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主任醫師 王 敏
張先生今年50多歲,快到退休年齡,平時在工作單位事情不多。近些年體重逐漸增加,兒女經常關心他的身體狀況,怕他患上慢性病。他自己也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最近開始控制飲食。結果,他經常在午餐前出現心慌、手抖、出汗、頭昏、饑餓等癥狀,吃點東西也就好轉了。有一次出現癥狀時,患有糖尿病的同事用隨身攜帶的血糖儀幫他測了血糖,數值為2.8毫摩/升。張先生很不解:我為什么會發生低血糖?發生低血糖該怎樣處理?
在正常情況下,血液中的葡萄糖(簡稱血糖)濃度總是維持在一定范圍內(3.9~6.1毫摩/升),若某種原因造成空腹血糖值低于2.8毫摩/升(60歲以上者為血糖≤3.0毫摩/升),就叫作低血糖。而接受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3.9毫摩/升就屬于低血糖范疇。
一般說來,低血糖早期,血糖下降不是很嚴重時,患者常常出現心慌、出汗、手抖、面色蒼白、饑餓感等交感神經興奮的癥狀,進食后可緩解。但隨著程度的加重,低血糖還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即腦功能的損害,出現一系列腦功能障礙癥候群,如躁狂、譫語、行為異常、精神錯亂、意識恍惚、昏迷等。大腦的各種功能得以正常發揮,需要“依賴”葡萄糖來提供能量,一旦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降低,達到一定程度,腦功能受到影響就不言而喻了。由于血糖快速下降、個體差異,以及造成低血糖的病因不同等,一些患者并不經歷心慌出汗等早期癥狀,而是直接表現腦功能障礙、迅速進入昏迷等。此種情況后果嚴重,若6小時內得不到有效救治,大腦將發生不可逆轉的水腫、壞死,則可以呈現植物人狀態或死亡。
引發低血糖的原因較多,但主要有以下4種——
1.酒精性低血糖:生活中如果參加應酬、聚會,常常會先舉杯飲酒、再進食,這種情況容易引發低血糖。因為空腹飲酒時,酒精可以抑制人體內的糖原異生與肝糖原分解,阻止葡萄糖的產生,從而引起低血糖。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如果大量喝酒,可能會發生嚴重低血糖。
2.反應性低血糖:肥胖、糖尿病前期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胰島素的分泌常常會有異常現象,尤其早餐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后,會促進胰島素的大量分泌,導致血糖驟然下降,容易造成餐后2~3小時發生低血糖。
3.胰島素瘤:胰島素瘤是一種常見的胰腺內分泌腫瘤,它會使胰島素分泌過多,導致反復出現低血糖的臨床癥狀。但胰島素瘤發病率極低,且絕大部分屬于良性腫瘤,惡性少見。
4.糖尿病性低血糖: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磺脲類和非磺脲類胰島素促泌劑等降糖藥時,若劑量過大,可能會引起低血糖。其他種類的降糖藥,如二甲雙胍、α糖苷酶抑制劑、噻唑烷二酮類,單獨使用時一般不會導致低血糖。此外,糖尿病患者治療過程中未按時進食、進食過少或運動量過大,都會增加低血糖發生的風險。因此,患者在自我用藥時,應遵循醫囑,除了按時按量使用藥物,還要配合進食、運動等醫囑行為,避免低血糖風險。
發生低血糖時,患者應迅速補充葡萄糖或含糖食物。若意識清楚,應立即進食15~20克糖類食品,如1杯可樂、1杯果汁、1杯白糖水、2塊糖果、2塊巧克力等。若發生意識障礙,患者家屬或周圍的人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不要隨便給已經昏迷的患者吃或喝任何食物。
糖尿病患者要隨身攜帶急救卡,寫明病情、聯系電話等信息。萬一出現低血糖反應或昏迷,急救卡可提示他人對患者進行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