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瑞瀾
2020年10月21日,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辦的“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藝術周”期間,由上海音樂學院科研處、音樂研究所及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共同承辦,在上音歌劇院舉行了“‘中國藝術歌曲研究大系首批出版與選題研討會”。與會專家有著名作曲家、上海市音樂家協會原主席陸在易、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馮磊、“中國藝術歌曲研究大系”編委會成員李詩原、周湘林、錢仁平、王丹丹、馮長春、戴微、韓斌、伍維曦,以及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副社長陳欣、上海音樂學院科研處副處長孫劍;會議還特別邀請李姝、崔健、于新潔、白曉煒、羅嵐馨、張冬萱等院外專家出席,就“新鮮出爐”的《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第一卷)樣書以及九本與之配套的《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曲集》展開熱烈討論,積極為 “大系”的出版建言獻策。

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
今年是中國藝術歌曲百年華誕,在近一個世紀以來,由中國藝術家所創造、演繹、傳承的優秀藝術歌曲,已經深深地融入中華文脈,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先輩音樂工作者們皆秉承民族精神,求索融合之技法,探索中國之聲音,從而讓無數時代的經典流芳后人之心田。
著名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特別在致辭中提到上海音樂學院作為中國第一所專業音樂高等院校和中國藝術歌曲的源頭,作為20世紀中國藝術歌曲史的重要參與者與見證者,作為中國聲樂表演藝術實踐、教學與理論研究的重要中心,有責任、也有能力承擔起對這一民族遺產的系統整理、發掘、梳理和呈現的歷史任務,上海音樂學院在聲樂教學與藝術實踐、中國近代音樂史的研究及作曲技術理論上的深厚積淀與雄厚實力,也為這一宏大的研究構想得以順利實施提供了重要保障。上海音樂學院希望在與全國同行及國際同道深入合作中,達到互通有無、問學辯難,以嚴謹的學理標準和跨學科的研究手段,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保存史料,挖掘經典。以史料集成、原創性論著與文集、曲譜教材、譯著以及各種創新的多媒體學術形態來傳播知識,促進交流。
其他專家也在發言中紛紛肯定了上海音樂學院所推出的這套“中國藝術歌曲研究大系”。陸在易認為這套“大系”,以及正在舉辦的“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藝術周的系列活動,無疑都是音樂界的大事,必將對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催生新的推動力。李詩原提及在過去的100年里,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有我們上海音樂學院的師生參與,因此在100年到來的這個時間點上,上海音樂學院推出這樣一個“大系”可謂恰逢其時。錢仁平認為“中國藝術歌曲研究大系”已有了第一批成果,除了《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第一卷)這本著作外,還會同時出版、發布九本曲集,并且兩者是配套的,這是非常重大且系統的工程,也是非常好的開端。李姝談到這個研究大系是中國藝術歌曲的百科全書,對于今后的人才培養、學術建設、文化交流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對中國藝術歌曲特點的把握,以及其風格和范圍的界定,與“中國藝術歌曲研究大系”的選題息息相關,專家就這兩點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陸在易認為藝術有“雅”“俗”之分,藝術歌曲屬于“雅”音樂的范疇,其受眾面必然要小于流行歌曲,也小于抒情歌曲等其他類型的歌曲。中國藝術歌曲有三大特點:起點高、數量可觀、創作兼具外國手法與民族內涵。起點高在于《大江東去》作為開山之作,即使以今人的眼光來看,也會因它的水準之高而謂之驚嘆;而從五四時期起,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寫下相當數量的藝術歌曲佳作和杰作,這些無疑都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大廈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和寶貴財富;且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從一開始就具有借鑒外國藝術歌曲的表現手法又注意與我國民族語言、民族氣節和民族情感表達方式相結合的策略,這就決定了中國藝術歌曲定能以鮮明而獨特的風格屹立于世界藝術歌曲之林。
與會專家們在陸在易提出的藝術歌曲之“雅”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其界定問題。李詩原首先拋出他的理解:如果說按照19世紀的發展來講,藝術歌曲可能是以著名的、經典的詩歌為歌詞,用美聲演唱的,由鋼琴或管弦樂隊伴奏的音樂演唱曲。但當時的定義或許不能定義我們當下的藝術歌曲,怎么樣定義藝術歌曲,還要做進一步的思考。錢仁平接著提到“雅”的界定一直是有爭議的,這種爭議并不僅僅是在中國,在西方同樣存在,把這樣一個問題作為學理性思考,對我們界定中國藝術歌曲的概念是有啟發的。王丹丹也談到傳統意義上的界定即以高雅的詩歌作為歌詞,這樣的歌曲才是藝術歌曲,不過這個界定值得進一步探討,因為時代在發展,人們對藝術歌曲的認識也都在不斷發生變化,且不同人觀其視角都不一樣。馮長春認為既然藝術歌曲是個舶來品,還是需要參看西方的界定,比如《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對藝術歌曲的界定是比較傳統的,強調藝術歌曲是為音樂會準備的獨唱作品,并且其創作是一體化構思的。戴微認為“大系”實際上是基于一個比較寬泛的藝術歌曲概念,且主要是從聲樂表演的這個角度出發,即在舞臺上時常演出,旋律優美的作品其實都可納入藝術歌曲的范疇,這跟從史學角度出發的學術性概念還是有差別的。而這兩條線是可以找到一個結合點的,需要在寫作的過程當中有一個比較明確的交代,如此一來史學界就不會出現過多爭議。崔健從其日本留學的經歷出發,提出一個問題:在名古屋藝術大學留學期間,選修一門課程時,教授要求他們每人根據日本小詩寫一首帶鋼琴伴奏的歌曲,那這個旋律優美的小作品是否可以納入藝術歌曲的范疇呢?陸在易就專家們的意見作出回應,他曾在2007年的“中國藝術歌曲研討會”上作出過界定,藝術歌曲核心的界定問題始終是繞不開的,討論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前進,對于結果不求完全相同,但求大致相同。

李詩原將藝術歌曲的100年歷史分為了四個時期,上海音樂學院首批推出的“中國藝術歌曲研究大系”主要涉及的是1920年到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作品,此為第一個時期,其余三個時期分別為:1949年到1978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78年到2012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2012年黨的十八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本次研討會上,專家們就“中國藝術歌曲研究大系”選題的方向發表了各自的觀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兩點:
1.中國藝術歌曲的小型化和經典性
李詩原首先提出藝術歌曲是音樂題材小型化的體現,從文化上看,陸在易所說的小眾的“雅”文化是當代知識分子文化的表現,藝術歌曲是否需要大眾化、經典化是值得討論的。周湘林接著從作曲家的角度談到正因為藝術歌曲的經典化小型化,作曲家往往會在該體裁上做一下探索,以他在創作藝術歌曲《江城子》時的感受為例,想要做一些創作風格上的變化和探索,藝術歌曲恰恰是最好的題材。王丹丹提出,對于現當代的作曲家,他們所寫的藝術歌曲研究,其實也就主要集中在那么幾位作曲家,最多也就是二三十首歌曲上面,那么事實上藝術歌曲作為一種經典的小型化題材,涵蓋了那個時代最全面、最前沿的思想,創作風格和最前沿的技法特征,應該說藝術歌曲整個的發展可以算作中國百年當代音樂史的一個小的縮影,所以研究現當代的藝術歌曲,還有很多很多的空白點,所以這也是接下來需要繼續關注的。
2.中國藝術歌曲的學術性和教學性
李姝從出版人的角度談到有關藝術歌曲的學術論文數量龐大,有500多篇,但發表于專業音樂院校的學報上的很少,且只有4篇來自音樂院校的碩士論文,上海音樂學院推出這樣一個“大系”是非常好的,并且整合了聲樂表演、音樂理論資源,把一些課堂上會運用到的口語化的表達相對學術化,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影響和改善有關表演實踐的論文質量不夠高的情況。
于新潔從聲樂老師的角度談到中國藝術歌曲對于從事聲樂專業的老師和同學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板塊,他們學校也曾做過如藝術科學專題,音樂會之類的藝術實踐,希望學生在青少年時期就能形成有關中國藝術歌曲的藝術審美,“大系”的推出給出了較為明確的方向。
戴微在肯定《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第一卷)的基礎上,也從細節出發提出了幾處有待夯實的地方。陳欣副社長表示一定悉心聽取專家的意見,希望“大系”能不斷精進,以最好的面貌呈現出來。她也提到出版社可謂克服了重重困難,突破了史無前例的障礙,在短短三四個月間完成了九本曲集和一本專著的出版工作,這本專著還需與曲集配套,前后共校改了八次,其過程不可謂不艱辛。接下來其余卷本的出版,出版社會一如既往與各位專家、作者通力配合,為學校做好服務。
孫劍基于自己剛完成的有關美國音樂表演課程體系研究的上海市課題,結合“大系”的寫作,衍生出一種新的培養模式,研討可否將“大系”的寫作進一步教材化、課程化,轉入到表演博士生培養的課程體系中。此外他還提到,是否在時間線之外,以其他的視角來重新看待、劃分藝術歌曲這一體裁。
研討會的最后,專家發言環節的主持人,上海音樂學院科研處副處長、音樂研究所副所長伍維曦表示:藝術歌曲在未來還有非常廣闊的研究空間,目前還有諸多有待深入的地方,今天請到的都是與藝術歌曲研究相關的院內外專家,各位專家進行了非常深入且廣泛的討論,這是對上海音樂學院作為主體來推進和實施“藝術歌曲研究大系”的重要支持,再次感謝各位專家對編寫工作提出的寶貴意見。相信在未來,由上海音樂學院主持的“大系”,一定會集合海內外聲樂與理論界的精華,為未來我國聲樂表演藝術理論體系的建設,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感謝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王之易同學對會議材料的記錄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