地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目標和綱領,不能放棄自己的遠大理想,但最大的項目是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切實的實際行動與最高綱領相聯系。”從這個意義上講,小康社會既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要發展目標,也是實現黨的最高綱領的重要步驟和現實要求。之所以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思想能夠反映黨的最低綱領,主要基于三個方面: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階段發展目標,是社會生產力和落后文化的條件下,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運行方式;二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最根本的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三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是鄧小平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概念。也就是說,“明確提出了分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不僅是符合鄧小平同志的戰略觀念,也反映了鄧小平同志的重要思想,實現現代化階段按照新的現實去落實。”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結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在當代中國新的實踐和發展中形成的21世紀馬克思主義。2018年5月,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博大精深的,我們要常學常新”。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仍然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不斷從馬克思主義中汲取科學智慧和理論力量。在新時期,我們將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更大的決心、信心和智慧,確保中國夢永遠的船只前進在正確的方向,確保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繼續推動和發展小康社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概念全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個邏輯,以實際問題為中心,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邏輯;強調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指導下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邏輯;突出了在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辯證統一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黨建邏輯,我們將繼續不斷研究和深化這種邏輯,推動小康社會繼續向更高水平發展,最終助力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單位:山西鐵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