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春蓮
(重慶市忠縣特殊教育學校 重慶 404300)
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對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審美能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它的作用對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也是如此。這群特殊孩子們能通過生活語文這個載體發展他們的思維,改善功能、學習文化知識和形成生活技能。要想提高啟智學生學習生活語文的能力,教師就要先提高他們的識字能力,從而真正提高啟智學生的語文素養,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體驗。現就我如何抓好啟智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能力作初步探討。
啟智學生因其特殊性、差異性,在語文學習中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吐字不夠清晰、部分輔音構音困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多種問題,無法進入正常的教學環境,教師僅采用單一的集中說教授課模式無法激勵、喚醒、鼓舞這個特殊群體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要想孩子掌握更多的生字,教師就必須在教學每一課時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調動他們積極主動識字的激情。比如,我在教學啟智一年級下冊“門”這個字時,上課鈴響時,我故意站在門口多待一會兒,讓學生思考今天老師怎么站在那里不動,讓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門口這個點上,然后向學生提問:同學們,老師站在什么地方?可能班上的A類學生會一口回答“門”,B類學生會明白教師站的那個地方原來是“門”,C類學生可能會對著你笑。但不管哪個層次的學生,此時都能明白教師站在那里。同時,我輕輕地拍著門,反復地重復“門口”兩個字。不但讓學生會發“門”的音,還要讓學生親自上來跟我一起站在門口用手摸一摸門,感知“門”這個實物。對他們進行分層教學后,在這堂課的后半時,我出示“門”的生字卡片,并把“門”字卡片貼在門上。通過這一系列的情境創設,巧妙地把“門”字和事物聯系起來,加強學生的記憶,從而達到識字、知字的目的。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學生要在“做中學”,而生活語文課程著眼于學生的生活需要,按照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存需要,以生活為核心組織課程內容,注重語文知識與生活的聯系。生活語文的教材以圖文結合的形式為主,文字較少,圖片基于生活,與生活息息相關,創設出生情景,輔之生動的語言,并借助藝術的感染力,再現課文情景,讓學生在愉快的生活氛圍中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得到最大的發展。例如,在《個人衛生》這一課學習中,我要在講桌上先表演洗臉、洗手、刷牙,讓學生先感知怎樣洗臉、怎樣洗手、怎樣刷牙。同時,教師要有目的地向學生展示“手”,讓學生明白這一系列的活動都是靠手去完成的,更讓學生知道手的本領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了“手”字。教學結束后,我還開展了一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洗臉、洗手、刷牙。體驗真正的課堂識字與生活相結合。實踐是掌握知識與方法最重要的途徑,讀一讀、畫一畫、演一演、說一說、做一做,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會識字,并利用識字學會生活。
現代教學技術作為重要的教學手段走進啟智課堂,顯示出了它獨有的魅力,它集圖片、文字、聲音、動畫于一體,它的有效運用,可以激發啟智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啟智學生的識字能力。在教學生字“西”時(啟智二年級《生活語文》上冊第四課),先讓學生認識“西瓜”這個詞,通過動漫的形式展現西瓜的樣子,使學生看到西瓜就能想到自己曾吃過,又大又甜。接下來,繼續用動畫的形式展現“西”的書寫,隨著動畫的展示,學生用手指書空,充分利用了多媒體這個載體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西”字的書寫上,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尤其是面對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啟智學生。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文圖、聲并茂的特點,從啟智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課件,以激發啟智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識字能力,讓現代教學技術成為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橋梁。給啟智學生營造輕松、快樂、有趣的學習氛圍,提高他們的識字能力[1]。
總之,不管采取何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師只要在教學中從啟智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出發,采用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在課堂上大膽創新,善于啟迪他們的心智,讓學生真正做到動手、動口、動腦,分層教學,便能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幫助他們學會更多的語言文字,為他們適應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