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勇
從實用角度來說,讓學生學會表達是語文教學的目標,而表達又分為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作文表達即書面表達,因此,可以說寫作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之一。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難在學生不能準確審題立意,難在學生寫作時素材匱乏,于是學生作文常常呈現“大”而“空”的現象。“大”即學生在作文中喜歡說大話,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空”意味著學生作文缺少素材,無話可寫,無事例可舉,無真情可抒。
基于學生作文素材匱乏的現狀,筆者認為,可以在語文教材學習、課外閱讀活動、校園文化活動及課外實踐活動等方面積累作文素材,豐富作文內容,提升寫作水平。
一、在語文教材學習中積累作文素材
我們知道,語文教材精選的都是符合絕大多數學生閱讀水平和生活認知水平的經典作品。這些作品既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又可以用作寫作素材。對于經典作品,學生可以多誦讀、多仿寫、多擴寫或縮寫。一些經典故事、精彩語句,則可以摘錄下來,在寫作中靈活引用,豐富作文內容,提升作文水平。
比如說,學生學習了賀知章的《詠柳》,學習了詩中將春天的垂柳比喻成綠絲絳這樣的修辭手法,就可以模仿去寫春天的花朵。有學生將春天的梨花比成了片片白雪,將月季花比成了一個小房子,花心就像小姑娘住在房子里。學生比喻非常貼切,這是受詩歌的啟發,很自然地運用了擬人手法。教材中可供學生學習和積累的素材非常多,教師要做有心人,在教材中發掘資源,隨時點撥啟發學生。寫作素材不斷豐富,學生還會害怕寫作嗎?
二、在課外閱讀中積累作文素材
其實,教材也就是個引子,要豐富學生的閱讀量,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僅靠教材遠遠不夠。在倡導全民閱讀的大背景下,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既是豐富學生知識,拓展學生視野的好方法,也是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學習寫作方法的好機會。
古人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才能積累知識,積累寫作素材;多讀,才能學到精妙的寫作方法。在開展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選擇優秀的閱讀作品,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做好讀書筆記,摘錄精彩語句段,進行仿寫、改寫。經常開展主題閱讀活動,讓學生寫讀書筆記,寫讀后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剪報等活動;在語文課外閱讀活動中,還可以輔以讀書沙龍、主題研討等活動。教師借助這些活動檢驗學生閱讀效果,促進學生相互交流,積累知識,積累寫作素材,提升寫作綜合能力。
三、在校園文化活動中積累作文素材
學生寫作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不會敘事,不知道從哪兒寫起,寫哪些事,怎樣通過敘事塑造人物形象。學生的記敘文寫作條理不清,重點不突出,順序混亂,詳略不分。這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關,很多學校只知道一味地教書,忽略開展校園活動;學生只顧忙著死學各種知識,沒有機會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經歷單一,缺少寫作素材,自然寫不出好的記敘文。
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也要在班級內多開展文化活動。學生親身參與了活動,就有了寫作素材,就知道該怎樣記錄事件過程,該詳寫哪些略寫哪些。學生在參加了諸如歌詠比賽、體育運動會、演講活動等活動,有了親身經歷后,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將其分享給周圍的人,為學生提供口語表達或書面表達的機會,學生就能寫出有故事、有情感、文質兼美的文章。
四、在課外實踐活動中積累作文素材
人說最好的風景在路上,學生作文中最好的素材也應該在路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多學生有機會隨父母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或者是公益活動、娛樂活動,或者是旅游,或者是夏令營等,外出期間一定有很多有趣有意義的事,看到美的景,遇到好的人,做了新的嘗試,這些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人生經驗,又積累了寫作素材。學生把這些記錄下來,并在活動結束后與同學分享。這既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實現了知識經驗的共享。
作文素材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培養學生日積月累的意識,不斷豐富素材,提升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