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經過幾年的努力,寧鄉市在農村產業、回鄉人才以及生態文明等都逐漸發生了變化。
鄉村振興,寧鄉正在實踐中前行。“以前農村人都想方設法逃離,要成為城里人。現在的農村山清水秀,現在回到農村去,是多少城里人的夢想。”一位受訪的地方官員向記者說,這些年,寧鄉農村環境變得很優秀,農業也逐漸產業化,農民的收入高了很多,“他們的幸福指數很高。”
多年來,寧鄉一直在積極探索鄉村振興該走怎樣的路,如何才能讓老百姓真正地過上“小康”生活。
在寧鄉市灰湯鎮牛角灣村六組的村主干道邊上,有一棟落地玻璃的房子明顯不像家居村屋,事實上,這正是湖南九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辦公室所在地。
這座辦公樓外是一口大池塘,公司負責人告訴《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池塘里養了優質的甲魚,按照無公害生產要求,依托鄉村生態零污染的優質水資源,采用天然中華鱉親本進行自繁自育,投喂以配套養殖的四大家魚為主,蚯蚓、小魚蝦、福壽螺等鮮活餌料為輔,甲魚品質天然,肉質上乘,口感鮮美,營養價值高。
湖南九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2019年8月正式注冊成立,總投資2000余萬元,流轉土地800余畝,以生態甲魚養殖和名貴苗木種植為主。有生態甲魚140余畝,名貴苗木3萬余株。其中生態甲魚養殖配套水面120余畝,主要養殖四大家魚。
“在市鎮村幾級的指導下,以公司加合作社的模式,穩步發展,帶領當地父老鄉親,朝著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目標,努力描繪好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公司負責人說,承包了村民的土地,他們獲得了租金,還雇他們為勞動力獲得報酬,平常周末節假日還有市區的人過來垂釣,帶動村民的農產品銷售。
灰湯鎮積極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清產核資工作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定,打造“一村一品”的休閑農業、特色產業等。發展以灰湯村桃花谷、寧南村休閑農業體驗、八石村鷹嘴石風光、雙盆“湘一”灰湯鴨基地、花果山村慢生活和“楊柳灣”千張皮、杏村黃金貢柚基地、牛角灣湘軍故里、“雙建村皮影之鄉”等鄉村旅游為主體的特色產業引進外資促動集體經濟發力;發展新風村日本野漆樹和孝素基地、永興村千畝糧食基地、金農村偕樂社區兩千畝休閑觀光走廊、將軍村千畝紫薯基地以農業集約化經營為主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楓木橋黃花梨基地、古南橋五千畝油茶基地、竹田村千畝黑茶山體經濟的村級特色綠色環保農產品促進地方經濟創收。目前全鎮已實現4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20萬元以上。
湖南湘都生態農業是轉型升級打造三產融合品牌的一個典型。從湘都美食到湘都農業,又從湘都農業到湘都休閑旅游、精品民宿。2013年1月成立至今,湘都的經營項目不斷豐富、升級,包括了生態種養、產品加工、物流集配、直銷餐飲、觀光休閑、旅游接待、學農實踐、會務度假、科普教育等,從最初為實現大成橋當地從地下煤礦資源向地面生態農業的發展轉型,到如今發展成一二三產業融合、業態豐富的湘都生態農業園。多年的堅持和努力,湘都生態農業的產業鏈條,以種菜、制菜、運菜、販菜、炒菜五個環節,闡釋生態食材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湘都走出了一條通過農業轉型升級,打造湘都品牌,提質農村經濟發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路子。

前行 鄉村振興,寧鄉正在實踐中前行。
從2013年起,湘都生態農業園以公司的形式,分批與永盛村120戶農戶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和勞動合同,共租賃了1400多畝水田或山地,聘用了當地500多位農民在農業園工作。根據協議,村民每畝田地可獲得每年300元的租金,根據田地實際使用情況,還可獲得每畝每年500元到1200元不等的分紅。村民租金加上務工收入,一年能賺30000多元。
以種植養殖業為主的第一產業,輻射農產品加工等第二產業,帶動休閑農業、民宿經濟等第三產業,成了推動“湘都”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三駕馬車”。
目前,永盛村共有40余戶民房被改造成標配的農家客棧,屋主當起服務員,每月固定工資2000多元。生意好的時候房屋入住率高,還有入股分紅。在湖南湘都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躍華眼里,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民閑置房屋、農業傳統技藝等閑置資源是“三寶”,盤活了才能事半功倍。湘都生態農業,從種菜養殖基地,轉型升級為三產融合的農、旅、購相結合的田園綜合體。每年接待游客近20萬人次,經營性收入突破8000萬元,園區種養加工、物流配送和鄉村旅游項目,直接吸收和接納當地各類勞動力500余人,間接帶動當地近3000戶農戶,當地農戶增收每戶年平均在28000元以上,間接帶動就業人均年增收5000-8000元。
劉躍華說,現在的湘都,面對市場,有了堅實的核心競爭力,也具備了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盈利模式。做好休閑農業其實確切地來講,是通過一、二產業來保障我們的第三產業的一個需求,通過第三產業來提升一、二產業的附加值。
2020年以來,寧鄉市圍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整合資源要素、發動黨員干部、創新發展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實現跨越發展,有力助推鄉村振興。截至目前,寧鄉村集體平均收入達23.56萬元,其中收入超20萬元以上的村有157個,超額完成年度提質提檔任務。
早在2018年,寧鄉市委市政府就通過發文強調,要以調整種植結構、發展三大主導產業(優質稻、花豬、煙葉)、推廣適度規模經營、引進人才促進農旅融合發展等為重點促產業振興,多措并舉,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在近幾年里,寧鄉堅持農業優先發展,重點圍繞花豬牧業、優質水稻、有機茶葉、有機蔬菜、特色水果等八大特色農業產業,引入國有資本、社會資本下鄉合作經營,充分運用新型科學技術,大力發展現代化種養模式,全面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推動農產品銷售收入大幅增加。2020年,寧鄉共發展萬畝辣椒基地、4000畝藍莓基地,種植生產煙葉9萬擔、茶葉5.7萬畝、油茶13萬畝、蔬菜6.8萬畝,帶動了集體增收和農民致富。
寧鄉堅持專業人作專業事,大力引進綠城、正大、綠港、金陽等現代農業頭部企業入駐寧鄉、投資項目、發展生產,實現規模化養殖、專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截至目前,引進企業投資總額達66.7億元,不僅實現短期增產增收,而且有效推動農業轉型升級。近年來,寧鄉市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正大集團,依托其在種養技術、專業管理、市場經營等方面的優勢,爭取市屬國企下鄉建設標準化養殖場,以租賃形式實現正大集團、市屬國企、村級集體等多方合作。
陳家橋村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中,非常注重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著力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成堅強戰斗堡壘。
村書記、主任是鄉村的“帶頭人”。作為農村各項事業的“領頭雁”,一個好書記對一個村的發展至關重要。2014年3月,陳家橋村經過村里黨員的一致推選和鄉黨委的考察任命,在外小有名氣的建筑老板黃立平成了陳家橋村黨支部書記。當選之日,他沒有說什么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對全村百姓的莊嚴承諾,“既然大家選了我,我就踏踏實實做點事,而且不做則已,要做就做好”。上任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群眾,摸清底數,通過實地走訪,他深切感受到了家鄉的貧窮落后、群眾求變的渴望期盼,也進一步堅定了他為群眾做點事的決心,初步理清了今后村級的發展思路。
四年來,正是在黃立平同志的帶領下,支村兩委一幫人狠抓黨員隊伍建設,轉變群眾觀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宜居環境,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村容村貌發生翻天地覆的變化,迅速改變了貧窮落后的局面,發展勢頭喜人。
以2014年和2017年村級班子換屆為契機,把年紀偏大、思想陳舊、知識老化、素質偏低的村干部逐步換了下去,把群眾認可的好人、能人、熱心人、正派人、威望高的人“五種人”選任村支兩委成員,進一步增強班子的凝聚力、戰斗力、向心力,更好地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同時,通過“三會一課”、每月集中學習,重點加強新時代農村改革、現代農村建設、實用技術以及依法辦事、鄉村治理等方面知識技能的培訓,不斷提高支村兩委成員帶領群眾致富、促進農村發展的能力。
支村兩委一幫人始終重視村里黨員干部隊伍建設,注重抓好后備人才的挖掘和培養,力爭把更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愿奉獻的青年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后備干部。四年來,發展黨員8名,其中2名80后走上了村干部“崗位”,1名80后聘為村干部全面參與村級事務,形成了支村兩委老中青優化搭配,讓黨的基層事業源源不斷地有接班人。同時,在召喚優秀青年農民回鄉創業、反哺家鄉建設的基礎上,圍繞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發展需要,實施定向精準培養,以培養模式創新帶動培養質量提升,使他們早日成為家鄉建設的中堅力量。
陳家橋村之所以能從原來的“有女不嫁陳家橋,山多田少是哭形”蛻變為了今天的“悠悠鄉愁山水間,裊裊娜娜現炊煙”,也正是得益于選出了一個好的帶頭人、配強了村兩委班子、培養了一批后備人才,從而打造了一個堅強有力的黨組織,為村級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寧鄉市委辦領導對《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說道,村級黨組織是黨的組織體系“神經末梢”,村干部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直接推動者、組織者和實踐者,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農村的貫徹者和實施者。一個村發展得好不好,村民是否有較強的獲得感,整個村子是否和諧穩定,關鍵就在于這個村黨組織強不強、干部得力不得力;鄉村振興戰略能否得到深入實施,中央確定的新時代“三農”工作各項目標任務能否順利實現,關鍵在于是否有一個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和一群“領頭雁”作為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