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潔 ,付煥杰 ,湯 毅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國醫堂,天津 300193;2.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天津 301617)
高脂血癥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引起脂代謝失常所致的慢性代謝性疾病,表現為血清中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升高,或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下降。研究表明,高脂血癥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1-2]。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調查(2015年)》[3]顯示,中國大于等于18歲的人群血脂異常的患病率為40.4%,總體男性多于女性。
體質辨識是中醫診斷方法之一。痰濕體質是常見體質類型的一種,是人體由于體內水液代謝失常、痰濕停聚而導致的體質偏頗,以形體肥胖、口黏、身重、黏膩重濁等痰濕表現為主要特征的體質類型,屬于非理想健康體質,亦可稱為偏頗體質。其體質特征為[4]:1)形體特征:形體肥胖,腹部肥滿松軟。2)常見表現: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黏,胸悶,痰多,口黏膩或甜,喜食肥甘甜膩,苔膩,脈滑。3)心理特征:性格偏溫和、穩重,多善于忍耐。4)發病傾向:易患消渴、中風、胸痹等病。5)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梅雨季節及潮濕環境適應能力差。
高脂血癥為心腦血管等多種相關疾病的危險因素,患病人數逐年增多[3],近年來中醫藥干預高脂血癥已深入到中醫體質調養方面,各地學者對痰濕體質與高脂血癥相關性進行了深入探討,逐步提出相應的治療方案。
陸文秀等[5]對上海社區老年人群的體檢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三酰甘油水平增高與痰濕體質關系最為密切。吳啟俊等[6]、趙帥等[7]、張靜等[8]發現廣州地區痰濕體質人群與三酰甘油及膽固醇水平偏高者密切相關。宋國新等[9]對福州地區高脂血癥人群進行了中醫體質調查,發現與痰濕體質密切相關。蔡海榮等[10]發現在嶺南地區痰濕體質與高脂血癥及超質量/肥胖的發生率明顯相關。周仲芳等[11]發現在瀘州市公務員中痰濕體質是患高脂血癥的危險因素。陳瑞妹[12]通過對代謝綜合征患者進行回歸分析,發現三酰甘油為形成痰濕體質和濕熱體質的危險因素。童伯瑛等[13]也發現痰濕體質、飲酒與代謝綜合征的相關性極高。黃永蓮等[14]發現痰濕體質人群血脂水平較平和質人群為高。沈昆等[15]經過調查研究,認為成年女性痰濕體質者易出現代謝綜合征。馬曄琳等[16]通過對體檢人群進行調查后,發現痰濕體質人群發生混合型高脂血癥幾率更高。祁麗麗等[17]發現血脂增高與痰濕體質、濕熱體質密切相關。鄧小敏等[18]提出痰濕體質組三酰甘油、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明顯高于平和質組。黃長珍等[19]亦發現痰濕體質人群三酰甘油水平顯著高于平和體質人群。王建平等[20]發現痰濕體質者血清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羅偉等[21]發現原發血脂增高以痰濕體質為主。
上述文獻說明,高脂血癥與痰濕體質具有顯著的相關性。絕大多數高脂血癥患者所表現出來的體質類型均以痰濕體質為主,而痰濕體質者大多數都有高脂血癥,或者以高脂血癥為主的代謝綜合癥。
黃永蓮等[14]認為痰濕體質主要是受后天相關因素的影響,其中飲食不節是重要因素,因此痰濕體質者常體型肥胖出現高血脂癥,其共同的病理基礎是胰島素抵抗和糖脂代謝紊亂。潘立文等[22]也認為痰濕體質源于飲食水谷精微,即“血脂屬于濁質來源于精微”,且痰濕體質更容易罹患高脂血癥及心腦血管疾病。鄭璐玉等[23]認為痰濕體質的形成過程不僅是飲食因素,更是由于各種因素導致的“津液失布,痰濕內蘊”。痰濕體質是血糖、血脂異常等病理改變發生的基礎,是孕育代謝綜合征的共同土壤。白啟明等[24]認為高脂血癥與中醫的痰濕癥候關系密切,而痰濕癥候又是痰濕體質形成的基礎。馬曄琳等[16]認為高脂血癥患者的痰濕體質不是短時間形成的,早期或為陽虛或為氣虛體質者,若不予以干預,則形成痰濕體質,大量濕濁進入營血分,多表現為混合型高脂血癥。
痰濕體質與高脂血癥病因病機研究多停留在古代文獻整理方面,現代的理論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還很少,這是今后需要加強的。
體質具有穩定性,但這種穩定性是相對的,同時也具有動態可變性以及人為可調性,在一定范圍內使用中醫治未病手段干預可使體質狀況趨于正常,并且可通過干預痰濕體質來達到降脂的目的。目前痰濕體質高脂血癥的調理有中藥調養、非藥物療法干預、飲食調養、運動調養、生活方式干預等。
3.1 中藥干預痰濕體質及血脂水平的研究近況 降脂治療與個體化體質干預結合治療:如江靜華[25]將500例高脂血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健康教育方法進行治療,治療組患者在中醫體質辨識的基礎上采用個體化中藥降脂等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4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8.40%,且治療后,治療組血脂改善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并認為高脂血癥中醫體質辨識與分類研究能夠為治療提供行之有效的參考依據,采用中醫辨體施治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個體化治療的療效明顯。再如李昆凌[26]也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降脂藥物治療,觀察組則根據中醫體質辨識采用相關的中醫方式進行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臨床有效率為9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67%。并認為中醫體質辨識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因人施治的思想,且操作簡便,可指導患者更好的了解自身狀況,增強養生保健意識,以醫治和自治相結合,增強降脂效果,改善高血脂對血管的危害。
使用固定處方(或協定處方)干預:如錢彥方等[27]使用純中藥復方制劑“輕健膠囊”調治單純性肥胖屬痰濕體質患者,減肥有效率為75.0%,痰濕體質癥狀改善有效率為90.0%,并認為輕健膠囊降低血脂的機制可能與增加細胞對激素的敏感性和增加酯酶活性有關。張國妍等[28]使用健脾化濁方(薏苡仁、茯苓、山楂、澤瀉、決明子、荷葉)干預通過中醫體質辨識確定為痰濕體質者的三酰甘油水平,與口服蛹油α-亞麻酸乙酯膠丸相比,效果更加顯著,且發現通過服用健脾化濁方可減輕西藥對肝腎功能的影響。葉金池[29]使用自擬祛痰調脂湯(丹參、田七、山楂、法半夏、陳皮、茯苓、炒杜仲、沙苑子)治療腹型肥胖伴血脂異常患者,發現其降脂效果與單純應用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相近,但患者的體重指數(BMI)和腰圍水平均較西藥治療明顯降低,提示中藥治療的綜合效果優于西藥治療。
亦有學者將多種辨治方法應用于痰濕體質與高脂血癥。如孫楠等[30]將“辨體-辨證-辨病論治法”用于痰濕體質高脂血癥的臨床干預,研究提出辨體質為核心,即以化濕祛痰為主干預痰濕體質,以辨病為基礎,即以具有降血脂作用中藥為主干預高脂血癥,同時以辨證論治為特色,即個體化針對性用藥治療,同時提出體質類型與辨證證型相互關系不同的應對原則,為干預痰濕體質與高脂血癥提供了新的方法學,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還有學者探討不同藥物劑型干預痰濕體質與高脂血癥。如王利然[31]使用祛濕通脈膏方治療126例痰濕質冠心病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并觀察各組指標改善情況得出結論:在生活行為方式指導等干預手段的基礎上,祛濕通脈膏方口服能顯著改善痰濕質冠心病患者的痰濕體質、血壓、血脂以及BMI。孫楠等[30]也提出膏方在痰濕體質與高脂血癥干預方面的應用,方便使用,利于長期應用。
3.2 針灸干預痰濕體質及血脂水平的研究近況
3.2.1 針刺法 黃思儀等[32]將90例患者隨機分為3組,分別采用足三里豐隆平補平瀉、補足三里瀉豐隆、瀉足三里補豐隆,且期間不服用任何藥物,發現足三里豐隆平補平瀉組的降脂效果明顯高于其他兩組,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趙斌斌等[33]也發現在干預體質判定為痰濕體質的血脂異常患者時,采用穴位保健指導為主的干預組較單純進行中醫健康教育及個體化的飲食及運動指導的對照組療效顯著。且采用穴位保健為主的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對血脂異常患者的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概率明顯降低,對患者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作用更加明顯,而且提升了患者對血脂異常的認識。
3.2.2 耳穴法 葛玲玉等[34]亦發現使用耳穴、體穴按壓療法(王不留行籽按壓肝、脾、三焦、內分泌、神門耳穴,同時指導患者每日以指壓的方式刺激三陰交及豐隆穴)對于三酰甘油、總膽固醇及體質改善均有顯著療效,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效果欠佳,認為選擇具有健脾祛痰滲濕作用的耳穴與體穴按壓對痰濕體質高脂血癥的患者療效確切。郭華芳等[35]所作的研究結果也認為耳穴貼壓聯合體穴按壓對降低痰濕體質患者的總膽固醇及三酰甘油水平的效果確切,并起到降壓作用。
3.2.3 穴位按摩法 林曉婷等[36]用穴位按摩調養與經絡按摩調養法干預痰濕體質與高脂血癥,穴位按摩調養。水分:用手掌的大魚際根部,來回施以順時針揉法100次,令該部位有熱感即可。還可以用灸法,艾炷灸 5~7壯;或艾條灸 10~20 min,以局部溫熱為度。豐隆:用指間關節點揉,令該部位有輕微脹痛或熱感即可。還可以用灸法,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20 min,以局部溫熱為度。
針刺、灸法、推拿、按摩等外治法為高脂血癥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手段,結合痰濕體質充分顯示出中醫藥特色。
4.1 飲食調護的研究 上官曉華[37]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接受常規飲食指導,而研究組通過自擬《痰濕體質高脂血癥患者中醫食療宣傳手冊》中的要求,根據患者的活動強度、體重指數等,制定相應的食療方案。結果發現,中醫食療對痰濕體質及血脂水平均有很好的療效。且研究組干預后的血脂指標中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中醫食療在改善痰濕體質高脂血癥患者血脂水平上有積極作用;同時,研究組的體質評分均優于對照組,表明中醫食療在改善痰濕體質高脂血癥患者體質方面有確切功效。沈月等[38]發現使用三豆苡苓藥膳結合有氧運動,可使患者的痰濕體質、三酰甘油、總膽固醇及體質量得到顯著改善,且無不良反應。謝建明[39]也發現如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制定專門的中醫食療干預方案,可改善痰濕體質高脂血癥患者的血脂水平及痰濕體質。并認為由于患者在食用了恰當的食材后,可有效發揮食材的健脾益氣、祛濕化痰功效,從而有助于癥狀的改善,促使患者體質的改善。針對痰濕體質高脂血癥患者,選取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的性溫之品,可有效控制患者血脂水平,改善痰濕體質。林曉婷等[36]用多種飲食調養方法干預痰濕體質:養生粥—桂花粥、養生湯—海帶冬瓜薏苡仁湯、養生茶—桔梗茶等,干預痰濕體質與高脂血癥(脂肪肝)取得較好療效。
4.2 運動干預的研究 梁頔[40]、張寶珍等[41]發現八段錦運動鍛煉可降低三酰甘油水平,并對痰濕體質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通過動作配合呼吸運動,軀體伸展,調暢氣機,改善臟腑功能,疏肝理脾,固腎壯腰,暢達三焦,使臟腑功能調和平衡,體內水液代謝功能恢復。
4.3 生活方式調護的研究 林曉婷等[36]發現接受相應的健康護理者較延續原有生活方式者,在改善判定為痰濕體質的輕中度非酒精性單純性脂肪肝患者的臨床癥狀、血脂水平及痰濕體質方面,效果更佳。中醫健康護理的優勢在于把握整體觀、考慮體質因素,針對患者不同的病因病機和癥候特點分類治療。通過健康的護理干預(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飲食調節、運動干預、穴位及經絡按摩、足浴保健)可以有效改善痰濕體質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患者BMI、血脂水平,具有良好的保肝、降脂、減輕體質量的作用。
陸艷雙[42]發現通過增加環境干預措施、飲食干預、戒煙戒酒、加強體育鍛煉、保持心理平衡及健康教育等護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提高患者的康復幾率。姚衛東等[43]也發現通過應用藥茶、食療、降脂操、按摩及健康指導等綜合護理方法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且李昆凌[26]認為在中藥治療的基礎上,通過運動、食療等干預方式,促進自我生活習慣和保健能力的改善,使中醫治療更為安全穩定。
目前,各地學者的文獻報道顯示高脂血癥與痰濕體質密切相關,高脂血癥患者體質類型大多表現為痰濕體質,痰濕體質也大多會出現高脂血癥。就具體方法而言有流行病調查、中醫特色療法干預、生活起居及飲食調護等多方面,而基礎研究偏少,今后需要加強這方面的研究。臨床干預與調護研究也顯現出手段偏少的不足,今后需進一步挖掘中醫特色干預手段的臨床作用,探討中醫干預痰濕體質高脂血癥的最佳方案,從而提高痰濕體質的高脂血癥等代謝類疾病的預防與治療,為中醫治未病工作的開創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