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學科教研室主任 馬惠文
日常體檢中,很多人查出肺上有結節,膽囊有息肉,肝上有囊腫等,立刻就慌了神,甚至懷疑自己已經是一位“準癌癥”患者。那么,結節、息肉和囊腫可怕嗎?哪些類型需要我們重點關注?它們距離癌癥有多遠呢?
結節是指可觸及的局限性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實質性皮膚損害,不痛不癢,通常觸摸即可判斷。無論是肺結節、甲狀腺結節還是乳腺結節,良性的占據絕大多數,對人體多無影響,不用處理,只需觀察即可;不過,也有一些信號提示可能是癌前病變或者早癌。
肺結節:肺結節是所有結節里面最嚇人的,但我們首先還是要明確,肺結節不等于肺癌。肺結節的影像學表現為直徑<3厘米的局灶性、類圓形、密度增高的實性或亞實性肺部陰影,可為孤立性或多發性,不伴肺不張、肺門淋巴結腫大和胸腔積液。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良性結節或鈣化性結節,一類是性質不確定的結節。一般而言,炎癥、結核、肺膿腫等疾病也會表現為小結節。肺結節如果小于5毫米,且是孤立性微小結節,只需要每年復查低劑量CT即可;如果結節在5~10毫米,需3~6個月隨訪1次;結節大于10毫米,且結節邊緣呈毛刺、分葉狀,結節內部密度不均勻,可通過PET-CT以及微創檢查方法等明確診斷,再根據情況對應處理。即便是高度懷疑為惡性的結節,也不必過于恐慌,早期肺部惡性腫瘤的手術成功率幾乎可達到100%,且預后很好。
甲狀腺結節:通常是通過頸部彩超發現的,并且彩超報告會寫明甲狀腺結節為多少級,可據此判斷是良性還是惡性:1~3類為正常的甲狀腺、可確診的良性甲狀腺結節,惡性風險為0,如果結節較大,建議半年隨訪;4A類為有一定惡性可能的甲狀腺結節,惡性風險在3%~30%之間,建議短期(3個月)間隔隨訪,次選細針穿刺活檢,若活檢結果為陰性,繼續短期隨訪;4B類為有相當惡性可能的甲狀腺結節,惡性風險在31%~60%之間,建議首選細針穿刺活檢,若活檢結果為陰性,可短期間隔重復穿刺,或考慮手術治療;4C類為有極大惡性可能的甲狀腺結節,惡性風險在61%~95%之間,建議首選外科手術治療,次選細針穿刺活檢后手術治療;5類為可確診的惡性甲狀腺結節,惡性風險>94%,建議立即外科手術治療;6類為病理證實的惡性結節。
乳腺結節:可見于各種乳腺疾病,比如乳腺增生、乳腺囊腫、乳腺纖維腺瘤、漿細胞性乳腺炎、乳腺癌等,約80%以良性疾病為主。通過乳腺BI-RADS分級法,可以判斷結節的性質:0類為不能全面評價病變,需要其他影像學檢查評價;1類為陰性征象,建議每年復查1次;2類考慮良性改變,建議6~12個月隨訪1次;3類表示良性疾病可能,但需要縮短隨訪(如3~6個月1次),這一級惡性的比例小于2%;4類考慮惡性病變可能(2%~95%),需組織活檢來明確診斷;5類高度懷疑為惡性病變(>95%),需要手術切除活檢;6類為已經由病理證實的惡性病變。
息肉的發生有些是因局部黏膜組織受到炎癥刺激,有些是基因突變與遺傳因素所致。此外,息肉的發生也與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等有關,比如大量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食物,長期飲酒、常食辛辣刺激物等。息肉是良性腫瘤的一種,但有些存在惡變傾向,需要注意。
腸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類,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癥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與腸癌的發病關系不大;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結腸癌來自結腸腺瘤。當然,腺瘤性息肉是否癌變還與患者年齡,息肉數量、大小有關。一般來說,數量越多,癌變機會越高;息肉越大,癌變率也越高,2厘米以上的息肉癌變率可達50%。多數腸息肉患者沒有臨床癥狀,只有很少一部分會出現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數增多、便秘、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異常。因此,定期進行腸鏡檢查十分重要。如果發現腸息肉,可通過內鏡切除。此外,腸息肉易復發,一定要定期復查。有家族史的人群,應該2~3年進行1次腸鏡檢查。
宮頸息肉:是慢性宮頸炎長期刺激的結果,大多是良性的,無明顯癥狀,少部分患者會有與月經類似的出血癥狀。因宮頸息肉會產生有炎性刺激的分泌物,所以會破壞陰道生理環境,降低精子活力,息肉也會形成黏液栓,阻礙部分精液進入子宮,影響受孕。因此,女性應定期做婦科檢查,一旦發現有宮頸息肉,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當息肉較小時,可先采取藥物消炎治療;如果超過黃豆粒大小,可進行微創手術切除。術后應進行病理檢查,確診息肉的性質。與腸息肉一樣,宮頸息肉也容易復發,應在術后定期復查。
膽囊息肉:是原發于膽囊的息肉樣病變,包括膽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其中以膽固醇性息肉最為常見。大多數患者無臨床癥狀,多在超聲檢查時發現病變。少數患者可有臨床癥狀,常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右上腹針刺樣疼痛,向后背部放射,惡心、厭油膩、腹脹等。膽囊息肉多是良性疾病,但大于1厘米的腺瘤樣息肉可能有癌變危險,需要手術切除。
鼻息肉:主要表現為鼻腔分泌物增多,時伴有噴嚏,嗅覺下降,嚴重時有鼻塞,甚至影響呼吸導致缺氧。息肉較小時可采取藥物局部治療,但對于不斷增大的鼻息肉,手術是唯一的治療手段。
囊腫也是一種良性疾病,如同一個個封閉的“水泡”,囊腫的外殼是由一層層具有分泌功能的細胞排列而成的纖維性囊壁,囊腔內充滿清亮無色或淡黃色、無菌、富含蛋白質的囊液。囊腫好發在全身各個部位,常見的為肝、腎臟以及卵巢。
肝囊腫:是長在肝臟上的所有囊泡狀病變的統稱,它是一種較常見的肝臟良性疾病,有多種類型,如先天性肝囊腫、創傷性肝囊腫、腫瘤性肝囊腫、炎癥性肝囊腫等,90%以上的囊腫是先天性肝囊腫。肝囊腫多數生長緩慢,主要表現為餐后飽脹、食欲減退、惡心和嘔吐等癥狀,也可引起上腹膨脹不適、隱痛或輕度鈍痛。對于單純肝囊腫,定期隨訪腹部彩超即可,一般每年1次;當有并發癥出現,如囊腫破裂、囊蒂扭轉、囊內出血或囊腫巨大壓迫鄰近器官影響進食者,需外科手術治療。
卵巢囊腫:是卵巢腫瘤的一種,其中常見的是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因囊液像巧克力,也被稱為“巧克力囊腫”。巧克力囊腫最常見的癥狀就是疼痛,包括痛經、慢性盆腔痛及急腹痛;另一種常見的危害就是月經異常,嚴重者會導致不孕,還有極少一部分會發生惡變。如果是直徑<5厘米,通常是隨訪觀察3個月,再進行復查,如果囊腫沒有繼續長大,或者自行消失,就無需太在意;如果半年后囊腫不消失,或繼續長大,應根據相應情況進行處理,進一步明確性質。
腎囊腫:分為單純性腎囊腫和遺傳性腎囊腫,前者是成人腎臟最常見的一種結構異常的良性病變,可以單側或雙側發病,主要表現為腰腹部及背部間歇性鈍痛,嚴重的會出現血尿、高血壓、腎功能不全,可通過B超或CT檢查來確診。無癥狀的單純性腎囊腫不需要治療,但有必要6個月到1年復查1次;直徑超過5厘米的囊腫會壓迫周圍組織導致尿路梗阻,就需要行囊液抽吸術,或囊內注射硬化劑;對于直徑超過10厘米的囊腫,則需要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