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提琴作為西方樂器”皇后”,因精美獨特的外形,豐富多彩極具魅力的音色,深受人們的喜愛。回顧400年的發展歷程,世界各國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為小提琴譜寫了大量音樂作品,促使小提琴表演藝術得以不斷發展、完善。在近年的國內小提琴教學中,專業院校的曲目庫以西方作品為主,而學習本國作品在專業學院的教學中涉及的很少。筆者認為,在專業教學活動中,應當更多加入中國作品的教學量,從處理中國作品的演奏技術、演奏情感等方面入手,使小提琴的教學表演內容更加豐富,有利于進一步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
【關鍵詞】中國小提琴作品;專業教學;應用與探索
【中圖分類號】J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21-0251-03
【本文著錄格式】張瑛.中國小提琴作品在專業院校教學中的應用與探索[J].北方音樂,2020,11(21):251-253.
小提琴傳入中國有近百年歷史,有大量優秀的作品,中國作品有代表性的如《梁祝》《豐收漁歌》《金色的爐臺》《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等,這些作品善于用“民族音樂語言”結合西方小提琴演奏技巧,實現了真正的中西“融合”。通過學習上述風格作品,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樂器本身演奏法的熟練掌握,亦加強了他們對中國作品演奏特點和音樂形象的深入了解,進一步發現美的藝術本真。
一、演奏技術
從小提琴演奏技術來看,中西方音樂作品所用的技術比較相近,主要都包括左手技術,音準、換把、滑音、揉弦;右手技術包括分弓、連弓、跳弓、頓弓、拋弓等。但教學實踐中普遍反映出的是,學生們抱怨“演奏中國小提琴作品常常找不到‘感覺,演奏很難呈現其技術內涵”。值得思考的是,為什么學生們從小到大所積累的小提琴專業演奏技巧,卻不能很好的發揮運用在中國樂曲的演奏上?上述學生所反饋的并不是因為中國作品比西方作品的演奏技術更難掌握,關鍵在于缺乏對我國傳統民歌及戲曲音樂的深入了解,演奏時不能把握作品的“精髓”(例如一些民歌中的滑音技巧、戲曲中的散板、“由慢漸快”手法等),無法讓小提琴真正的“說中國話,講中國故事”。下文分別從小提琴的左、右手技術角度來分析如何才能演奏好中國作品。
(一)左手技術
首先是對音準的理解,通過五聲調式來調整音準,區分固定音高聽音準方式和首調聽音準方式,運用小提琴音準常用的三種音準原理(即五度相生律、純律、十二平均律)合理的轉換。如譜例1音準的訓練,在這四小節里,由五聲調式音階E、#F、#G、B、#C重復出現,練習時,可先把這五個音在同一八度內慢練聽準,找準后再結合記譜來反復練習。
第二,換把技術,換把經常是由抬、換、落三個動作共同完成,在實際演奏過程中,為避免“換”的負擔,拇指和食指指根關節在換把時要盡量放松,盡量保證每個音的音準。由于中國音樂多以五聲調式構成,小提琴在演奏五聲音階與西方的七聲音階時,左手指法不盡相同,七聲音階手指排列以級進為主,五聲音階則需要在某個手指之間作伸張,應當選擇好指法,再做必要的換把訓練。例如《金色的爐臺》(譜例1)重復出現的E、#F、#G、B、#C是在三個八度里,需要分別在G弦、D弦、A弦、E弦完成左手換把動作。練習時盡量保持手腕的“安靜”,在低把位換把時(第一至四把位),拇指與手一起移動,在高把位換把時,拇指要盡量保持在琴頸下方,并根據把位的高低,打開虎口。因為習琴者手臂的長度不同,所以在高把位換把時手臂的姿勢因人而異。手臂在換把過程中,應呈放松狀態,配合完成換把。
第三,滑音的運用,滑音源自民族樂器二胡的演奏手法,可歸納為上滑音、下滑音、原位上的半音來回抹音、大距離的滑音等。以上滑音技術可根據具體作品提示進行有效的處理。如《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中最動人的愛情主題(譜例2),這一句中的滑音可模仿二胡的演奏手法,用中等速度“滑”,上行滑音的起點不需要有明確的音高,力度上可稍做漸強,下行滑音速度可比上行慢些。帶裝飾音的滑音在拍點前奏出,不占拍點時間。
(二)右手技術
右手的技術需要根據表現“中國韻味”來處理。第一,連弓的運弓方式,盡量用弓子的力度、弓速、觸弦點的改變,來轉換音質和音色。如嘆息、留白、氣口等等。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梁祝》愛情主題、十八里相送、樓臺會中,連弓的音質和音色技巧,都要與表達民族音樂藝術形象相貼切。
第二,借鑒古箏具有的靈動流暢,對應小提琴的跳弓、拋弓;模仿琵琶特有的“拂”和“掃”,對應小提琴和弦的上弓如拂、下弓如掃的彈撥特點,使小提琴的跳弓、頓弓、拋弓、和弦技術,融匯于小提琴作品的民族特性中。通過以上弓法的訓練和積累,完全可以提高演奏高難度技巧小提琴樂曲的能力。例如陳鋼的《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譜例4)。展示了令人目眩神迷的小提琴右手快速頓弓、跳弓、換弦等技術,應用新疆塔吉克民歌《美麗的塔什庫爾干》和笛子樂曲《帕米爾的春天》的素材,汲取和模仿民族樂器的特殊演奏風格,用小提琴跳弓充分表現新疆舞蹈音樂的酣暢激越的“舞步”,用快速頓弓和換弦技術形象地刻畫新疆人民載歌載舞、熱鬧非凡的歡慶盛況。這首樂曲對右手技術訓練要求很高,運用頻繁的變換節奏、快速度的里外弦換弦、及快速換把等技術相融合,達到提高和完善右手演奏技術的目的。
二、演奏情感
優秀的中國小提琴作品有著獨特的民族化音樂元素和風格,對演奏者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如歷史、民族文明與精神、民俗等),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音樂特性的了解,以及對音樂意境和聯想能力的要求都比較高。筆者從事小提琴演奏與教學多年,發現有些學生在演奏中國作品時,很少主動理解和挖掘音樂的內涵和存在價值,僅僅是把譜上的音符“照本宣科”奏出來。根據教學統計,這與他們對音樂表現力的“渴望程度”有直接關系。筆者認為,較高級別的演奏者會利用自身對音樂藝術的熱愛,從作品題材、結構、內容中不斷地尋求借鑒,發揮自身的藝術想象力,提煉對音樂的審美內涵,使演繹更加感人至深。自然少不了中國小提琴作品教學這個重要環節。
(一)音樂內涵
在教學實踐中,應當引導和挖掘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內涵的興趣程度,使他們對民族音樂作品背景的理解有 “畫面感”,如“即興演奏、散版、彈性節奏、緊拉慢唱”這些借鑒于我國民間戲曲、民間音樂的手法,從而更貼切和自如地達到演繹的民族化音樂韻味。例夏良的小提琴《幻想曲》(譜例5)。
樂曲創作靈感源自于云南的民間音樂,創作的“畫面感”是根據云南阿細族音樂《跳月》為素材所作。跳月是云南彌勒西山地區人民過節時的民間舞蹈,場面非常活潑跳躍,男女脖子上掛著樂器,邊彈邊唱,動感十足。夏良來自云南高原,家鄉的民族音樂文化背景為他譜寫的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創作基礎。《幻想曲》展示了在一幅幅云南地區“山水畫”下,少數民族人民載歌載舞的幸福場景。華彩部分,作曲家運用小提琴的雙泛音技術,演奏者像是弄玉吹簫,模仿一種惟妙惟肖的意境,把聽眾瞬間帶進一個像是“世外桃源”的仙境之中,給人無限憧憬。
(二)音樂表現力
能進入到音樂學院的專業學生,都是有一定小提琴演奏技術基礎,有較強演奏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注重演奏技術的培養,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去了解更多的中國小提琴音樂作品,去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識和音樂內涵,注重自身文化修養的積淀和提高。這樣在演奏時,才能生動形象地詮釋作品。例如李自立所作的《豐收漁歌》,就具有濃郁的粵廣韻味,創作靈感來自汕尾漁歌。全曲共分四段,漁歌主題;如歌的行板;小快板;廣板。第一段小提琴聲部在E弦上奏出漁歌主題旋律,音樂由遠及近,仿佛描繪清晨漁民陸續從四面八方趕來,大家在碼頭相遇,準備出海捕魚的場面。(譜例6)
演奏處理方面,稍自由的散板,利用慢起漸快、逐漸拉長的運弓,營造一種悠揚開闊的感覺。
第二段(譜例7)如歌的行板,樂曲旋律優美、抒情而富有變化,有層次的從E弦—G弦—E弦,利用揉弦寬窄度,與運弓速度、壓力的變化,情緒由弱到強再由強回到弱的感覺,音樂仿佛描繪漁船、浪花、豐收的景象。
第三段小快板,運用小提琴的快速頓音(譜例8)模仿中國打擊樂、拋弓模仿舞蹈仿佛刻畫了漁民捕魚滿載而歸的喜悅之情。
第四段,結尾的廣板,譜上的提示是:“縱情歌唱和寬廣的”從演奏者的感受來說,該段如畫的意境,用較抒情速度變化來體現豐收場景,然后漸漸一切歸于平靜,既可想象成豐收者喜悅之情的意猶未盡,也能表現一種豐收漁船上的歡聲笑語漸漸遠去的意境,整首樂曲經過音樂表現的起伏,廣闊而明快,有如中國文學創作的精妙手法——起——承——轉——合一般,環環相扣一氣呵成。
三、結語
中國小提琴作品作為我國藝術的瑰寶之一,值得每位音樂工作者去學習研究。通過專業教學互動,不斷提高對民族音樂的重視與理解,把握其獨特風格特點和藝術內涵,既提高中國作品的演奏水平,又深刻的體會小提琴“民族化”的音響效果,將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民族音樂神韻充分結合起來。促進發揮小提琴的藝術魅力,使民族音樂能夠在小提琴的演奏中得到“良性”發展,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建立屬于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小提琴流派,推動我國小提琴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弘揚民族文化,讓更多中國的優秀小提琴音樂作品走出國門,傳遍世界。
參考文獻
[1]錢仁平.中國小提琴音樂[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作者簡介:張瑛(1988—),女,美國辛辛那提音樂學院小提琴博士,武漢音樂學院小提琴副教授,研究方向:小提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