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什么是中亞?*

2020-01-05 05:37:02袁劍
文化縱橫 2020年6期
關鍵詞:歷史區域

區域知識及其分類框架是我們認知歷史和當下世界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們思考和理解世界秩序與全球互動的關鍵環節。對于世界區域內部結構的認知,構成了我們理解和認識中國與外部世界關系的題中應有之義,它不僅使我們得以面對外部秩序的復雜變化,同時也使我們從這種復雜變化的背后,去反觀自身內部的階段性與結構性變遷。在這一過程中,基于獨特的歷史語境與傳統,中國周邊的區域正在扮演越來越立體而豐富的角色,其中,中亞(Central Asia)的歷史與當下定位尤其值得關注。

從地理位置來看,中亞位于世界最大的連片陸地——歐亞大陸的中心位置,在世界文明史上曾經長期扮演著歐亞大陸東西方文明交往橋梁的重要角色,是著名的“絲綢之路”貿易活動與信息交流的重要周轉地區。在近代,整個世界力量中心從陸地逐漸轉向海洋,這一區域又成為世界列強博弈的舞臺。隨著蘇聯解體和中亞五國的獨立,以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所構成的當代中亞,開始形成新的身份認同與對外認知框架,從而為這一區域的未來發展打上新的時代烙印。而且,由于聯結東亞、俄羅斯、西亞、南亞以及高加索地區的獨特區位,在當下的全球治理與安全框架中,中亞必然會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周邊國家產生深遠的影響。

從歷史層面來看,正如英國學者漢布里所指出的,中亞在人類歷史上起了兩種獨特的,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矛盾的作用。一方面,由于中亞大部分地區氣候干旱以及缺乏交通上的自然通道(中亞多數大河都注入北冰洋),中亞的主要作用是隔開了其周圍的中國、印度、伊朗、俄國等文明。另一方面,中亞的古代商路,也為周邊諸文明提供了一條細弱但又綿綿不絕的聯系渠道。[1]可以說,封閉性與聯系性共存的狀態,構成了中亞在歐亞大陸乃至整個前近代世界的基本圖景,并成為我們理解當代中亞及其區域定位的基本前提與基礎。

一、地緣身份

長期以來,作為歐亞大陸東西段之間的交流通道,中亞缺乏穩定的政治結構、歷史傳承與族群結構,動蕩與流動成為這一區域的顯著特征。在文明史的脈絡中,中亞無法形成具有連續性的整體認同,因此往往作為周邊文明歷史的附屬區域而存在。而該區域自身在周邊諸文明力量之間的互動過程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則呈現出周期性的特征。從知識發生學的角度而言,中亞一方面始終在吸引著歷史和現實的目光,另一方面卻吞噬著我們對于這一地區的既有認識,唯一不變的就是這一區域內部秩序的不斷變動與外部界限的混沌不清。這種形態,塑造了中亞在歐亞大陸認知框架中的基本狀態,也構成了公眾層面中亞認知的基本樣態。在此基礎上,我們必須首先回答與地緣身份相關的幾個問題:中亞是什么?中亞不是什么?中亞會變成什么?

長期以來,中亞是歐亞大陸東西段之間的交流通道

(一)中亞是什么?

這是一個關于中亞區域及其地緣定位的問題,只有當我們理解了中亞與更大的外部世界的關聯性,我們才能理解中亞本身。從歷史與地理的視角來看,中亞可以是中國古代王朝歷史視野下廣闊的西域地帶,構成了中原核心敘事的重要補充,其內容的豐富與否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判斷相關王朝是否為大一統王朝的重要標志。中亞也可以是歐洲文明中亞歷山大東征曾經接觸過、[2]但同時又長期沒有關注的東部世界的組成部分,在這種認知中,中亞成為古代草原絲綢之路空間的組成部分之一。中亞同樣可以是近代以前歐亞大陸東西方文明內部交流的中介區域,這一區域里的綿延不絕的交通路線,為東西方之間的文明交流與互鑒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素材與實踐經驗。

進入近代,隨著西方力量的全球性擴張和世界地緣局勢的演變,中亞更是成為俄國與英國“大博弈”的內陸亞洲區域,并從地緣角度影響了歐亞大陸東西端的政治軍事形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亞史研究大家巴托爾德指出:“中亞的未來決定于它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地位。作為一個資本主義地區,中亞在商業上的重要性完全有賴于鐵路的發展(它恢復了與海路貿易有同等重要性的陸路貿易),中亞大概將不再起它以前起過的那種與遠東貿易上的作用,并且也似乎不可能在西伯利亞鐵路外,又修建一條貫穿中亞到中國的鐵路。不管怎樣,未來修筑歐洲-印度鐵路的問題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也不知道在這一規劃中中亞將起什么作用。為此,俄屬中亞不但有其過去,同樣也有其未來。”[3]在這里,巴托爾德預測到了中亞有可能在鐵路互通中扮演重要角色,卻沒有預想到中國在新世界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當然,歷史有其自身演進的主體性,中亞可以是20世紀大多數時間里的俄國-蘇聯中亞區域,更可以是當代的中亞五國甚至更為廣大的區域。從總體來看,它是一種經歷過幾個階段變遷的文化-生態共生區域,是一種與周邊文明及國家力量具有特定關聯的區域,也是一塊我們在思考自身社會與文明發展過程中無法全然回避的區域。

(二)中亞不是什么?

從嚴格意義上說,中亞不是一個地緣政治學意義上的單獨單元,它無法確立自身的整體性話語與認同,而必須依附歐亞大陸周邊的某一力量單元方能展現自身的能量。從現實的政治、軍事和外交層面而言,中亞也不是一個穩定的政治-經濟共同體,它在經濟和生態上的脆弱性使其無法在長時間內形成一致性的力量。在認同層面,在可預期的時段內,也難以出現一種共同的、穩定的“中亞人”意識。

例如,在中亞的漫長歷史上,我們還找不到一個真正囊括這一區域的、并以本地區為政治中心的長期統一的政治共同體。即便是在著名的蒙古帝國時代,中亞也并沒有成為蒙古帝國的中心,而只是整個帝國的一部分。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英-俄爭奪中亞的時代,中亞在英國殖民政策的定位上也處于某種邊緣位置,其地位無法與當時作為英國南亞戰略支點的英屬印度相比;中亞在俄國擴張政策中的地位也要次于其在東歐和高加索方向的推進。而在中亞內部,由于蘇聯框架和宗教、族群因素的巨大影響,其內部存在基于行政、歷史傳統、生態類型、語言等多種分類意義上的區隔。因此,當代中亞五國的共同區域身份認同相對而言是比較弱的,遠不及先前蘇聯的蘇維埃共同體認同,也更比不上中亞各國自身的民族國家身份認同。

從這種意義上說,中亞更多的是一個外部附加的區域概念,而較少地成為這些區域及其國家的內生認同概念。正因如此,所謂的中亞國家聯盟(the Union of Central Asian Nations)——2007年由時任哈薩克斯坦總統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提出建立的類似歐盟的涵蓋五個蘇聯時期中亞共和國的經濟和政治聯盟,更多的是一種哈薩克斯坦單方面的構想。雖然哈薩克斯坦具有疆域和經濟方面的壓倒性優勢,但在人口密度與歷史傳統方面具有優勢地位的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未必愿意承認哈薩克斯坦在這一區域發展與未來構想方面的主導地位。而且現實狀況也表明,這種構想始終處于懸置狀態,無法在現實層面形成具體的實踐成果。在具體的發展層次上,甚至不如俄羅斯所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更無法與更具共同性和機制性的東盟、歐盟相比。總體而言,受內外部因素的影響,中亞各國在安全、經濟合作方面存在合作共贏的基礎,但在更為深層的文化認同與歷史傳統方面,各國著力的重點依然在于塑造后蘇聯時代的國家認同與國族框架,離形成所謂共同的“中亞認同”或“中亞精神”還為時尚早。

(三)中亞會變成什么?

有意思的是,雖然中亞在英國殖民帝國體系中的地位比不上英屬印度,但歷史上的中亞卻曾經以獨特的方式重塑了印度乃至整個南亞的歷史,莫臥兒帝國及其創始者巴布爾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4]這種經由特定的人物與帝國關聯而形成的區域性聯系,為我們思考中亞的未來轉變提供了基礎與可能。

中亞與周邊區域的連續性的確立,更多地受到近代以來歐洲知識與現實地緣轉變的影響。正如卡爾·施米特所揭示的,“一戰”及其后果影響了整個世界的走向,“在先前的數個世紀中,都是由歐洲會議決定世界空間秩序,但是在1918~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第一次乾坤顛轉:由世界決定歐洲的空間秩序。這意味著人們試圖在一個完全失序的世界里為歐洲創設一種新秩序。在國際聯盟的護衛下,世界大會對歐洲大陸的土地進行強行的重新分配”。[5]在這之后,由于兩次世界大戰的整體性影響,既有的基于帝國均勢的權力格局宣告瓦解。雅爾塔體系的出現,標志著歐洲已經無法塑造整個世界框架并明確其自身的地緣中心角色。在此背景下,包括中亞在內的歐亞大陸邊緣地帶開始出現不同的走向,并形成了不同的區域類型及其內在特征。

隨著歷史的推進,中亞被賦予了新的角色與可能。正如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在20世紀初曾指出的,歐亞大陸內部區域,因其身處內陸以及海上力量無法滲透之故,將成為世界政治的樞紐地帶。但在他的眼里,中亞只有在附屬于俄國(以及之后的蘇聯)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力量。而在蘇聯走向瓦解之后,中亞又面臨著新的抉擇。在構筑本區域各國自身國家認同的基礎上,它是成為所謂的土耳其勢力范圍的一部分,還是繼續留在俄羅斯的影響下,抑或是尋找美國這樣的域外大國作為其平衡外交的支點,或者與中國、印度、伊朗等周邊鄰國形成新的睦鄰合作關系——這些不同的選擇路徑,都將決定中亞的未來定位。而在中亞內部,各國的具體走向也將呈現出更多的復雜性,其內部選擇路徑也將呈現不同的面相。

總體而言,作為世界整體空間秩序的一部分,中亞的這種內部結構將形塑其外部走向的持續性與整體性;而其本身,則將會更多地受到歐洲之外區域與國家的重大影響。“歐洲之外的中亞”與“亞洲之中的中亞”將成為衡量其整體秩序及定位的兩大基礎。

二、內部結構

漫長的20世紀,既是一個世界歷史的真實舞臺,更是一種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后的地緣政治實踐場域。它不僅塑造了當今世界的整體秩序,而且也對各區域內部結構形成獨特影響。意大利學者阿瑞基提示我們:隨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不斷擴展,成為和擔任霸權國家所需要的領土和資源也在持續增加。[6]俄國在中亞的推進,以及蘇聯在這一區域的制度改革,同樣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這種領土與資源的結構性變化。

俄國在中亞的擴張過程,不僅是其帝國結構在中亞的延伸,同時還是其邊疆觀念在中亞這一新的歷史與生態空間中發展與立足的過程。從歷時性角度而言,中亞被納入俄國的實踐成為俄國邊疆理念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也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其“亞洲性”或者說“歐亞性”的關鍵部分。因為對俄國來說,它自身獨特的“邊疆性”正是在其與東部“蠻族”的對抗中逐漸形成的;而且在其自我敘述中,俄國本身也成為整個歐洲的屏障。由于俄國這一屏障的存在,核心的歐洲區域才得以繼續成為歐洲,才沒有被所謂的“亞洲性”所侵蝕。而隨著俄國版圖的東向拓展,歐洲文明的屏障才越發深厚。到了葉卡捷琳娜在位期間,俄國政府進一步向中亞方向推進,“設置一系列類似當時帝國內部已建立的機構,把半野蠻的臣民拴在共同的國家制度上,深入亞洲草原,開辟一條通向進步和文明的道路”。[7]在這種思想認知之下,俄國本身向中亞的擴張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其內部“流動性”被漸次消除的過程,中亞之前存在的內部多樣性與變動性被以新的形式加以分類與固化,并在“文明開化”理念的引導下被納入到整個俄羅斯帝國的內部治理當中。與此同時,俄國的“歐洲性”也在某種程度上被逐漸稀釋,“亞洲性”或者“歐亞性”特征開始凸顯,并作為一種整體認知與身份認同的類型化特征,進入關于俄國歷史、當下與未來的哲學爭論當中,并延續至今。

從歷史的過程來看,俄國逐漸征服哈薩克草原的過程是從哈薩克諸汗政權漸次被征服開始的,哈薩克草原上的中玉茲、小玉茲和大玉茲分別在1822年、1824年和1848年被控制,為俄國進一步南下打下了基礎。隨著俄國在19世紀后半葉逐步吞并中亞地區,以及控制地域的拓展,產生了分區治理的內在需求。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當局在中亞北部設立草原總督區,駐地為鄂木斯克,在南部綠洲設立土爾克斯坦總督區,駐地為塔什干,這兩大總督區的建立,確立起“北部草原+南部綠洲”的中亞治理基本格局。從周邊生態與政治態勢而言,這一治理格局盡管在組織方式上呈現多種形式,但其內在基礎始終是中亞生計群體在氣候、土地、水資源方面形成的分布態勢,就總體而言,其“南-北結構”始終未變。一直到20世紀初期,即便在俄國控制這一區域數十年之后,當時的行政治理格局基本上依然保持了這種狀態,這種狀態所反映的正是當時以農牧業為主的區域經濟格局及其相關的人口與群體分布規律。[8]長期以來,在這種中亞的“南-北結構”中,主體位于費爾干納的南部區域,這一區域在經濟、人口、歷史文化等方面占據優勢。

進入20世紀,在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之間的間隙,由于當地的獨特歷史環境與生態群體特征,中亞社會內部的主體性意識逐漸高漲。隨著蘇維埃政府在當地漸次掌握權力,并在之后蘇聯的整體政治實踐和治理框架中形成新的“平等”話語,進而從政治、經濟和社會層面轉變了長期以來“南-北結構”中以南部為中心的歷史圖景。以哈薩克斯坦加盟共和國為中心的北部草原區域開始作為一個單獨的行政與生態單元進入中亞既有的權力與社會結構當中,并逐漸成為當代中亞新的“南-北結構”中的北部中心。隨著蘇聯時代當地社會建設的推進,中亞區域內部圍繞新的加盟共和國的認同也逐漸加強,并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亞內部敘述歷史與理解邊界的方式。

如果我們考慮到歷史的連續性,就會發現,中亞各國當前的邊界現狀,是蘇聯在20世紀20~30年代民族和加盟共和國劃界的結果。這場在中亞區域進行的巨大的“社會實驗”,最終為這一地區奠定了全新的民族國家基本框架。與此同時,作為一種對這一區域地理與生態分布格局的“繼承”,這一結果也使得既有的“北部草原+南部綠洲”的地域格局,轉變為“哈薩克斯坦+蘇聯中亞四國(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加盟共和國格局。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原先作為生態界線的粗放式與習慣式分界逐漸轉變為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分界線,并因此形成了新的基于加盟共和國行政空間的邊界認知,并在之后一直得以延續并強化。

具體而言,早在1924年,當時的蘇聯政府就開始著手在原俄屬中亞地區進行民族和加盟共和國劃界。關于這一舉措背后的相關推動力,國內外學界尚有不同的看法。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劃界行為基本上是基于政治治理和全聯盟“一盤棋”的經濟規劃需要進行的,于是這一地區原本自然形成的經濟區域與民族傳統聚居地域,被新設立的中亞各加盟共和國邊界所切割,這在形塑了當時中亞各加盟共和國并行結構的同時,也為當今中亞國家之間的邊境爭議和沖突埋下了隱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中亞國家之間存在的大量飛地現象,實際上也是當年蘇聯為了平衡中亞各個加盟共和國的相關利益,在人口密集、自然條件優良的費爾干納盆地進行人為劃分所造成的后果。在蘇聯時期,這些邊界線及其連帶的飛地作為整體上的內部群體分類和經濟分工框架的一部分,扮演著蘇聯內部行政管理、經濟活動等行政界線的作用。但由于存在更高層級的協調,因此在蘇聯統一空間內部并沒有造成嚴重的問題。隨著蘇聯解體和中亞各國的獨立,蘇聯結構下的整體性協調不復存在,各國開始以各自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原本被遮蓋的邊界爭議逐漸浮出水面。[9]

當然,在現實層面,中亞國家的獨立與發展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推倒重來”。蘇聯解體后,獨立的中亞各國繼承了蘇聯時期劃定的行政結構,繼續維持現有邊界,共同奉行不破壞邊界的原則。1993年8月,獨立建國不久的中亞五國簽署聲明,進一步確認了維系各國間現有邊界的既有原則。在此基礎上,中亞各國基于各自國家利益的考量,迫切希望解決自身與周邊各國的邊界爭議。但由于這一問題的歷史遺留特征與多邊態勢,及其在中亞各國自身民族國家建設過程中所發揮的政治動員功能的獨特性,因此在具體的解決方面進展緩慢。而且在某些方面,中亞各國的政策又常有反復,使某些邊界問題形成新的更大問題的導火索。這種情況的出現,除了蘇聯時代的既有結構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也無法回避中亞地區自身歷史遺產的影響。這種中亞國家在疆域及邊疆結構方面呈現的復雜性,兼具歷史傳統與當代結構的多重特質,不僅在現實政治層面影響著中亞國家間的相互關系,也將在各自歷史敘述的不同層面得以呈現。

在未來,中亞各國的民族國家建構依然任重道遠

三、復線歷史

與當代中亞內部疆域結構的復雜化相對應的,則是各國在對于自身作為“歷史連續體”的敘述方面呈現出的復線特征。“復線歷史”在中亞各國的歷史話語創制中成為一種基調,它既意味著基于俄國-蘇聯空間的統一的中亞歷史敘述就此終結,也意味著在中亞各國的歷史敘述方面形成了某種程度上的互相競逐局面。了解和認知這些國家的敘事風格及其歷史觀念,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一區域內部各國當下和未來一個時期的自我定位與走向。

以當代中亞疆域面積最大的國家哈薩克斯坦為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構筑新興國家歷史敘述邏輯與框架的整體性變遷,這既是該國自身“單線歷史”的重塑,同時也是這一區域“復線歷史”逐漸成形的一部分。早在蘇聯解體之初的1992年,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在“建立和發展作為主權國家的哈薩克斯坦戰略”中,就指出了歷史因素在哈薩克斯坦國家建構中的巨大作用,認為哈薩克斯坦的現有疆界是歷史上定居并控制了整個哈薩克斯坦疆域的民族部落的領土。此外,他還指出,一個獨立的國家不是哈薩克人的禮物,而是其歷史的家園。當局將采用一切憲法手段來確保統一國家的完整性和不可侵犯性,這也是這一不穩定時期關于國家定位的重要聲明。這種理念,體現在哈薩克斯坦自身的國史敘述中,表現為徹底拋棄了蘇聯時代的框架,開始以自身作為歐亞歷史運動的中心之一來加以定位。[10]從認知角度而言,這種正在形成的新的歷史連續體敘述,值得關注。

目前,在尋找“歷史連續體”的目標之下,對國家感與歷史性的塑造,已然成為中亞國家認同建構的基本內容。但在這一目標之下,有一個方面必須進行歷史與現實層面的妥協,那就是各國自身所試圖追尋的帝國榮耀及其歷史記憶,與這些國家在蘇聯時期的劃界現實始終存在著某種錯位。實際上,中亞地區這些歷史上的榮耀帝國與現實中的國家疆域無法形成一一銜接的關聯,“獨占的”與“切割的”國史敘述及其帝國想象無法在中亞各國之間的相互關系中得到徹底貫徹。因此,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期,“復線歷史”基礎上的“共享”與“交錯”都將是中亞各國歷史版圖與現實疆域之間關系的基本態勢。在未來,中亞各國的民族國家建構依然任重道遠,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一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構筑不同于蘇聯時期的自我同一性的過程。由于中亞各國構筑其國家公民認同感的基礎不同,因此各國推進民族國家的進程、力度與方式也各有差異;與之相應,其歷史連續體的書寫也各不相同。

總體而言,作為歷史連續體的中亞框架,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一種相對自洽的歷史書寫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構成中亞域外各國相關論述的整體面貌;而隨著當今中亞各國國家認同建構的進一步推進,在內部敘述方面正在形成新的歷史連續體模式。在可見的未來,在不同的敘述主體存在的情況下,作為歷史連續體的中亞框架是多元的,也會是競爭性的。

最后,讓我們回到大地與海洋的命題。正如哈薩克斯坦開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曾經說過的:“中亞雖然是內陸,但我們有兩片海洋,一片叫中國,一片叫俄羅斯,只要打通陸路運輸,他們就是我們最好的海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理解中亞所具有的地緣身份、內部結構與復線歷史之間的復雜關聯,并思考以之為對象的大地與海洋,它們同樣永恒,也同樣久遠。

(責任編輯:鄭濤)

注釋:

* 本文為中央民族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項目“邊疆思想史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結構研究”(編號:2020MDZL10)的階段性成果。

[1] 加文·漢布里主編:《中亞史綱要》,吳玉貴譯,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7頁。

[2] 余太山:《亞歷山大進軍中亞主要政軍策略例證》,載《西域研究》2017年第2期。

[3] 維·維·巴爾托里德、伯希和等:《中亞簡史》(外一種),耿世民譯,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74~75頁。

[4] Stanley Lane-Poole, Babur (Rulers of India serie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899, pp. 9~10.

[5] 卡爾·施米特:《大地的法》,劉毅、張陳果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22頁。

[6] Giovanni Arrighi, 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 Money, Power and the Origins of Our Times, Verso, 1994, p. 62.

[7] M. A. 捷連季耶夫:《征服中亞史》(第一卷),武漢大學外文系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13~15頁。

[8] 袁劍:《區域、文明,還是歷史連續體?——中國的中亞敘述及其話語分類》,載《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

[9] 袁劍:《國家感與邊疆性:中亞國家間的邊界問題及其觀念折射》,載《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

[10] 坎·格奧爾吉·瓦西利耶維奇:《哈薩克斯坦簡史》,中國社會科學院絲綢之路研究院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22~24頁。

猜你喜歡
歷史區域
永久基本農田集中區域“禁廢”
今日農業(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分割區域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關于四色猜想
分區域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5月
歷史上的4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日本国产在线|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国产jizz| 99视频只有精品| 一级全黄毛片| 国产91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天堂成人在线|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精品91在线|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久久黄色毛片|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超碰免费91| 高清色本在线www| 精品人妻AV区| 亚洲欧美天堂网| 婷婷五月在线|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 91国语视频| 毛片免费网址|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91福利在线看|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色国产视频|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激情视频综合网| 99久久性生片|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制服丝袜 91视频| 亚洲免费毛片|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欧洲av毛片|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1024国产在线| 91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理论精品|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国产免费看久久久|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日韩资源站|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91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国产视频大全| 无码AV动漫|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香蕉伊思人视频|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色中文|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九色91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