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峰,周士勇
(1.廣饒縣政務服務中心,山東 廣饒 257300;2.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水土流失不僅會造成生態環境破壞,還會阻礙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開展水土流失治理是實現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程。
廣饒縣位于山東省東北部,黃河三角洲南端,北瀕渤海萊州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植被類型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年均氣溫13.0℃,年均風速2.3m/s,年均降水量585.8mm,雨量時空分布不均,常出現旱澇更替。廣饒縣總面積1166km2,轄6個鎮3個街道。大王鎮、稻莊鎮、大碼頭鎮、李鵲鎮、廣饒街道、樂安街道位于小清河以南,為山前平原區,以褐土為主;花官鎮、陳官鎮、丁莊街道位于小清河以北,為黃泛平原區,由東向西土壤依次為濱海灘地鹽土、濱海潮鹽土、濱海潮土。廣饒縣耕地60297.6hm2,園地1283.53hm2,林地 976.79hm2,草地 259.58hm2,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1251.75hm2,交通運輸用地4513.18hm2,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2710.7hm2,其他土地5269.97hm2。
1)廣饒縣地處泰沂山北麓山前沖積平原和黃河沖淤積平原的交迭地帶,降雨集中,時空分布極不均勻,汛期(6~9月)降水量約占年降水量的70%,且暴雨頻繁(多年平均3.3次,暴雨頻率52%),集中降雨加劇了水土流失的發生。
2)小清河以北黃泛平原區河道兩側、低標準農田等土壤沙化嚴重或人類活動頻繁區域,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開發,加之該區域土壤質地疏松,表層脆弱,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3)隨著廣饒縣經濟建設的持續推進,社會經濟發展勢頭迅猛,城市化進程中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工業項目建設、石油鉆探、房地產開發等活動造成地面擾動,破壞原有地貌和植被,使城市地表硬化面積增大,植被覆蓋率降低,且植被多為純林,林相結構差,難以達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遇強降雨天氣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個別單位水土保持意識淡薄,在工程施工中未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治,加劇了水土流失。
廣饒縣在全國水土流失類型區劃分中屬于北方土石山區。近年來,廣饒縣政府不斷加大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力度,先后實施了廣饒縣花官風沙片、新淄河石村風沙片、大碼頭風沙片、淄河中游風沙片、陽河下游風沙片、織女河風沙片等小流域治理工程。2008年12月,廣饒縣孫武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通過水利部驗收,被評為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同時,積極采取水網、路網、林網三網綠化工程,區域林草覆蓋率達到28.8%,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取得一定成效。1985年第一次水土保持普查廣饒縣水土流失面積為41.26hm2,2000年第二次水土保持普查廣饒縣水土流失面積為58hm2,2010年全省遙感解譯廣饒縣水土流失面積為24.79hm2。廣饒縣水土流失面積變化情況表明,從1985—2000年水土流失面積不斷增加,之后隨著小流域治理等水保措施的實施,水土流失面積逐年下降,水土流失逐年加劇的局面得到緩解。
由于地形、土質、降雨、植被、人口密度、社會經濟發展等因素不同,廣饒縣主要為人為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無明顯侵蝕面積1140.84km2,主要分布在植被及土質較好的地方,主要包括水澆地、園地、高標準農田、建設用地、水域和河道及道路兩側防護林等。輕度侵蝕面積23.75km2,主要分布在陳官鎮、花官鎮、丁莊街道等黃泛平原區的河道兩側、底標準農田等。中度侵蝕、強度侵蝕面積1.04km2,主要分布在有關河道兩側土壤沙化嚴重區域或人類活動較頻繁的區域,所占全縣面積比例較小。隨著全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各類生產建設活動日益增多,土石方挖填、取土、棄渣等活動對地貌擾動嚴重,且點式項目與線性項目交錯分布,局部水土流失形式依然嚴峻。
1)針對時空分布極不均勻、降雨集中特點,盡量避免雨季大規模施工,對生產建設項目施工過程中開挖的表土、基土等堆體合理采取攔擋、排水、覆蓋、碾壓等臨時性防護措施,減少水土流失的產生;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加強對林地郁閉度較低區域的樹木補植和封育治理,增加區域植被覆蓋率,減少地表裸露。
2)對黃泛平原區的河道兩側、河堤坡岸、引黃灌區低標準農田等林草植被稀疏、土壤沙化的區域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因地制宜,綜合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農業耕作措施等,形成水平縱橫交錯的工程網絡和措施體系,建設以高標準農田、水澆地等為主的基本農田,開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改善農業種植結構,同時培育水保林和經濟林,充分依靠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對于侵蝕程度有明顯增加的區域(中強度侵蝕區)應加強水土保持監測網絡與信息系統建設,實現水土流失動態追蹤,加大監管力度。
3)對城市水土流失治理要堅持保護優先原則,加強對區域水土流失重點部位的綜合治理,既要考慮水土保持措施的經濟效益,還要兼顧城區景觀建設的要求和與周邊生態環境的協調性,遵循自然生態環境規律,充分發揮生態自我修復能力;結合城市發展規劃,依規編制地方區域水土保持規劃,指導區域水土保持措施有依據、按計劃、分步驟合理實施;嚴格水土保持準入制度,規范建設行為,對于生態保護區和限制性開發區,要采取更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實行強制性保護,避免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和破壞。
4)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宣傳教育和監督執法力度,提高全民水土流失防治意識,明確各職能部門監管職責和生產建設單位的水土保持責任和義務,嚴格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和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制度,做到水土保持措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最大限度地遏制因生產建設項目造成的環境破壞和人為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