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平
(重慶市巫山縣師資培訓中心 重慶 404700)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教學對于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發展個性特長,形成健全人格[1]。”因而,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相比,在灌輸學生品德教育方面承擔著更為重要的作用。“詩言志”“文載道”,語文教學中的很多文章本身就蘊涵著深厚的道德教育,因此,教師要細心發掘德育工作和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并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將二者溶為一體,這樣在語文課堂上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德育滲透了。那么,如何做到德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呢?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具體看法。
“正人者必先正己”,蘇聯教育名家加里寧說過:“學生們還處處模仿老師,所以說教師的世界觀、教師的品行、教師的生活,教師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學生……[2]”所以,教師首先要做到“身正”,只有“身正”才可以使“其令從”。如今的學生,自主意識大大增強,并不會對教師百依百順,言聽計從,而是特別注意在日常工作、學習實踐中關注教師的一言一行,并從教師身上選取做人的準則和行為的榜樣。所以,教師要提高文化素質和品德修養,這樣學生才會對教師發自內心地尊敬、熱愛、信任和敬佩,從而激起一股巨大的力量追隨教師,從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勤勞、堅強、尊重等一系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師也就能在不知不覺中實現德育滲透的目標。尤其我校學生大多是留守孩子,小學、初中缺乏家庭的教育和引導,在品德培養上沒有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做事常常隨性而為,自身的生活能力、生活習慣及處事方式等都較差,所以,老師要用正的言行去影響他們、引導他們。正如俄國教育者烏申斯基說的“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由此可以看出,“言傳身教”是教師對學生產生影響的最佳方式。
在語文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將語文教材中的經典化為生活實際,讓學生們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德育。筆者在教學中國現代詩歌《雨巷》時,就讓同學們先談自己對愛情的看法,不管說什么,都要說出最真實的感受和認識。有同學說當愛情來臨的時候,會莫名憂傷,會凄婉迷茫,會寂寞彷徨等。接著筆者問《雨巷》這首詩中詩人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他們馬上回答說有,“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然后,我再插入講述這首詩歌的寫作背景,“四·一二”事變后,反對派對革命者大肆屠殺,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中,許多熱血青年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雨巷》這首詩表達的正是一部分進步青年的這種心境。所以,本詩并非一首愛情詩,而是表達像自己一樣的進步青年找不到出路但又不甘沉淪的痛苦與迷茫,并借“丁香姑娘”這個意象,抒發自己對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這是青年們在特殊時代的愛國情懷,也是無可奈何的愛國方式,在這樣一步一步的深入探究中,學生理解了詩歌,也在無聲中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切身體會,學習文章就簡單多了。如上述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就能真實地體會到詩歌的內涵。又如,學習朱熹的《朱子語類三則》時,筆者就給學生講了巫山縣原交通局長晏大彬的貪污案,請學生讀了這篇文章之后,聯系全國其他一些貪官的事例思考這些貪官為什么紛紛下馬,通過半節課的自學,有一些同學發表意見,說這些貪官都是因為欲望太高,一味地追求金錢、權利,忽視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做違背良心的事。還有就說貪官們是放縱自己的欲望,違背道德準則,沒有正確處理好道德和欲望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沒處理好朱熹提出的“天理與人欲”的關系。學生的智慧是不可小覷的,他們能通過生活總結出一系列深刻的道理。所以,語文課堂一定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說、去寫、去讀、去思考,不要禁錮他們的思想,要相信學生的思想是會創造奇跡的。
一節課如果完全按照教師的設計完成,就不是一節完美的課。因為教師在備課時不可能完全備到每位學生的心里,只是針對大多數情況設計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一些發現,會提出來,這是教師備課時可能沒有備到的。在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學會因勢利導,而不是一口否定學生的想法。有一次聽公開課,內容是議論文中的記敘。教師讓學生思考所給材料中哪些是議論文,哪些是記敘文。當時有一篇議論文里有記敘部分,學生覺得這個也是記敘文,但那個老師當時就否定了。其實教師當時如果順著這個學生的話講,就能直接進入那節課的重點——議論文中的記敘。又如美國教師教學《灰姑娘》時,老師問學生: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后媽,你會不會阻止辛黛瑞拉去參加王子的舞會?并讓學生一定要誠實回答。
過了一會兒,有孩子舉手回答說“是的,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媽,我也會阻止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老師問為什么,學生回答說“因為我愛自己的女兒,我希望自己的女兒當上王后。”于是老師因勢利導說:“所以,我們看到的后媽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們只是對別人不夠好,可是她們對自己的孩子卻很好,你們明白了嗎?她們不是壞人,只是她們還不能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他的孩子。”所以,教師應抓住學生每一次提出問題的機會,因勢利導,讓學生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如是非分明,學會關心他人等,于無聲中滋潤學生心靈,這就是很好的德育。
語文學習離不開廣泛的閱讀,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閱讀量,內心才會被精神上的力量所吸引,才會有一種“正能量”激勵著他們前行,“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不管是什么人,很多東西暫時記住很容易,長久記住就很難。所以,筆者建議,在讀書的過程中要養成一種好習慣,學會做札記,寫下讀書時令自己心動的句子或寫出當時的看書心得。長久下去,這一定會是一筆豐厚的財產,它會隨著時間慢慢積淀,成為學生各個階段的“引路人”,指引方向,助他們成長。閱讀的前提是選擇人們常常說的“好書”,也就是能引你向上的書。好書是學生不可缺少的老師、朋友,它能教化學生的心靈,讓他們心潮澎湃,斗志昂揚;它能教會學生要志存高遠,心懷祖國;它會教會他們尊敬師長,關愛弱小。這一切,都是好書帶給學生的默默改變,就如教師的言傳身教一般,道德修養在日常生活中就逐漸完成了。
當然,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方法多種多樣,這就需要教師自覺把教書和育人當作自己的高尚職責,并處理好教書和育人的關系。學生通過語文學習,不僅能在知識能力上得到提高,思想上也能得到長足進步,尤其是個人品格、素質也蹦得到提高。學習文學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的內心世界——道德、修養和美”[3],也就是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語文教學應以豐富心智、提高靈魂、鍛鑄人格為己任,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讓德育如無聲春雨滲透于學生心田。